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香
摘要:在以往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家長和教師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予以學生更多的學習壓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還極為容易出現反向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國提出了“雙減”政策,為了將其落實,教師應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運用增效減負的教學措施來展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以便于幫助學生更加輕松的掌握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雙減”政策推行后,很多學校都做出了改變。“減負提質”就是要向課堂要質量,逼著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學好語文至關重要,而隨著新課改的進程推進,小學語文的增效減負勢在必行。在“雙減五管理”工作的推動下,為更好的挖掘學生潛力,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愛學習,自覺地去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雙減”政策的落實雖然已經在推進,但是仍然還有一些不符合“雙減”政策理念的教學現象存在。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教師往往覺得自己已經在盡心盡力地教課,但是并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教學效果,這種在教學上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現象使教師十分困擾,同時學生們也覺得自己在努力卻沒有得到好的學習成績。究其原因,許多教師現在仍采用“填鴨式”教學,將書本上的內容全部塞給學生,不管學生能不能理解,認為這樣就是自己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低效的、沉悶的,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之間的主體差異性,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其實是不一樣的。教師使用單一的教學目標也是一種對班級內部差異忽視的表現,僅僅針對平均水平的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不能滿足班級內部全體學生的教學需求,尤其是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更是會感到無所適從。另外,學校會受升學率的影響,更加注重對學生考試能力的培養,雖然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小學的教學方式已經有所改變,但是當前的考試形式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改變,這對減負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挑戰。家長方面希望孩子上一個更優秀的學校,學校也希望提高自己的升學率,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減負很難進行。
二、“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著力提高課前準備的生活性,提高課堂趣味性
對于小學時期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于學習也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會促使他們對事物進行學習探索,但是如果一旦失去好奇心,讓他們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就很難在讓他們接受同種類型的授課方式了,因此教師要對于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讓教學內容能夠迎合學生的興趣,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學質量,從而讓學生也能夠更加喜歡學習,打好基礎,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利用情境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
情境教學這種方式可以令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到課文中的場景,或是渲染情緒,或是觀看到真實的場景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能夠把課本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習更加輕松。例如在講授《畫楊桃》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真實地觀看楊桃的形狀和顏色,若是無法集中帶領學生觀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生活中尋找,或是教師自己將楊桃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觀看。情境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可以令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接收知識,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記憶知識。
(三)科學、合理地設計語文課后作業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過量的課后作業一直是學生的負擔,這些作業超出了小學生的承受范圍,甚至需要熬夜才能完成。大量的課后作業不論對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負擔,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批改學生的作業,而學生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完成作業,若是教師留的作業空有數量而無質量的話則更是浪費精力,且過量的課后作業對小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是不利的。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課后作業一直都是增效減負當中所要重點關注的教學問題之一,對于學生來講,通過完成作業能夠起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并且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分析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從而更具針對性地調整課后作業內容、形式,幫助學生獲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但是,課后作業的任務量、難易程度、作業形式卻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作業的認知,影響著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甚至直接影響到作業的價值是否能夠凸顯出來。因此,在實際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后作業進行合理地設計,從課后作業的內容、形式、難易程度以及對學生起到的教育作用都要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此來布置課后作業才能幫助學生獲得更為理想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教學到《口耳目》這一課時,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便可以引導學生用“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來規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并且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中提到的良好行為習慣對我們個人的實際好處,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鞏固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記憶程度,更能改善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受益終身,顯然能夠起到更好的布置效果。并且,這樣的作業內容本身便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更為有效地激發學生與知識的共鳴,也便能自然地進行行為習慣教育,以這樣的作業來施行增效減負也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結語
總之,“雙減”猶如一劑催化劑,加速推進基礎教育的變革。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勢在必行,這不僅是對新課改的響應,更是對學生未來發展的負責任。對課堂的增效減負能夠建立快樂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提高學習成績。教師應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來對課堂進行增效減負,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靈活教學,使學生在師生融洽相處的氛圍里進行高效的學習,為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世同.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策略的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20(5):82.
[2]征國玉.淺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問題[J].文理導航(下旬),20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