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琪
(江蘇省昆山禮仁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1)
幼兒時期是孩子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以及形成優秀品德的關鍵期。在新課標改革和素質教育深入推廣的教學背景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越來越被重視,同時也越來越關注幼兒的品德。為了提高幼兒園的道德工作效率和質量,需要教師重視幼兒情感的培育。基于幼兒有限的理解思維能力,教師應該給予足夠的耐心,進行良好的指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有效結合家庭開展德育工作,只有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實施。
幼兒園教育主要是針對三到六歲的兒童進行的。入園兒童大多數都是六歲以下的小朋友。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較好的自理能力,思維還不夠規范,加上知識的缺乏和經驗的缺少,他們對深奧的東西無法理解,更無法消化。這也就是為什么幼兒園的活動都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的原因。幼兒教育要倡導課程游戲化,讓孩子們通過游戲玩耍的形式參與幼兒園學習生活,真正實現在玩耍中發展,在快樂中成長,也要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快樂。由于幼兒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無法脫離教師及其他成人的監護而單獨活動。所以,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離不開教師管理和指導,只不過參與的程度不一樣。根據上級相關文件的精神,幼兒園最重要的是引導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教師要教會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培養他們自我保護等能力,而不是采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方法向孩子們灌輸大量的知識。因此,在幼兒園,不應該看到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認字等活動。從教師的教案和幼兒園的教學計劃上來看,大多數幼兒園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有關于德育的工作計劃。
在幼兒園階段,德育工作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禮貌待人的習慣,讓他們對基本的真善美有所分辨識別,并且在此基礎上張揚自己的個性。幼兒園的德育工作,還要培養幼兒的優良的道德品質,要為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由于涉世未深、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少,所以幾乎沒有任何壓力,他們的思維和智力有很大的發展可能性。由于傳統教育的深刻影響,大多數教師在開展幼兒園德育工作的時候往往不會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他們想要什么、適合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成人化的思想灌輸給幼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天性的發展。久而久之,難免會對孩子們幼稚的心靈產生消極的影響。
家庭是幼兒自出生以來生活時間最長、接觸最密切的地方。而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對于剛踏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家庭無疑是他們生活習慣養成場所。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重要影響。即使上了幼兒園之后,大多數幼兒園也是采取“走讀制”的上學方式。幼兒白天在幼兒園生活,晚上以及周末都是在家里生活。在過去的幼兒園德育工作中,幼兒園沒有與家庭充分配合,而是單獨開展德育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孩子即使白天在幼兒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管理下遵守某些道德規范,一回到家中,由于家長不重視管理和引導,孩子又把壞習慣表現出來,成為無法無天的“小霸王”。這樣,白天幼兒園的德育工作就白做了。尤其是一些家庭過分寵溺幼兒,使得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在幼兒園很難與別人相處。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幼兒園德育工作,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務必樹立“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大德育觀,并且要把這種德育理念傳輸給教育相關的所有人。教師要切實提高幼兒園的德育工作效率,重視德育在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中的滲透,在各個教育領域有機滲透,以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模仿能力強,而教師就是他們的重要模仿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嚴重的影響。只有教師本身樹立正確的德育理念,并且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幼兒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無形之中學會良好的習慣。其次,教師要創新德育工作方式。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特點的,思維發育不成熟,加上未深入社會,所以對是非善惡和美丑分辨不清,容易被事物的外表現象蒙蔽,進而污染心靈。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要求教師要在幼兒園全面滲透德育工作,為優良品德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通過語言活動的開展讓幼兒學會分辨陌生人,并形成“不輕易跟陌生人走”“不輕易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的意識等等;通過開展社會活動讓幼兒學會與他人禮貌交流溝通的方法,掌握基本的禮貌用語。
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中,德育一直位居幼兒教育的首位。幼兒園是學前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如何幫助孩子們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這是每一位幼兒教師乃至全體幼教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孩子們在幼兒園中的一日生活及各項學習活動都是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更好地對幼兒教育工作中滲透德育。
德育滲透就是在對幼兒進行德育實踐時,必須將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習慣作為幼兒園德育各種的目的。教師與保育員要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對幼兒進行滲透影響,在日復一日的常規教育中將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與德育養成教育無痕有機地聯系起來。正所謂“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事事可德育,人人俱德育”。因此,德育應該滲透到幼兒園一日學習與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讓每個活動和學習都能夠發揮對幼兒進行德育的功能。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一般有大概的固定環節,在固定的時間段內開展不一樣的活動,有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等等,還包括午餐、午睡和晚點等。教師可以在這樣固定的環境中插入系統化的德育教育。比如飯前和放學之前通過播放動畫片的方式滲透德育,這種生動形象和趣味性的方法更容易吸引幼兒的興趣、大大調動積極主動性,促使他們更容易掌握正確的德育行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每個人扮演一個角色,通過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感受德育、體會德育。比如扮演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通過情景演練的方法,讓幼兒明白不要輕信陌生人,即使對方看起來很善良,只要不認識,就不能跟他走、不能輕信他,學會基本的靈活應對壞人的方法。
