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潤芳

【摘要】本文以黨史進學校、進課堂的社會教育形勢為背景,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著重從抓住文章中心內容整合單元教學、抓住單元扉頁的導語、抓住中心人物成長歷程和反復朗讀篇章再現情景片斷等四大途徑探索如何營造黨史學習氛圍,挖掘黨史學習教育元素進行黨史學習教育,讓小學生從小樹立愛黨愛國,堅定理想信念,擦亮人生底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黨史學習教育;有效途徑
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于2021年2月20日上午在北京召開。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绷暯娇倳浿匾闹v話精神便掀起了全國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黨史學習的春風吹進了學?!?/p>
師:同學們,你們會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新中國》這首歌么?
生:不會呢!
師:你們的媽媽有教過你們唱《北京的金山上》嗎?
生:沒有呵!
師:共產黨像什么?
生:共產黨就好像奶奶和媽媽。
……
與低年級學生相互的問答,讓筆者反思:黨史學習教育進學校、進課堂刻不容緩。那么,如何在小學課堂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利用什么樣的途徑對小學生開展教育才有成效?筆者在語文課堂上做了一些嘗試,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單篇文本的中心思想為主線整合單元教學,營造黨史學習教育氛圍
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在北京召開后,3月初,全國各地都舉行了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從黨干部到基層黨員再到職員,從黨政機關到事業單位再到企業,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黨史學習教育如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吹進了每一所教育殿堂(學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做到文道結合,以文載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于是,筆者翻閱了任教的五年級語文下冊共八個單元的文章,發現第一單元收錄的文章《梅花魂》(2月份已學習了)、第五單元的《摔跤》(選自《小兵張嘎》)和第四單元收錄的古詩《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南河北》《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以及本單元的閱讀鏈接《豐碑》都適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但3月初,語文學習進度在第二單元,本單元的篇章是關于中國四大名著的。為了適應時事政治的教育形勢,筆者決定將第四單元的篇章遷移到3月份初來講授,迎合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的氛圍與學生們展開學習,務求突顯學習黨史的時效性、敏銳性和實效性。
放下手頭上的第二單元卻繞到第四單元,學生可能會有些不解。但是,筆者并沒有直接回應,而是讓學生把第四單元的所有現代文泛讀一遍,然后向他們提問:本單元文章主要人物分別寫了誰?在中心內容上有什么共通的特點?
通過交流討論,筆者再進行總結,本單元主要人物分別寫了毛主席、劉伯承、方志敏和不知姓名的軍需處長,其中,《青山處處埋忠骨》主要寫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驚悉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毛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軍神》記敘了劉伯承在重慶治療受傷的眼睛時,拒絕用麻藥,表現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表達了作者對劉伯承的敬佩和贊揚的感情;《清貧》則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獄中敘述自己被俘后國民黨士兵搜身時的情景,表現了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茍、高尚的革命情操;還有《豐碑》通過敘述了軍需處長被凍僵后犧牲的情景,展現紅軍長征過雪山艱難險阻行軍戰斗歷程。遺骨、安葬、受傷、被捕、凍僵……這些關鍵詞語渲染了文章的情感基調,展現了人物的壯烈,情景的悲壯。
第四單元的篇章都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題材:1950年毛岸英參加的抗美援朝、1916年劉伯承參加的蔡鍔討袁護國、1935年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義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縮影……把這些戰爭題材的篇章整合起來就是在閱讀中國革命的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奮斗成長的斗爭史。從1916年說起,到1921年共產黨成立——國民黨與共產黨對峙——國共談判合作——抗日戰爭——國共再戰——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語文課融入了歷史課、融合了具有思政元素的《道德與法治》課,學科相融,交織一起,黨史學習教育就水到渠成地展開了。
第五單元的《摔跤》選自《小兵張嘎》,有小說和電影版本,記錄的是主人公小嘎子和其他三位“小游擊隊員”一起幫助游擊隊對決日本鬼子的故事。文章摘錄的雖然不是“打鬼子”的片斷而是小嘎子與好朋友小胖墩摔跤的情景,讓學生們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但筆者把它“挪”到第四單元一起學習,把抗日戰爭的革命歷史有機地整合起來“講故事”,突出抗日救亡時期工農兵聯合起來,成人與小孩共同加入抗日隊伍為民族解放而戰爭,展現小人物胸懷大志智慧周旋日本鬼子,協助游擊隊殺敵的英難氣概。筆者認為,在特定時期、特定的時事政治教育形勢下,語文教師比其他學科的教師要更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準確地把握時事脈搏融時事于課程之中,讓語文課堂教學具有鮮明的時效性、生動性,并能動態式實現課程的社會教育功能。教師學會了整合思路,做好過渡銜接,學生的學習思路就不會被打亂,反而更有興趣對同類題材課文進行類比學習。
二、以單元扉頁的導語為楔子,分析寫作背景,挖掘黨史學習教育元素
通過前面第一點提及的“泛讀”整個單元的篇章,學生大概了解到本單元每一篇文章的中心內容,但還沒有進入“品讀精讀”的環節。此時,語文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好每個單元的扉頁(楔子)挖掘黨史學習教育元素,引學生“入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扉頁上的“楔子”常常引用名言、詩句或概括性的語句作為整個單元課文的“眼晴”,用以點明、補充正文,或者引出正文或是為正文做鋪墊,凝練了本單元課文共性的思想意旨,向師生傳遞了一個信息:這就是本單元所有篇章的思想感情基調,有利于師生把握篇章的“大道德觀和大教育觀”。因此,語文教師要抓住這個“楔子”,分析詩句的深層次內涵和挖掘語句隱藏的黨史學習教育元素或基因,延展內容,擴散思維。
上述圖片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扉頁”,引用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是清朝林則徐寫的,第四單元的篇章是否有寫關于他的文章?
