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各個學科都在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和教學策略的創新,以往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此時的發展需求,學習成績也不再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更應該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思辨能力是學好數學知識的必備素養,教師應該結合班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創新教學途徑,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全面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思辨能力 培養策略
1 引言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思想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的他們受到年齡和生活經驗等情況的影響,還不具備主動學習的意識,易于養成錯誤的學習習慣,限制教學發展。教師應該對現階段教學保持高度重視,把握好黃金教學時機,積極開展合作教學模式,為其營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其自主探究水平和思辨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深入分析,結合合作模式下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幾點創新途徑,以供參閱。
2 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下培養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主要強調的是學生思考與辨析的水平,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思考水平主要體現的是學生分析、推理題目的能力,強調的是思維拓展,辨析水平強調的是辨別數學知識的意識,能夠對事物的發展做出合理的判斷,良好的思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全面拓展數學思維。而合作模式則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創建合作的學習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主動探究意識和合作競爭的潛能,彼此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
首先,相比于其他學習方式,合作模式較為新穎,這種創新的學習方法與和諧的學習氛圍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彼此交流碰撞,彼此間易于接受新的結題方法,由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其獨立思考的意識,為思辨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其次,合作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個體之間的整體合作,一個人的力量和思維有限,但是一群人的力量不容忽視,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之中,能夠實現思維共享,在解題過程中,大家的分析突破口各不相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學生能夠收獲更多不同的解題思路,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豐富多彩,從而對知識探究充滿熱情。特別是在數學解題過程中,通過同學間合作的力量,最終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掌握。最后,在合作的氛圍下,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他們的拓展專業思維,還要具備一定的辨析、辯解能力,通過闡述個人的觀點獲取他人的贊同,合作學習模式為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大家在合作的氛圍下各抒己見,尋求更多的途徑使得自己的邏輯更加具備說服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1]。
3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想要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應該先就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深度探究,發現其中存在的不符合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找準創新教學模式、有效開展思辨能力培養實踐的路徑。
3.1 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完善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之下,應試教育理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此時的教學需求,教師不能將教學重心全部放在提升學習成績、講解應試技巧方面,還應該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成不變的講解形式也會局限他們的思維發展,將教學效果僅僅停留在表面,使其無法感受到個人在課堂當中的主導地位,長期處于枯燥的學習環境下甚至會產生學習的抵觸情緒和厭煩心理。教學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將學生學為主,而是在強調教師如何教,忽視了學生的學。
3.2 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創新
“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方式并不完全適用于數學的每部分知識講解,數學課程當中包含的不僅是概念知識、公式定理等固定的內容,更涉及到大量的邏輯思維考察環節,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從而得出結論,缺乏創新的教學方式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質量。有的教師備課,很多年沒有大的變化,甚至一個備課講多年的情況。教學方式單一,沒有教師的個性特點,同樣一堂課,老師們都講的一樣,沒有區別,這就是缺乏創新的表現。有的教研過程中,學校要求教師進行說課、如何講課,試圖一個標準、一個模式,真正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教師間教學各異,總體相差不大。
3.3 教師的教學標準不具備針對性
在素質教育的教學背景下,將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教師缺乏針對性教學標準無法準確衡量出學生的階段進步,也使其對自身的能力認識不足,無法給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評價,無法掌握接下來的前進方向,也會影響教師接下來的教學方案制定,無論是后進生還是優等生都用同樣的教學標準衡量他們的數學水平,使得教學進度進展緩慢,限制教學效率的提升[2]。所以必須進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快慢,進行分類教學。特別是對學生的作業布置上,要進行針對性的布置,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訓練。
3.4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科學
盡管現在國家倡導不在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校、教師仍舊將學習成績作為考核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有的學校每年都對教師進行排名,通過學生的成績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樣教師也會以成績去衡量學生,以成績去“排名”學生。這就造成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科學,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培養。有些學校音體美,被語文、數學、英語老師經常占用,使學生漸漸厭倦對這些主要目科的學習。
4 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下培養思辨能力的途徑
4.1 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導地位并不明顯,教師常常沿用著自身的教學理念將數學知識進行直白地講解和分析,使其思維逐漸固化,難以感受到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限制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主導地位,將其作為教學開展的核心,落實“以生為本”這一重要原則,結合他們的身心發展需求制定教學方案,聯系數學知識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模式,借助合作的氛圍培養其思考辨析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也應該注意范圍的拓展,將視野局限于課堂之上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強化,更應該注意強調的是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節,引導其提前掌握數學知識,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經過簡單的預習標記出尚未理解的概念等等,使其在正式學習的過程更易于精準把握側重點,使得教學計劃更加具備針對性和實效性。
