黃筱云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千百年發展過程中的精髓,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滿足心理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需求,還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有效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和觀念,保證其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起來,打造出一個更加適合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其具有較強的知性、道德性以及美觀性,而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不謀而合。為了培養出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就需聯系日常生活、設計趣味游戲、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初步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個人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實現文化自信。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
第一,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未能運用符合學生喜好的教學手段,而這就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如果教師能融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那么不僅可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還能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第二,給予學生正確影響。如今,我國正處于信息時代,學生被網絡所包圍,可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化和思想。而這些思想和文化中,既有值得學生學習和傳承的,也有錯誤、消極的。為了讓學生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就需逐步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能懂得自覺抵抗外界的諸多誘惑。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接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深入探究和分析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隱藏的情感點,并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和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獨特魅力。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師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搜集生活素材,在實際生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搭建起橋梁,借此激活其學習熱情,使其全身心體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學“團團圓圓過中秋”時,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能了解中秋節相關的知識,了解中秋節所具有的意義和內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為了順利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需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從生活中搜集更多適合教學的素材。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技帶領學生回顧清明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播放與之相關的生活場景,使其能感知和體會傳統節日的魅力。之后,教師可為學生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使其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傳統節日的淵源。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到中秋節的思鄉之情,教師還可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穿越”到古代,去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考試和生活,使其能真正體會思鄉之情。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的關聯,還能使其順利消化和積累知識。
(二)創設游戲,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非常喜歡有趣的游戲,會在游戲里表現得十分積極和主動[1]。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可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知識、趣味游戲融合起來,使其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價值理念和獨特見解。
例如,在教學“傳統游戲我會玩”時,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傳統游戲的樂趣,掌握游戲的方法,實現其社交能力的提高,教師就可在上課時加入多種不同的傳統游戲。在具體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傳統游戲的具體玩法,播放一些與之相關的紀錄片。之后,教師就可加入游戲環節,與學生一起進行“游戲猜猜猜”的活動,展示一些與傳統游戲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等,學生需要在最短時間內猜到這些游戲的名字。在完成這一游戲后,教師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游戲道具,如挑小棒、翻花繩等,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室內游戲。
(三)自主學習,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還可加入自主學習模式,開展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自行去探究和發現[2]。利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可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使其從更多的角度和方面了解傳統文化,有利于其文化素養的穩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時,教師就可加入自主探究活動。在上課前,教師就可從多個渠道搜集和整理我國的民間藝術,制作成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等。在上課時,教師需要與學生一起觀看,營造出濃厚的氛圍。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進行民間藝術的分類,按照技藝、材質、造型等標準,將民間藝術分為多個不同的類型,并添加在圓形卡片上。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去參觀當地的民間藝術展館或組織,邀請學生選擇一個藝術形式進行小組跟蹤調查。
(四)融入課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能力、素養、思想、習慣的初始階段,因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和成長,教師就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傳統文化,利用優秀的人文精神、傳統美德感化和影響學生。例如,在教學“弘揚優秀家風”時,教師就可在上課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家風是什么?什么樣的家風才值得傳承和發揚?”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能使其產生更多的感悟,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之后,教師可帶領學生了解《袁氏家訓》《顏氏家訓》等,開展有趣的“家風故事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課堂教學內容。
結語
總而言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其內涵與價值,結合學生的喜好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其能主動探究和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與作用,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和祖國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1(29):92-93.
[2]王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淺析[J].知識文庫,2021(18):4-6.
[3]劉汝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求知導刊,2021(3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