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云
【摘? 要】課堂理答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圍繞問題進行對話的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讓課堂走向對話,讓教學走向生成。課堂理答的有效性體現在如下方面:教師能關注教學內容,有效提升理答水平;關注不同維度,合理選擇理答方式;關注學生思維,不斷錘煉理答語言。優化課堂理答行為,能將師生對話引向更深的層次,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理答;行為優化
在課堂理答中存在如下問題:低效理答,表現在理答缺乏診斷性、目標性、發展性;模糊理答,如重復學生回答,機械重復,頻繁以“好”“真棒”“你再想想”等為主。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當采取相應的策略,將表面化的問答教學轉換成真正的對話教學,通過思維的啟發讓學生經歷想象、推理、表達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關注教學內容,有效提升理答水平
(一)層層剝繭,打開思路
為有效突破重難點知識,教師可以合理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有層次地交流理答資源,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
題目: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
提問:理解了這兩個條件的意思,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第一層次:交流用表格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個,所以第二天就是30+5,是35個;第三天是35+5,是40個;第四天就是40+5,是45個;第五天是45+5,是50個。
第二層次:交流用列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第二天:30+5=35(個);第三天:35+5=40(個);第四天:40+5=45(個);第五天:45+5=50(個)。
對比溝通:同樣解決這兩個問題,有的列表,有的列式,表達方式不同,但什么是相同的?
第三層次:還有其他方法嗎?第三天:2×5+30;第五天:4×5+30。因為第三天比第二天多了2個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4個5。
教師先是交流用表格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路,簡單直接;接著交流用算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清晰明了;接下來把兩種方式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發現這兩種思路只是表現方式不同,思考過程是一樣的;最后交流用簡便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靈活方便。
(二)思維碰撞,深刻思考
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在不斷的對話交流中,師生的思維不斷碰撞,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對于一些探究性知識,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學生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在師生理答中給學生的探究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面對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時,教師要正視學生獨特的觀察視角,要有發現資源的慧眼,能對學習資源進行有效整理歸類,選擇收集典型、關鍵的資源進行展示,充分發揮學習資源的價值。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加深自身的認識和體驗,不斷產生新的學習需求,就可能產生各種有利于學生后續學習的資源,讓理答資源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發展的可能性,進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彰顯教師的教學魅力。
(三)舉一反三,對比溝通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容易混淆知識,思考時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錯誤資源,發揮錯誤資源的價值,抓住問題的實質,對理答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和深度開發。
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法和減法”。
題目:一節課有2/3小時。學生做實驗大約用了全部時間的1/3,老師講解大約用了全部時間的1/5,其余時間用來做作業。做作業的時間大約是整節課的幾分之幾?
展示學生的作業:1-1/3-1/5,2/3-1/3-1/5。
師:這兩份作業你認同哪一份,說說你的想法?
生1:我覺得第一份是對的,這里我們把一節課的時間看成單位“1”,用單位“1”去減。
生2:我還注意到,2/3后面有單位小時,而后面都是用了全部時間的幾分之幾,后面是沒有單位的。
師:真會思考,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這里需要把一節課的時間看成單位“1”,還從有沒有單位這個細節處來進行判斷?,F在請你們當回小老師,怎樣修改題目就可以用第二份作業的思路來解決了?
生:一節課有2/3小時。學生做實驗大約用了1/3小時,老師講解大約用了1/5小時,其余時間用來做作業。做作業的時間大約是幾分之幾小時?
這里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易錯點,部分學生沒法判斷在什么情況下用單位“1”去計算,導致出現思維的偏差。教師及時進行資源的收集和交流,通過深入的師生對話,幫助學生吸取錯誤的教訓,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完這個問題后,進一步舉一反三,讓學生當小老師,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利用錯誤資源讓學生修改題目,從而加強知識之間的對比溝通,使學生學會正確區分和判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關注不同維度,合理選擇理答方式
(一)理答時機的選擇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類型有些是知識性問題、理解性問題,難度不是很大,學生能輕松回答。這時,教師的課堂理答是一種瞬時評價,但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抓住機會,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教師應多提探索性問題,這類問題的難度較大,要等待一定的時間,實施延緩理答。引導學生全面、深度的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有時間組織語言回答。這樣學生的回答會比較有質量,教師可直接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在高質量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理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適當的理答方式
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運用適當的理答方式,再適時恰當地給予指點,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認識人民幣”。
師:想買這只1元的小兔,可以怎么付呢?先想一想,再擺一擺。
師:誰愿意來分享一下你的付法?
