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溝通是班主任向學生傳遞教育思想、信念的有效途徑。班主任應用教練技術的理念、思維和方法與學生溝通成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技能。教練技術使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從說教轉向傾聽、提問;使班主任的關注視角從問題本身轉向學生的未來,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尋找自身優勢,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目標。希望本論述對班主任管理技能的提升有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練技術;班主任工作;有效溝通;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7-01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7.079
溝通是班主任向學生傳遞教育思想、信念的重要途徑,是管理好班級的基礎。有效溝通是班主任實現教育目標和管理要求的重要手段。班主任的溝通模式對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班主任將教練技術的核心與班級管理工作相結合,可改善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產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困境及解決方法
(一)教育對象發生變化
1.當今時代的小學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了以自己為中心。他們遇到問題很難跳出自己的角度,習慣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來思考、理解和處理事情,這為班主任的工作無形中增添了一份難度。
2.出生并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小學生,隨著獲取信息途徑的多元化,他們的視野開闊,思想前位,主觀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個性,越來越獨立,具有獨特的身心特點,這無疑給班主任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教練技術及優勢
面對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班主任應用教練技術與學生溝通,不但教育效果顯著,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積極主動地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1.教練技術。教練技術,源于體育,是教練通過傾聽、提問,幫助運動員跨越障礙,完善心智,以激勵運動員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潛能,勇于奪冠的工具。教練技術也是心理學范疇的一項技能,是一種對話的藝術。
2.教練優勢。(1)教練致力于幫助被教練者獲得未來(關注未來的目標、解決方案),而不是執著于過去問題產生的原因。(2)教練是一種有動力的對話過程,不提供建議和答案,大部分時間只是提出問題,幫助被教練者反思、覺察,自己找到答案。可見,教練既是一種新型的潛能開發模式與深度思維方式,又是激發被教練者人生意義和價值實現的對話過程。因此,教練技術應用于班主任工作時,班主任不僅像運動場上的“教練”,站到學生的同一邊,更會關注學生未來,幫助學生增加多樣性選擇來改變現有的狀態,以提升自信,愿意為改變而付出努力,進而達成他們想要的目標。
二、教練技術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
(一)建立和諧關系
1.全心傾聽學生。好奇開放地提出問題,然后不帶任何判斷地去傾聽學生。同時,秉持相信學生所做的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積極正向的意圖去傾聽。
2.愛、尊重學生。愛是教育的一切根源。如果愛學生就要無條件地接納他原有的樣子。無論學生當下的狀態、情緒、外在表現如何,班主任都要尊重學生獨立的個體,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然,接納學生并不是指縱容他們,而是不給學生貼標簽,不進行破壞性的批評和指責。
(二)確立溝通位置
1.保持中立狀態。班主任在提問過程中始終處于中立的觀察者角度,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指責、評判和說教,給學生創造寬松的溝通環境。
2.深層全息聆聽。班主任把全部焦點放到學生身上,運用3R聆聽技巧聆聽學生所說的事實、情感和意圖。
3.多啟發少告知。班主任盡可能克制自己給學生意見、建議、答案的沖動,通過耐心的提問啟發學生自己尋找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從而創造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三)應用技術指導
班主任可使用教練工具箱中的系統平衡輪、度量尺、奇跡式發問、強有力的提問等小工具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其中,強有力提問這一工具貫穿溝通始終,班主任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有效溝通。
1.多問開放性問題,少問封閉式問題。所謂開放性問題,是不需要學生想什么或多說什么,只用“是”“不是”或者其他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問題。封閉性問題只為求證事實。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會引發學生深入、打開空間多角度思考,獲得更多的觀點將自己的想法、需要、感受、目標等說出來。