生:沒有。
師:他是在什么情況下撰寫這詩句的?林則徐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為么什要銷煙?虎門銷煙有什么歷史意義?當時的中國清政府為什么軟弱無能?如果你生于那個年代,你會有什么想法和做法?也會像林則徐那樣請纓掛帥為清政府銷煙?……
師:那個年代雖然沒有共產黨,但林則徐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操和奉獻精神卻是那個年代的英雄,與當代共產黨人彰顯的英雄氣概是一脈相連的。
師:為什么在單元的扉頁上摘錄了他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師:這詩句把第四單元篇章所提及的中心人物家國情懷、為國捐軀、堅忍不拔、頑強戰爭和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概括起來,躍然于紙上。
從林則徐的詩句引發出一連串的提問,這些提問引學生“入甕”,分析詩人作詩的背景及編者摘錄這詩句的用意。這個引學的過程就是“帶”學生去了解中國社會發展史的過程,讓學生知古悟今,從而激發他們對“共產黨”的成立、發展和壯大產生興趣,為黨史學習教育創造了氛圍,氛圍創設得好,就更能水到渠成。所以,當筆者把第四單元“挪”到市鎮及學校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的時候來學習時,筆者跟學生交代:這個單元的篇章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題材的文章,描述的是共產黨人的壯烈的事跡。因此,學生都抱著嚴肅敬畏的態度學習和欣賞。
在科組學習活動時,筆者建議六年級語文教師利用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篇章適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黨史學習教育有載體、有方向,并能夠自然地融入到課程學習當中,讓課堂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主陣地的同時也成為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確歷史觀的好場所。
三、以主人公為圓心,引領學生串聯分析人物的成長歷程,抓住側重點滲透黨史學習教育
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篇目都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題材的。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8課《小英雄雨來》、二年級下冊第4課《鄧上平爺爺植樹》和第5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些篇目的主人公都是時代的英雄。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分析人物行為品格的過程中,要結合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串聯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學習。因為人物性格特征的形成離不開時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每個英雄人物之所以成為“英雄”,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表現出不一般的思想與行為,有著代表時代正向的鮮明烙印。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抓住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側重點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中心人物的人性光輝陶冶學生的情操。在講述《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時,筆者先從題目入手,設問——
設問1:通過閱讀課文,同學們知道課文題目是指誰的忠骨?(毛岸英)他的忠骨可以安葬在朝鮮也可以運回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由誰來決擇?(毛主席)那么,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毛岸英還是毛主席?(有少數學生回答說毛岸英,大多數說是毛主席)
設問2:同學們是否知道毛主席在中國的影響力?他的主要影響力在哪些方面?(領導工農紅軍解放中國,成立新中國)他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但這篇文章沒有記敘他的領導雄風和叱咤風云的威風,卻描寫他接到兒子在異國犧牲的消息后遺體運送回國還是留在朝鮮的問題上左右為難的情景,以至最后作出把遺體留在朝鮮的決定。你們認為,這件事情反映了毛主席怎樣的情操品格和精神?(常人的情懷和超人的胸懷、無私的精神)
設問3:他為什么具有超人的胸懷和無私的精神?是與生俱來的嗎?他從小受到了怎樣的教育?他是如何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如何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把他冶煉成一個偉人、超人而領導中國人民趕走列強,讓人民當家作主的?……
從設問1到設問3,一步一步設疑,“引”學生對毛主席的成長歷程產生好奇心。毛主席的成長歷程正是與共產黨不斷壯大發展的歷程一脈相連,黨史學習教育就可以滲透其中了,學生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再說,課文《軍神》寫沃克醫生給劉伯承將軍檢查眼睛傷勢,發現他是個軍人,接著寫沃克給劉伯承做手術,劉伯承拒絕用麻醉劑而堅忍傷痛讓沃克對他產生欽佩之情,充分展現劉伯承的英雄氣概和樂觀堅強的品質。文章描寫劉伯承是“鋼板”,是軍人中的“神”,如此堅忍的大丈夫,源于長期在革命一線鑄煉打磨而成的。
筆者跟學生講述劉伯承受傷的過程。學生們聽完筆者講述劉伯承受傷的過程后,個個面部表情也嚴肅起來,對劉伯承的一生產生探究的興趣。于是,筆者把劉伯承的成長與共產黨的發展也聯結起來與學生一起交流。就這樣,黨史學習教育順理成章了。此外,還有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大釗女兒李星華記敘了父親李大釗被害的經過。
師:李大釗先生為什么被害?他參加什么被捕?文中對他的表情描寫“神情非常安定,非常安定和沉著,被一種偉大力量占據著”中的“偉大力量”是指什么力量?
