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安徽花鼓燈是安徽境內最具特色的民間代表性表演藝術,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資源。它兼容南北風韻,是淮河文化在藝術形式上的集中體現,有著濃郁的民間特色和豐富的藝術價值,主要以鳳臺、懷遠、潁上這三地最為典型和活躍,其中潁上花鼓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老質樸的特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流派。但目前這門藝術的傳承情況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何保護、傳承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如何使地方傳統舞蹈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本文以潁上縣花鼓燈這一分支為例,在認清其藝術價值的基礎上,對安徽花鼓燈歷時考察分析,并對其發展現狀和傳承策略進行初探。
關鍵詞:安徽花鼓燈? 民間? 傳承? 潁上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025-03
一、安徽花鼓燈的民間藝術價值及現狀
安徽花鼓燈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伴隨著民生、民俗、民情而生,是人們民間生活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這種集燈歌、舞蹈、鑼鼓、小戲為一體的綜合型表演形式由特定的鄉村環境條件、生活生產方式所決定。潁上縣地處淮河與潁河交匯處,是淮北平原最南端,受淮河水土滋養,地勢平坦,降雨充沛,以農業生產為主,南北地界交融,獨特的氣候特點孕育出了獨特的人和文化,在花鼓燈藝術表現中體現為:歡快熱烈中盡顯含蓄秀麗,大氣粗獷中又不失細膩溫情。潁上花鼓燈來自社會階級底層,其中舞蹈的實踐源于農村生活的點滴,其動作、造型、神態、語言都是對勞動場景和大自然的模仿再現。如“登山步”就是對爬山、踏泥的模仿,“風擺柳”則是模仿河邊柳樹隨風擺動的姿態,再如表現耕作或收糧的“遮陽扇”“簸箕步”,加入折扇,使原生態淳樸的動作賦予了藝術價值和獨特的審美風格。從演變過程來看,它既是人民群眾智慧的體現,也表達了人們生活中對美的追求。
現如今,社會飛速發展,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增長,物質生活條件愈加豐富,伴隨多種文化交織沖擊帶來的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這種地方性民間藝術的生存現狀和傳承態勢已岌岌可危。花鼓燈的傳統文化根基受到破壞,老藝人非老即貧,生存狀況艱難,老一輩傳承人帶技藝故去,新一代年輕人對花鼓燈認識不足,學習意愿減弱,傳統傳播方式難以適應如今的社會發展,引起傳承出現斷層、現存發展不全面、傳播渠道不完善等現象。筆者認為應充分認識當前花鼓燈所處困境的嚴重性,及時制定可行性措施,多方位鞏固其藝術價值,形成良性的可持續傳承發展體系。
二、當前民間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承主體未受重視,脫離傳統根基
安徽花鼓燈傳承的主體是人,離開了這個主體也就失去了核心。據了解,現存民間傳承花鼓燈文化的老藝人生存狀況并不樂觀,主要表現為老齡化、貧困化嚴重。筆者實地考察了安徽省民間藝術之鄉——潁上縣魯口鎮,得知具備傳承能力的老藝人已所剩無幾,大多年事已高但仍在艱苦堅守著這門藝術。當地人形容他們為潁上花鼓燈的“最后一口氣”,展現出傳承主體現狀的嚴峻和窘迫狀況,可見政策未得到落實,老藝人沒有獲得實質性的資助。對比其他兩處(懷遠、鳳臺)花鼓燈分布地,潁上花鼓燈的藝術保護和傳承工作做的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對民間傳承主體的不重視。令人不解的是成立的“潁上縣花鼓燈藝術團”很少向當地老藝人學習,開展的課程不是由傳承人授課,而是外地老師代課。潁上花鼓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由于地域文化差異,導致發展演變的花鼓燈各具特色,這門藝術需要得到保護。現在花鼓燈擁有的藝術價值正是老一輩藝人扎根田間地頭,從生活中提煉的藝術精華。倘若丟失了最傳統的東西,這意味著與傳承工作的目的相悖,這種對民間傳承主體的忽略,脫離其傳統根源的現象顯然不利于花鼓燈發展,加大對傳承主體的重視度已迫在眉睫。
(二)傳承內容不全面,缺乏整體性
1.服飾道具
安徽花鼓燈是由歌、舞、樂、戲共同組成的一種藝術形式,花鼓燈班子的藝術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等。不光舞蹈角色繁多,分工細致,舞蹈服飾道具的制作也有所講究,不僅展現了花鼓燈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對花鼓燈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潁上花鼓燈的服飾裝扮更加嚴格的遵循傳統程式,有其獨特之處。就“蘭花”來說,演員頭上帶有侃球,“鼓架子”的衣服領口、下擺、盤扣更貼近宋代中原農民的服裝,而這些服飾道具的制作工藝正在逐漸失傳。