比如,在進行冀教版《多邊形的認識》的學習時,本節課的重要學習內容是帶領學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三角形的類別,體驗三角形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價值。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該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展開有關三角形的知識探究,完成預習計劃,與同學互相探討三角形的實踐價值,樹立正確的圖形概念,從而使其感受到個人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導角色,勇于發表個人的見解,在探討的氛圍下掌握三角形相關內容,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3]。此外,教師可以圍繞“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設計課后合作探究實踐活動,推動各個學習小組課后自主查找相關的資料,之后在小組中通過討論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再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各個小組分享本組的探究成果、在其分享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相應的總結,從而深化其關于數學和生活之間關系的理解,促使其在討論的過程中共享思維、獲得思辨能力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其數學學習興趣,為后續開展同類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4.2 營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時期的學生相比于其他時期,自身的思維發展較為淺顯,還不具備主動學習的意識,需要在教師的督促下才能完成任務探究,此時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應該借助創新的方法,只有使其主動配合數學活動的開展才能落實教學計劃,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受到年齡的影響,小學時期的學生行為和思想不被拘束,常常在課堂上難以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做出影響課堂紀律的行為,教師應該從他們的興趣點著手,利用他們此時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不斷探究,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的氛圍當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也會更加熱愛數學知識學習,促進思辨能力的不斷提升。在社會的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的過程中,在信息技術的指引下靜態的文字變得生動具體,這種創新的教學形式也更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教師應重視發揮好信息技術的作用,重視在正式授課前,對目標授課內容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把握其重點與難點所在,找準情境創設的切入點,在此基礎上篩選合作情境創設素材,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之中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展開合作探究,同時達到改善課堂氛圍、將學生還原為課堂主體的目的,進一步增強其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進行冀教版《辨認方向》的學習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帶領學生知道生活的常用方向,能夠借助這些方向詞語描述物體的位置,積累生活常識,培養其空間概念和思維。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空間坐標圖,展示電子地圖等等,為其設定合作探究的任務,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其中,根據所給方位圖指定方向,辨認其余方向,培養自身的思辨能力,與同學積極探討,不斷深化個人的空間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為日后的數學知識探究打好基礎[4]。
4.3 完善教學標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進行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意識到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儲備和思維發展的情況不同,在進行同一知識學習過程中往往產生能力的差異,此時如果教師依然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會影響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后進生沒有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便開始知識訓練,優等生也在較為簡單的學習任務下重復著單調的數學內容,無法完成思維拓展。因此,完善教學標準是開展合作教學的前提,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也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注意對小組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控制,實現強弱結合、優勢互補和共同進步,設定具備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大家各自承擔相應的角色,在合作的氛圍下促進思維的全面拓展和辨析水平的不斷提升。
比如,在進行冀教版《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時,根據扇形統計圖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設計主題探究活動:首先,應用問題推動其展開思考,通過小組討論明確扇形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之間存在的區別,促使其在這一討論過程中認識三種不同類型的統計圖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以此提高其思辨能力,幫助其掌握根據具體實踐要求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呈現數據的方法;接著,教師再設計具體的實踐應用活動,推動各個學生小組圍繞具體的主題,如“學生喜歡數學情況的調查”,引導大家分工合作,通過小組討論確定調查方案,根據各個組員的優勢和特點進行科學分工,推動其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包括采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制作扇形統計圖等等,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的環境下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數學知識的豐富多彩,從而積極探討,及時提出疑問,尋求解決 ,大家互幫互助,全面提升教學效率[5]。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個小組完成調查實踐之后,教師需要組織進一步的分享活動,同時推動不同的小組展開更為深入的組間討論,以此推動各個小組發現自身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實現思維共享和共同進步。
4.4 設定教學評價,肯定學生的階段進步
除了完善教學標準之外,設定合理的教學評價環節也十分必要,為了幫助學生及時意識到個人的進步和不足,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他們的每次合作探究活動都做出最后的總結,這樣的總結并不將重點完全放在最終的探究結果之上,更應該注重的是觀察學生的周期變化,肯定他們的進步之處,選擇恰當的方法指出他們的發展不足,使得每次的合作探究活動都能具備實質性的教學含義,為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指引方向。為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進一步改善思辨能力的培養效果,教師需要給出激勵性評價的和針對性指導建議,落實好“及時反饋”原則,推動學生根據反饋內容優化自身學習行為,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學生不斷獲得思辨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進行階段測試之后,教師應轉變僅根據學生測試成績給予其評價的做法,而是應該重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錯題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需求答案,先完成個人的初步修改,明確錯誤成因,之后對其在測試中所出現的不同類型的錯誤進行總結,再針對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出針對性的評價和建議,這樣的環節使得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錯誤,促使其在分析錯因的過程中逐步提升思維意識,促進個人思辨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出同類習題,推動各個小組通過合作明確解題方向、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從而取得理想的授課效果。
5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合作模式下思辨能力的培養具備多種途徑,良好的思辨能力使得學生更容易把握解題的方向,不斷深化學科素養。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合作模式的促進意義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尋求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案,實現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慧.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策略[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5):180-181.
[2] 馮德軍.運用自主合作學習,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當代教研論叢,2020(12):31.
[3] 秦玉忠.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J].學周刊,2020(36):33-34.
[4] 張園園.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運用研究[J].新課程,2020(44):75.
[5] 張春祥.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3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