生:我付了十個1角,我還可以付兩個5角。
師:你一下子說了兩種付法,真會思考!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付法嗎?
生:我還可以把5角換成五個1角。
師:同學們付法很多樣,你覺得這幾種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這幾種付法可以互相換。
師:能說得再具體些嗎?
生1:……
師:沒關系,再想一想。其他同學還有想法嗎?
生2:都能買到1元的兔子。
師:買1元的兔子,其實他們都是付了幾角?
生:都是付了10角。
師:是呀,都是付了10角,也就是1元。
師:1元是10角,那你知道幾個5角是1元嗎?
生:兩個5角是1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最恰當、有效的理答方式,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機智。在學生用兩種不同的付法呈現時,教師用激勵表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肯定;根據學習需求,進一步提問還有沒有不同的付法,挖掘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引發學生思考不同的付法。
三、關注學生思維,不斷錘煉理答語言
馬克思曾經說過: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教學語言是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語言素養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幫助教師進行更為有效的課堂理答,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一方面,教師的理答語言要豐富多彩,充滿趣味性和幽默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在教師智慧理答語言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問答。另一方面,課堂理答要求教師的理答語言準確、精煉、清晰,有針對性地挖掘和提升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養成積極自信的情感態度,提升教師的理答水平。
(一)語言規范,引導示范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思維嚴密的學科,它對教師語言的準確度、精煉度、條理性的要求嚴格,要求教師的理答語言具有規范性。比如“減少了”與“減少到”僅一字之差,表達的意思卻截然不同。在教學“認識方向”時,教師可以給出“(? )在(? )的什么方向,(? )的什么方向是(? )”這樣的語言范式,引領學生用這樣規范性的語言表達。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未完善,但模仿能力強,他們會在無形之中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模仿教師的語言,教師規范的理答語言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抓手”,有助于學生清晰地表達。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評價活動,敢于表達和質疑。如,在開展小組合作時,營造民主、互動、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上臺匯報,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首先引導小組分享組內的研究思路;其次,激勵小組中的成員當小老師展開提問,可以提問大家有沒有其他思路,也可以就某一個問題對全班進行提問;最后,小老師就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恰當的評價。如此訓練幾次后,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會得到培養與鍛煉,課堂上智慧融通,實現教學相長。
(二)語言具體,有效對話
目前,教師在課堂理答時使用頻率最高的還是“對、很好、非常棒”這樣的程式化、肯定性的理答語言。否定、重復答案、直接給出答案這幾種理答類型使用也較多。上述現象體現出教師的理答行為存在一個主要問題——理答語言單一,缺乏針對性,更多停留在重復或肯定學生答案,或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一個回應判斷的層面上,缺少促進學生學習的理答語言。
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班級里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性格差異,針對不同的學情,用適合他們的語言進行理答。其次,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考慮課堂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為了使理答內容更有深度,教師的理答語言要體現出具體性、探究性,用機智的語言、充實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理答,不斷延伸及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的思維在有效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語言激勵,鼓勵思考
課堂上,學生期望通過回答問題得到教師的認同和表揚,激發自身的成就感。所以,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理答素養,不但要重視學生知識掌握方面的情況,也應當兼顧學生情感態度方面的感受,使學生愿意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理答的時候要有意識地發現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學生認可和激勵,用自身的情感去激發、鼓勵和感染學生。特別是對于有些不敢發言的學生,我們要耐心地引導并激勵,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微笑,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質,點燃學生的求知欲,以情施教,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因教師而愛上數學學習,啟發并感染其他學生,營造課堂積極理答的氛圍,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志平.課堂動態生成資源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陸瑤瑤.小學數學課堂理答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以高年段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04750033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