2.樂器演奏
音樂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的鑼鼓演奏更是別具一格,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例如,鑼鼓作為花鼓燈的主要伴奏樂器,包括花鼓、大鑼、小鑼、大釵等。整場花鼓燈的表演中鑼鼓伴奏貫穿始終,是花鼓燈整個體系的靈魂。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在老一代村民心中“鑼鼓聲”已成為一種信號,在他們那個年代,鑼鼓聲一敲響就意味著“玩燈”的開始,像一種特有的精神力量積淀在人們的內心深處。與現在大都使用的電子錄音版的音樂伴奏相比,鑼鼓班子的老藝人們現場演奏鑼鼓,對于花鼓燈現場人員情緒的帶動以及演出氛圍的呈現有著明顯不同的效果。長期以來,傳承和保護工作偏向注重舞蹈這一主體成分,忽視了整體性發展,現在花鼓燈表演因多采用播放音樂伴奏,現場演奏的鑼鼓班子逐漸被替代,傳統的樂器演奏人員好像已不被需要,掌握這項技能的人也日漸縮減。潁上縣現存完整的鑼鼓班僅有四支,即將面臨后繼無人的現象。
3.傳統技藝
安徽花鼓燈的舞蹈語匯豐富,除了有50多種步伐,250多種單一動作外,還由武術、技巧等多種形式共同組成,講究舞、技、武相生。舞蹈角色中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蘭花”和“鼓架子”。目前不論是民間活動還是院校教育都更側重于對“蘭花”動作的學習、探究,忽略了“鼓架子”的發展。針對特定的人物形象,“鼓架子”與“蘭花”有著不同的技藝要求,“迎拳纏絲退”“飛腳連環”“老和尚撞鐘”等高難度的技術性動作都由其完成,演員以高超的武術、雜技技藝來凸顯矯健豪放的人物性格,需要接受長期專業性訓練以具備過硬的舞蹈功底。然而,現在民間熟練掌握并有能力傳承這種技藝的藝人已不多見,保留完好的傳統表演中的技術技巧少之又少,“鼓架子”必須具備的傳統技藝的傳承亟待解決。
(三)傳承渠道和形式不規范,藝人培養不精專
除傳統的口傳身教外,花鼓燈文化的傳承渠道現已豐富發展為多種形式。當地文化站和村民會不定期舉行自發性的花鼓燈表演,此形式雖有助于村民放松身心,起到娛樂作用,但顯然缺乏規范性和傳播力度,并不利于全面、專業化的傳承。目前已有潁上縣花鼓燈藝術團和花鼓燈藝術學校兩所人才培養機構,由于對傳承主體的忽略,導致師資隊伍不專業,結構不合理,教學工作的開展形式、辦學規格不完善。近年來,演藝機構和表演團體看似對花鼓燈起到了傳播作用,但大多商業性較強,已形成固有形式化的演出模式,過分看重商業效果,導致花鼓燈的藝術內涵被削減,出現了缺乏專業規范而以追求盈利為目的的不良趨勢,不利于花鼓燈的文化傳承,使其陷入泛娛樂化,甚至傳承變異的困境。
花鼓燈對演員的技藝、表現力有較高要求,如“蘭花”在潁上也被稱為“臘花”,腳下變化多、節奏快,扇子手巾的運用更是豐富多變,人物形象的情感處理細膩。“鼓架子”需常年訓練,以具備過硬的舞蹈功底和精湛的武術、雜技技藝。反觀當前的花鼓燈藝人,無論技術能力還是專業素養都與之相差甚遠,由于培養形式、方法欠佳,多數藝人逐漸對自己降低要求而非精益求精:技藝水平下降,專業性不強,表演風格不明確,更別說“鼓架子”所需的武術成分中的技巧性動作了。藝人培養不精專導致整體質量不高,將直接影響并削弱其藝術價值,更有礙于花鼓燈的傳承與發展。
三、民間傳承發展的改進策略
(一)政府加強重視,采取措施
政府起到貫徹執行的關鍵性主導作用。從現階段潁上花鼓燈的發展環境和傳承現狀來看,政府的態度對花鼓燈的傳承發展非常關鍵。應成立相關行政機構,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做好規劃工作,保留花鼓燈文化的傳統風格,定期舉辦大型花鼓燈表演或賽事活動,營造和諧濃郁的花鼓燈文化藝術氛圍,使民眾融入其中,在特定的環境下積極接受花鼓燈文化的熏陶;緊抓對傳承人的培養力度,加大資金投入,提供經濟保障;設置“花鼓燈保護村”或“花鼓燈傳承基地”,開發挖掘原生土壤。這種來自生活、源于民間的藝術形式植根于一方水土,應充分意識到保留其原貌、保留其本真色彩的必要性,突出花鼓燈文化的民俗內涵;重視對傳承主體的保護,民間藝人是花鼓燈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政府應關切慰問,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鼓勵,確保基本生活保障,解決阻礙傳承工作的主要問題。
(二)注重傳承工作的全面性,抓漏補缺
