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卓瑪草
摘 要:以“豐富小學語文學習、傳承民族文化經典”為目標,特就“如何將國學經典誦讀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展開分析。先簡要闡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誦讀的積極意義,緊接著就具體做法進行深入闡述,同時提出打造書香環境、講故事以激趣、引入互聯網工具、多元組織活動、拓展誦讀內容、做好誦讀筆記等策略,希望能夠為教師組織創新教學活動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6-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6.014
在新的教育環境中,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學經典與基礎教學的融合,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設計國學經典誦讀環節已然成為教師的共識。但在具體實踐中,依舊存在著“對方式方法掌握不到位,從而影響教育效果”的問題。這意味著尋找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迫在眉睫。
一、小學語文教學誦讀國學經典的意義
(一)豐富學科課堂教學
國學經典誦讀融于小學語文教學,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傳統語文教學以教材閱讀、寫作訓練為主,鮮有拓展創新,學生的學習是較為單一的,成長自然是有所局限的。將國學經典融合進來并組織誦讀活動,可以改變這一現狀,讓課堂教學更豐富,促進學生多元學習。
(二)增強學生文化品質
將小學語文與國學經典誦讀進行融合,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品質。簡單來說,一邊學習語文知識,一邊參與誦讀活動,學生必然可獲得更多了解中華文化、傳統文學的機會,并對相關內容形成正確理解。將這些正確理解不斷內化在自身知識體系中,其文化品質自然會得到增強。
二、小學語文教學誦讀國學經典的策略
(一)注意氛圍烘托,打造書香環境
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只有讓小學生處于合適的學習、讀書氛圍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其語文學習、經典誦讀,最終使他們實現更積極的個人成長。但是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環境來說,教師較為關注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而不是對整體教學環境的打造,“讓學生長時間處于良好經典誦讀環境”的愿景無法實現,深入融合小學語文教學與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很好地實現。想要更好地推進國學經典誦讀相關工作,必須提高對“打造國學書香環境、營造經典誦讀氛圍”的興趣,加強對班級環境、課堂氛圍的優化,讓學生始終沉浸在國學經典中,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他們的誦讀意識和能力[1]。如在班級設置國學經典圖書角、投放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語文素材,在班級墻面張貼國學經典故事海報、名言條幅等。沉浸在由國學經典組成的良好語文環境中,學生了解了一些國學經典內容,自然會在之后的誦讀環節有更好的表現和更多的收獲。
(二)注意激發興趣,講述經典故事
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之所以會暴露出效率低、質量低等問題,就與學生缺乏足夠的知識探究興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往往在課堂上直接向學生布置語文閱讀、經典誦讀任務,并未給予其足夠的熟悉相關內容的機會。學生與將要學習的內容之間存在一定距離,自然無法提起興趣。這意味著教師想要引導學生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有效誦讀國學經典,首先要落實的一項工作,就是對他們進行興趣激發,以更加適合小學生的方法、語言進行引導,讓他們對即將要學習、誦讀的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如在誦讀國學經典、講授語文之前先結合對應內容挖掘背景信息,將能夠促進學生誦讀和文章理解的背景故事以簡潔明了、輕松幽默的語言講給他們聽。在該模式下,學生與國學經典、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被拉近,他們更能在教師的趣味講述中對相關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和好奇,這均有助于其誦讀國學經典、認知語文知識。
(三)引入網絡工具,增強誦讀感悟
將信息手段、網絡工具合理運用在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有助于相關工作的落實以及學生成長[2]。但是在傳統模式下,大多數教師經常會忽略對網絡工具的運用,甚至會抗拒在語文課程活動中使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在無形中阻礙了學生學習和成長。正視該問題,在新的環境中,教師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增強其誦讀感悟為目標,可以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工具,借助信息化手段優化教學設計,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構建誦讀情境、播放原聲音頻等。在多媒體展示的動態情境支持下,學生產生置身國學經典文化之感,他們甚至能夠將自身想象成國學經典文學作品故事主人公或作者,其誦讀自然是感情充沛的,收獲也就必然是豐富的。再者,在音頻支持下,跟隨專業朗誦者鏗鏘有力的語言節奏變換進行誦讀,模仿他們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方法,學生還能在無形中加強對誦讀語言技巧的掌握,這也對其語文素養、誦讀水平的提升大有幫助。