這些提問牽引著學生思考李大釗的生平,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成立中國共產黨的……
從文章主人公的成長史、戰斗史可以窺見中國革命的進程,可以透過中心人物了解社會背景和社會現實。每個年代有時代的英雄,這些英雄都是賦予鮮明的時代特征。此時,筆者抓住中心人物的生平,乘勢而上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恰如其分地讓學生理解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前仆后繼,在革命事業的道路上譜寫壯烈篇章。這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更容易讓學生入腦入心,印象深刻。
四、以反復朗讀和觀看影視片斷為輔助手段觸發學生聯想,融情入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朗讀和吟誦文章的精彩片斷,才能深入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真情實感,學生才有“代入感”領悟中心人物對黨的忠誠,愛國忠貞,為民族的解放或復興大業而奮發前行。
在《處處青山埋忠骨》一文中,筆者為學生領讀毛主席的心理描寫,讓學生感到身受偉人失去愛子的悲痛與愛國愛家的感情交織在一起是何等難受。還有,筆者讓學生多次頌讀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理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收回國家失地的喜悅情景。愛國愛家的情懷教育力透紙背,這正是滲透黨史學習教育的好契機。
在科組集體備課時,筆者建議六年級語文教師在教授《十六年前的回憶》時要著重引領朗讀“我”跟父親李大釗在法庭上見面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李大釗先生被捕后雖然衣衫藍樓,但內心是沉穩而堅定的,彰顯李大釗先生對黨的忠誠,隨時做好以身殉國的準備。
通過大聲朗讀,使學生產生聯想,再配上觀看影視片斷再現情景,就更能激活學生的情感,從而適時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講述閱讀鏈接《豐碑》時,筆者在“學習強國”中國下載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短視頻片斷讓學生觀看;在講述《摔跤》時,筆者下載了《小兵張嘎》電影片斷讓學生們欣賞。情景再現,融情入景最能打動人的心靈,黨史學習教育就成為課堂教學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師:同學們,讓我們繼續用學習的方式走進英雄,緬懷先烈,記住為新中國作出貢獻的革命先烈,樹立遠大理想。
自3月份啟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筆者盡最大努力挖握每個單元可能隱藏的“紅色基因”,在學生心中種下了愛國的種子,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爭做新時代的合格公民和接班人。所以,在備課的時候,筆者在《教師教學用書》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建議和教學資源”這幾部分內容中特別認真閱讀“教學建議”。它所闡述的建議往往不只是簡單地讓教師把握學習字詞句篇的知識點,也同步指引教師如何做好“文以載道”的思想教育。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所提供的資料,透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或者自行尋找更豐富的教學資源鏈接為學生講述歷史故事,以故事導入,用史料引證,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是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的關于黨史進學校、進課堂的教育宗旨。
有家長或者個別教育工作者認為,黨史學習教育進學校、入課堂是一件吃力又艱難的工作。一節課只有40分鐘,學生聽說讀寫“字詞句式”的時間已經不夠了,哪還有多余的時間跟學生“長篇大論”?如果這樣認為,那就是誤解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了,也是理解不透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表現。因為《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與內容第一條是這樣陳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庇纱丝梢姡瑢πW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就是增進學生對黨史的了解,學習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真正做到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明理,學史力行,實現新課標中排行的“第1點”——以德為先,立德樹人的目標,這是語文教師應該擔當的育人大任。
責任編輯? 羅良英
248150170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