應充分意識到花鼓燈藝術傳承及保護的重要性,強化責任使命,專業性、全面性、多方位的開展傳承工作。對現存的老一輩傳承人進行摸底走訪,詢問搜集不同時期的花鼓燈各方面資料,通過筆錄、攝像等方式做好相關記錄,做到不遺漏、不丟失,最大限度地保留早期傳統的花鼓燈印記。花鼓燈由多種藝術形式構成,各個形式都不容忽視,除舞蹈外更要對其余環節關注和重視,抓薄弱,補缺失。設專人專項負責不同藝術形式,有針對性的開展傳承工作,如以老帶新、強化鑼鼓班子成員的培養、補充人才;組織當地婦女學習花鼓燈服飾道具的制作,并給予相應的經濟支持。通過學校、院團等人才培養團體。在不降低標準的前提下遵循傳統規范,系統科學的進行專業性訓練,嚴格把控技藝水平考核制度,抓精抓嚴,著力提高藝人質量,更好的服務于花鼓燈傳統技藝的傳承工作。
(三)多渠道培養新一代傳承人,強化對藝人的開發
規范花鼓燈人才隊伍建設,合理化發展現有花鼓燈院校、藝術團的同時,也要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擴大生源規模,規范招生制度,強化師資力量,完善辦學體系,合理制定培養目標,專業系統的開展教學工作。此外,可以立足于地方高校培養專業人才,例如,阜陽師范大學舞蹈專業制定潁上花鼓燈校本教材教學,形成特色課程。具備專業的表演和教學能力以外,還強調要定期去田野調查、采風,做到不離開地方性和本土化的特征來繼承民間文化,進而肩負起傳承花鼓燈民間藝術的責任。著重對新一代花鼓燈藝人的培養,確保潁上花鼓燈的傳承發展后繼有人。開發藝人的編創力,積極鼓勵編創順應時代發展的高質量作品,使花鼓燈在新一代藝人的引領下注入新鮮血液,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利用好網絡傳播的影響力,實現“走出去,引進來”,近年來短視頻App發展迅速,吸引了年輕人和大眾,可以在短視頻平臺開設潁上花鼓燈官方以及傳承人個人賬號,發布有關潁上花鼓燈的視頻動態,形成民眾與花鼓燈文化的互動機制,這不失為一種可取的發展途徑,一方面促進了傳播,使潁上花鼓燈走向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對其本身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是傳承人自我宣傳的方式,拓寬發展機會,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受眾面積的擴大使更多的人產生興趣想要了解、學習花鼓燈,是擴大招生的良好渠道,為花鼓燈的傳承增加了人才資源后備力量。
(四)結合地區優勢,融入旅游業
潁上縣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薈萃。近年來,剛入選為“2021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百家縣”的潁上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創建創新高地,已成為業態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良的旅游佳地。潁上花鼓燈這一藝術形式通過借助地域特性,將其與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相結合,成功打造新穎獨特的花鼓燈文化品牌。蚌埠市以花鼓燈作為文旅產業的著力點,建立了花鼓燈嘉年華游樂園,潁上縣旅游產業則更具優勢,可依托潁上八里河、迪溝、明清苑等國家級風景區,形成對花鼓燈演出模式的創新型發展路徑。游客在觀光游覽的同時又能享受到觀看花鼓燈藝術精品的一站式服務,從側面來看有利于強化花鼓燈文化的傳播推廣,實現促進經濟發展與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的雙贏。
四、結語
正如金明說:“淮河是我愛戀大自然的長卷,幾百年來淮河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收獲著、喜悅著、產生了來源生活的特殊語言“花鼓燈”舞蹈……”淮河兩岸的沃土孕育出安徽花鼓燈這瑰麗多彩的民間藝術,它源于生活,扎根民間,應意識到保留、傳承其本真色彩的必要性。在傳統文化遭受多元文化沖擊的今天,要使安徽花鼓燈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并凸顯其傳統的民間特色,就需要重新認識到花鼓燈獨特的民間藝術價值。想要實現安徽花鼓燈的民間傳承和發展,要以政府加強重視為前提,全面把握多種藝術組成形式的發展,加大對傳承人、藝人的培養。利用網絡媒體,傳播擴大影響力,與區域資源相結合,實現創新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至此,方可使安徽花鼓燈傳承延續,并煥發嶄新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謝克林.中國花鼓燈藝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
[2]吳尚.非遺視角下安徽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57-59.
[3]李蓓娟.從“鼓架子”角色淺析安徽花鼓燈的舞之功與鼓之用[J].大眾文藝,2016(15):31-32.
[4]張成香.潁上花鼓燈的調查與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