2.問題導向轉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關注的是過去和問題的本身。目標導向,聚焦于未來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班主任應與學生溝通,以利于實現目標的開放性問題對學生提問。如可將“你為什么不參加演講比賽”改成“對于參加演講比賽,你有什么顧慮”。
3.聚焦當下和未來。聚焦當下,接納自己現在的樣子;聚焦未來,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通過有效行動,實現目標。班主任從厘清目標、心態遷善和行動計劃三方面與學生溝通。
第一,厘清目標(解決或實現一個具體的問題或目標)。清晰的目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梳理一個當下和未來他們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很重要。因為只有目標是“我的目標”時,學生才會珍惜和為之努力;只有當學生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學生才會全力以赴。如班上一名學生站在班級過道拿著不銹鋼杯子喝水時,被另一名學生不小心碰了一下,結果喝水學生的杯邊磕在了自己下牙牙齦上,導致牙齦磕破皮出了一點血。面對這一問題,班主任除了解決此事,最重要的是:這種事情少發生甚至不會發生。那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呢?解決安全喝水的問題,是班主任當下要幫學生解決的問題或梳理的目標。于是,班主任可以應用提問的方式與學生溝通,提問過程如下。
教師端著盛有水的玻璃杯站在一個相對不容易被碰到的位置,邊喝水邊問學生:“同學們請思考,老師站在這里喝水,容不容易被同學碰到呢?(封閉性問題)”同學回答:“不容易碰到。”“如果站在這里呢?(封閉性問題)”“容易被碰到。”“如果被碰到會發生什么呢?(開放性問題)”一名學生說:“水會灑到衣服上,衣服濕了。”班主任繼續問:“還有呢?(這是讓同學們看到被碰后,有可能會發什么的過程)”一名學生說:“嘴里剛好有水,被碰后,很可能被嗆到。”班主任還繼續問:“還有呢?(讓學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一名學生說:“杯口容易磕到嘴唇、牙齦上,碰得力量大的話,嘴唇、牙齦被碰破皮甚至出血。”班主任引領學生看到多種可能性后接著問:“這些結果是同學們想要的嗎?”“不想。”“那大家有什么辦法不讓這些結果發生呢?”“走路小心點。”“不要在容易碰到的地方喝水。”班主任繼續問:“在什么地方喝水最安全?”經過討論,最后的答案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喝水最安全。就這樣,(坐在自己座位上喝水)清晰的目標產生了。最后“坐在自己座位上喝水”還成了一條學生都心甘情愿遵守的班規。在以上提問的過程中,班主任沒有給學生任何建議或意見,所以學生愿意為自己的目標(班規)全力以赴(遵守班規)。
第二,心態遷善(激發達成目標的積極心態)。在清晰目標的基礎上展開提問。所有行動都植根于人們心中的信念。具有什么樣的信念,就會有什么樣的心態,最終形成相應的行動與成果。所以在與學生溝通時做好兩個方面:一是放下固有信念,拓展信念范圍,以產生新的可能性。二是以目標為導向,保持心態和目標的一致性,基于有利于實現目標的心態開展行動,使行動更為有效和主動。班主任圍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提問:第一角度,自己。“假如你們實現目標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呢?或對自己說什么呢?”第二角度,平級(同學,自己的好朋友等)。“你們實現目標了,同學們會如何看待你們或對你們說什么呢?”第三角度,高一級(老師、爸爸、媽媽等)。“老師知道你們實現目標了,老師會如何看待你們或者對你們說什么呢?”第四角度,更高一級(年級主任或校長)。“如果校長知道你們說到做到,實現目標了,會對你們說什么呢?或做些什么呢?”無論站在哪個角度提問,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回答,都要以積極正向的語音、語調、話語和肢體語言來肯定、鼓勵、回應他們,使學生對達成目標有熱切渴望的狀態,激勵他們更好地為達到目標而負責任。
第三,行動計劃(怎么做,什么時間做,做到什么樣的成果)。在有了明確目標,積極心態的基礎上,通過連續發問來推動學生為達成目標而采取的有效行動。比如,“你有什么計劃”“你什么時間開始做”“你第一步會做什么”“為實現目標你還有哪些更好的選擇呢”等。班主任認真做好筆記,與學生達成共識,督促學生為達成自己的目標展開行動并及時與學生進行反饋溝通。
以上是教練技術在班主任與學生溝通中的應用過程。整個過程中班主任摒棄“說教”,始終以“啟發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建立覺察感,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激勵他們勇敢實踐,實現目標,體驗成功,獲得自信,進而更好地為自己的成長負責任。
三、結語
在漫長而美麗的教育路途中,教練技術并非完美無瑕,班主任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良好的溝通模式,從而助力學生積極向上成長。
參考文獻:
[1] 戴釗.自我教練:邁向自我實現之路[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 梁慧勤.做教練型班主任? 讓生命走向豐盛[J].新班主任,2017(4).
[3] 約翰·惠特默.高績效教練[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4] 盛月清.教練技術在教師工作中的運用[J].華夏教師,2020(6).
[責任編輯 梁愛芳]
382750058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