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蕊
摘要: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學習了解到前車之鑒,在以后的日子中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而古詩詞的學習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代賢人的情感,還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我國文化殿堂中, 古詩詞是一顆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璀璨明珠, 歷經千百年風雨流傳下來的古詩詞中包含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等。語文古詩詞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傳統文化, 這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古詩詞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初中是學生重要轉折時期,是步入高中的基石,重視初中古詩詞教學,可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激發學生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升初中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正確價值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重視語文教學改革,將古詩詞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促進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強化文化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思想。
一、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1、增加學習古詩詞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大部分教師教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有關的知識時,都是采用比較枯燥的方式,但是這樣單一的方式加上原本就很枯燥的內容,這些都讓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逐漸減弱,直至最后消失。但是如果在學習古詩文的同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去了解和中華文化有關的內容,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古詩文創作的歷史背景以及意境,而且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激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古詩詞,不斷提升自身的水平。對于傳統文化這樣的民族瑰寶,更加深入地接觸就會發現其更加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學生也不會感覺到太夠枯燥,慢慢就會體會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進而有興趣主動學習古詩詞,提升自己的水平。
2、促使學生更加了解古詩詞的背景和意境。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積累的屬于我們的特有民族瑰寶,它是支撐著我們至今仍然在不斷前進,找尋復興之路的支柱,因此,我們不能忘記屬于我們的榮耀,要記住我們的輝煌,并不斷努力去再現那時的輝煌。因此,在初中語文學習課堂中,教師也要教導學生學習和中華文化有關的知識,這樣學生才不會忘記自己的根,才不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失去自我,也就不會在最后失敗。中華文化和古詩詞本身就是聯系在一起的, 古詩詞算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在語文課堂中,學習中華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古詩詞創作的背景和意境,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古詩詞。
3、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初中的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在這其中不斷接觸和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讓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中華文化的文明瑰寶,這些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這樣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去學習和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這些古詩文想要傳達出來的含義及思想感情。因此,不斷學習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民族,能夠激起學生了解古詩詞的欲望,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得到知識,能夠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而詩詞,是學生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學生可以通過詩詞的學習,更加好地接觸到中華傳統文化,接觸到古代的詩人的想法,從而了解當時的文風以及時代背景,從而產生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喜愛,學生經過傳統文化的學習,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庫,從而更好地幫助自己的語文學習。
1、深讀作品為基,領會作者情感。想要學好古詩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熟讀、精讀作品,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傳授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可以通過反復的閱讀充分地理解古詩詞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古詩詞《次北固山下》,詩人通過描繪美麗的江南景象來表達對家鄉深深的懷念之情。那么教師除了帶領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基本含義, 還要讓學生通過古詩詞閱讀體會詩人的深刻情感,進而生出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又比如,杜牧的《赤壁》,教師應當讓學生反復品讀,要求學生采用大聲朗讀的方式,注重朗讀節奏,區分重音和輕音,從而感受到詩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當然,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導,讓學生認識到古詩詞中隱含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告訴學生應當以陽光的心態面對人生, 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一旦被挖掘,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2、引導學生想象,欣賞詩情畫意。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體系不完善,在學習意境豐富、語言凝練的古詩詞時會顯得比較困難。但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古詩詞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還需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其精髓,汲取營養。因此,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去想象和感受作品中的意境,來體會學習古詩詞的樂趣。例如,在教學《題破山寺后禪院》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后進行聯想,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在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圖片或者視頻等烘托氣氛,以此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想象,促使學生更加深刻感受到古詩詞的豐富多彩。
3、品賞作品語言,感受傳統文化。語言是古詩詞教育意義和主題思想傳遞的主要途徑,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去分析那些具有化龍點睛之筆的語言,以此來呈現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內涵。同時,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古詩詞匯也是比較常見的,看似簡單平常的幾個字詞就可以形成一幅令人贊嘆、動人的場景。例如,在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雖然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是作者所描畫出來的景象實則很豐富,有缺月、深院、梧桐以及清秋等,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悲戚與愁苦。在上片中,作者主要是以景物作為情感抒發的基礎,下片又通過形成的比喻來含蓄表達了自己真摯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去品賞這些寫作方式的精妙。
4、開展專題活動,加強學習滲透。除了基本的閱讀教學之外,教師還需要利用開展專題活動來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而之所以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到現在,就是因為我們在現如今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獲取到它的魅力。比如,作為僅次于春節的中秋節,在過去很多文人墨客都在中秋月光的沐浴下抒發著各種情感,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教師就可以通過舉辦中秋節古詩詞朗誦比賽等類似的專題活動,讓學生品味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可以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也有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古詩詞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以此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我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榕清.論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建構[J].語文課內外,2019,(26):30.
[2] 黃淑芳.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10)39.
[3] 翟海莉.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小品文選刊:下,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