(四)組織多元活動,加強誦讀引導
小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性格活潑、天性好動等特征,越是動態的、多變的、能夠帶來新鮮感的課堂活動,往往越能讓他們有更加積極的學習表現,從而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如果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不斷變換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不同的形式下進行語文學習和經典誦讀,或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3]。反之,若始終都是讓學生以同一種形式誦讀國學經典,難免會使他們在“過于熟悉該學習形式”的狀態下逐漸對國學經典誦讀,乃至語文學習產生厭倦情緒,不僅不利于其誦讀能力的提升,還會對整體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形成限制,這也是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不足。因此,教師可以嘗試不斷變化組織活動的方式和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在個人朗誦、分角色合作誦讀、誦讀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中探究國學經典文學作品,學習豐富多彩語文知識。教師還可以嘗試在課堂上直接圍繞同一內容設計不同經典誦讀主題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以自己習慣的方法參與國學經典誦讀。這樣學生選擇的活動形式、方法更適合自身需要,面對自己選擇的內容,他們必然會更積極參與、主動完成任務,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穩步提升。
(五)拓展誦讀內容,豐富學生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離不開豐富文學作品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圍繞優秀傳統文化展開。這也就衍生出來了一個問題——教材受篇幅和教學大綱限制,能夠為小學生提供的文學作品、傳統文化閱讀素材是有限的,如果只是單一地依托教材組織活動,必然會使學生出現“對國學經典理解過于片面”的表現,從而影響“利用國學經典促進學生語文成長”的總目標實現。同時這也意味著,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對誦讀內容的拓展。借助互聯網工具,在網絡中搜索適合小學生誦讀的其他國學經典作品并將其下載、打印下來,分發給學生。還可以要求學生自行通過上網搜索、購置傳統文學書籍等方式尋找可誦讀內容。學生尋找素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了解國學經典文學、傳統民族文化的過程,可以積累更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積極體驗。以豐富知識和積極體驗為支持,其語文學習效果和誦讀水平均會輕松實現質的飛躍。
(六)做好誦讀筆記,促進學生發展
語文學習是一項日積月累的任務,需要學生在不斷地學習、積累中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實現自我完善。對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在基礎學習和誦讀國學經典過程中做好筆記,以筆記促進其日常積累,幫助他們構建更加系統、完善的文學知識體系[4]。然而在具體實踐中,對于如何做筆記,師生往往會存在一定困惑。甚至一些教師根本沒有對做筆記的重要價值形成正確認識,并未向學生提供積極做筆記指導,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發展。因此,想要更好地實現“融國學經典誦讀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目標,促進小學生在語文領域的多元成長,教師有必要重新分析做筆記的重要意義,并向學生提出“邊誦讀邊做筆記”的要求,指導他們積累讀到的精彩內容。如此,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更多積累,還可以在基礎活動結束后通過回顧筆記不斷重新思考相關知識,在每一次重新思考中對國學經典、語文知識形成新的理解,其綜合素養自然會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
(七)針對布置任務,深化學生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融入國學經典誦讀,離不開對誦讀任務的差異化設計,以及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通過參與語文學習和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不同學生積累的全新知識、產生的活動體驗、形成的文化認識是不一樣的,這使他們對之后的學習活動也出現了不一樣的需要。若教師依舊以“相同的態度、相同的要求”對待他們,必然會造成“事倍功半”的問題出現。為規避該問題,教師有必要在教學活動推進一段時間后,根據學生們出現的不同變化、產生的不同需要設計差異化內容、布置差異化任務。這樣學生可結合自身真實需要自主選擇任務,教師也可對照學生活動內容和表現向他們提供針對性指導。師生配合更加默契,整體教學效果自然更理想。
總而言之,引導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可以豐富語文學習,不僅對學生個人素養、語文水平的發展大有裨益,還有助于國家語文教育事業的不斷完善,以及文化傳承目標的實現。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正確認識該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法,將國學經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閱讀,以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成長。
311850033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