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本質,就是利用生活常規對幼兒良好品德進行潛移默化的養成教育。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內容多、時間長。孩子們每天要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生活學習場景。如果教師們的德育工作不能環環相連,一些不健康的消極因素就容易趁虛而入,使孩子們受到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們的德育滲透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們受年齡思維的局限,決定了幼兒教育的品德養成教育必須直觀、形象,具備游戲性,這樣才能被孩子們理解和接受。比如教育孩子為人誠實不說謊時,教師可以講《狼來了》的故事或觀看相關的卡通片,通過有趣的故事情景加深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教育孩子們做事認真不敷衍時,教師可以用《三只小豬》的繪本開展閱讀活動,培養孩子們團結友愛、勇敢機智的良好品德。教師要幫助幼兒克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習慣,培養與同學們的友愛感情,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集體主義榮譽感。
除此此外,教師還要留心觀察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表現,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集體或個別的方式,有針對性進行引導、糾正,及時將孩子導入正確的軌道,促使良好行為習慣的鞏固。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中華傳統節日活動,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重陽節”可以開展尊老活動,組織幼兒到敬老院為老人唱歌表演,回到家里為爺爺奶奶端茶、捶背等;“勞動節”期間,可以開展“我是勞動小巧手”主題活動等等,培養孩子勞動意識。
幼兒是幼兒園德育活動的主體。只有在各類教育活動中落實他們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開展的德育活動必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等等,選擇適合他們的德育內容、采取科學合理且有趣的德育方法,以便于促進幼兒更好地消化吸收德育內容。在幼兒階段,飯前飯后勤洗手、吃飯時保持安靜不大笑、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打鬧,要懂得與他人分享玩具、相互謙讓和相互幫助,見到教師和同學應該禮貌問好等都是基本的德育內容。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體會和學會基本的思想道德規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備傳統美德的小朋友。
教師要注意在幼兒園各種教育活動與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們的良好行為習慣。以值日生工作為例,教師要引導幼兒學做值日生。首先可以圍繞“怎樣才使我們教室更整潔更美麗”,讓孩子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可以歸納大家的意見并做總結性發言:“大家不要丟紙屑、玩具要整理好,座椅要擺放整齊……只有一起維護,才能使我們的教室更美麗。”教師可以每天安排一個孩子擔任自己小組的值日生,大家輪換。孩子們幫保育員阿姨一起擦桌子、擺椅子,一起整理游戲區和自然角。慢慢地大家養成了習慣,在輪到自己當值日時,不用老師指點,都會自覺地做這些事了。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強,教師要以身作則,有意識地以良好行為為孩子們做表率;以自己的精神影響幼兒的狀態,讓孩子們自覺產生良好的行為動機和愉快的情感體驗,促進了責任感形成。慢慢地幼兒們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維護班級環境的整潔,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發展的個體、獨特的個體,由于生長環境和家庭的教養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及發展的現狀,不能設置過于困難的任務讓他們去完成,否則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讓幼兒產生不愿意上幼兒園的情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的德育工作要有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
因為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一學習和生活場所,對于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幼兒的社會性起步于家庭,孩子的品質起步于家庭。家庭的環境和氣氛、家庭成員的基本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無不決定著孩子們的道德品德與行為習慣。在三代同居的大家庭中,不同年齡段的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方式方法與教育內容等,都會存在明顯的差異。一般而言,祖輩會對孩子的飲食生活方面關懷備至;父輩則在孩子智力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與經費。而對孩子道德品質養成方面,兩代人會因文化素養、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為使孩子無所適從,家庭所有成員在孩子的行為習慣、品德及培養方面要步調一致,態度明確。一切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共同呵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幼兒園和家庭都是孩子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只有家庭和幼兒園一同發力、站在一條線上,才能讓幼兒德育工作的效率發揮到最大。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幼兒有深刻的影響,只有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家長從小樹立正確的榜樣引導幼兒尊重和熱愛家人與長輩,才能在幼兒小的時候把“立德樹人”的理念滲透其中。事實上,很多家長可能想要好好教育孩子,但由于沒有掌握專業的技能,所以有心無力。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幼兒園德育工作,雙方有效配合,一方面降低了教師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面為家長學習育兒方法和積累正確的育兒經驗提供了便利。良好的幼兒園和家庭關系能為幼兒創造無憂無慮和幸福的成長環境,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也讓更多家長真正了解幼兒園的工作,并給予理解和支持。
總而言之,幼兒階段是有效實施德育工作的關鍵期,為了高效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進行德育工作,教師首先要對幼兒的發展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德育理念、尊重幼兒的天性和主體地位、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其次,要創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最后,聯系家長一同努力,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以便于引導幼兒正確發展和成長,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以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