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課堂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當前,面對高校第二課堂遇到的困境,應以黨建為引領,構建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滿足學生需求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激發學習動機;做好頂層設計,銜接第一課堂教育;加強第二課堂育人隊伍建設,提升信息化技術的使用;適應疫情防控形勢,培養網絡教學方式;成立第二課堂教育工作室,予以足夠支持;完善評價體系,推進第二課堂制度長效運行;加強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
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立德樹人;對策分析
高校第二課堂,是指在高校統一管理下,學生志愿參加的所有兼顧計劃性、組織性展開的集體性課外實踐教育活動,旨在為學生塑造個性、挖掘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第二課堂的建設與發展,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大思政課”、完善教育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引。
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各種線上課程層出不窮,雨課堂、慕課等平臺順勢迅速發展,對高校第二課堂建設提供了新的挑戰。結合社會大環境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深入把握00后甚至05后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和具體思維方式,推進理論教育、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科技創新和就業創業順勢而為,抓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邀請老黨員、專家學者、大國工匠、非遺傳人企業人才、道德楷模等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鋒走進第二課堂,通過學生喜聞樂見、近距離接觸的方式讓第二課堂更平易近人,提升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以黨建為引領,構建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第二課堂建設始終堅持以黨建帶團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第二課堂和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學校形成人人重視、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氛圍。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并對進程及成效及時反饋。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定期開展相關教研教改活動、專題講座、調查研究,促進第二課堂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滿足學生需求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激發學習動機
高校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展現出獨特性與普遍性交織的個性,每個人的綜合素養提升狀況都不盡相同,且追求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因此,第二課堂的內容設計需要正確處理好學生共性與個性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面對每位發展需求不同的學生,第二課堂教師都應因材施教,進行適合的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探索世界,在認清自己的前提下主動參與各項實踐活動。
三、做好頂層設計,銜接第一課堂教育
高校應注重各方面的資源環境,構建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對全體教職工的思想道德建設,使其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知水平服務學生。高校各部門,尤其是分管領導、教務處、學工處、團委、二級學院等部門需要統一觀念,加強日常溝通交流,協調資源整合、共享。同時,加強校與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優秀育人資源、育人模式的共享與認證。充分利用優秀校友、地方政企等資源,通過實踐環節加深學生對第二課堂的認同程度。
另一方面,正視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與有效協同。高校兩大課堂應以立德樹人為統一目標,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理論課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以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進行調研,形成兩大課堂的銜接合力。建立一批有活力的品牌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科技創新類活動,促進高校第二課堂主動探究、創新氛圍的形成。
四、加強第二課堂育人隊伍建設,提升信息化技術的使用
通過各類專業教育、工作培訓,提高第二課堂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及綜合實力。完善考核體系,重視教師的創新性實踐。將第二課堂的工作內容及育人成效納入年終考核,在教師的職稱評審和職務晉升環節予以重視和參考。另外,對在實踐教學中出現的一批成果斐然的教師進行表彰,加大宣傳和價值引領。
重視信息化技術在高校第二課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了解第二課堂的進展情況、學生作業及反饋。學生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并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參與其中。高校需要促進傳統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新媒體新技術想融合,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高校也要加強對第二課堂網絡環境的監管,為學生提供干凈高效的網絡學習環境。加強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力,注重提升自身網絡素養。高校要通過大數據深入了解學生,通過學生喜愛的方式促進第二課堂的順利進行,通過生產微作品改變傳統的說教手段。
五、適應疫情防控形勢,培養網絡教學方式
為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式,高校可以加深對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培養第二課堂教師對網絡技術的熟練使用能力,鼓勵他們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新陣地,在線上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出現相關輿情時能及時有效的應對處理。高校可以與企業聯合開發合作平臺,深入校企合作,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同時,還可以聘請優秀的企業人員作為創新創業領域的導師,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指導。
六、成立第二課堂教育工作室,予以足夠支持
高校可以成立第二課堂教育工作室,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共同研討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難題與應對。給予政策的傾斜和資金的支持,通過科研立項、學術會議等項目,指導第二課堂工作的具體開展。將教師參與第二課堂教育的工作實效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促進第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依照地方經濟發展和專業實際需要,選聘雙師型教師加入教學團隊。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第二課堂教師自身發展。
七、完善評價體系,推進第二課堂制度長效運行
高校需要根據自身定位和發展形勢完善第二課堂評價體系。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年級側重制定第二課堂的評價重點,如大一新生注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價值引領、學風建設、校級校規;大二注重規矩意識、志愿服務、文體活動;大三注重科技競賽、學業提升;大四注重專業實踐、就業創業。同時,不同類型的高校及專業也應有自己的評價重點,師范類高校注重學生教師技能和師德師風的培養,理工類高校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和求真務實能力的培養,地方綜合高校注重培養當地所需人才的就業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對第二課堂的評價體系也應加入第一課堂的作用,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評價。此外,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推動第二課堂制度順利運行,促進學生重視“第二課堂”成績單的作用。
八、加強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
高校當地所在政府要重視高校的立德樹人工作,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第二課堂教育進行引導協調,加強相關用人政策的宣傳,出臺相關的就業創業優惠和企業用人政策,財政支持所轄地優秀的校企合作項目,調動市場、企業、高校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引導他們進行深入合作交流。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主動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優秀的項目資源和企業導師力量,搭建有益的校企合作平臺,將企業導師加入第二課堂應用型教學團隊,主動為地方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鼓勵優秀的企業主動參與高校第二課堂項目,進行相關的產學研合作,參與協同育人。
作者簡介:周健穎,性別:女,民族:漢,出生年月:1990年1月,籍貫:江蘇常州,工作單位:江蘇理工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歷:研究生,職稱:講師,單位所在地: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中吳大道1801號,郵編:213001。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思政專項“基于高校學生核心競爭力的“第二課堂”影響路徑及提升對策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20SJB0548)3486C4F9-FC4A-40A5-B87A-AA7203FFB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