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根 李弘雯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法治建設作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而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對其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但是,當前我國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仍普遍缺乏,存在著較嚴重的法律失衡情況,阻礙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來改善這一現狀,不斷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進一步提升農民的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民;法律意識;培養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黨中央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這一層面出發,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法治宣傳教育,提供優質的法治服務,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從而深入推進農村的依法治理。由于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因此黨提出了加強農村法治教育的具體舉措,有助于農民樹立法治觀念,學法、知法、守法和用法,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毋庸諱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法治是關鍵,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成為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
一、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法律意識之間的關系
(一)農村經濟發展為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供了物質基礎
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普遍不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二者逐漸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特別是一些更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當地農民長期還處于較為封閉的環境之中,較少關注外面的世界,他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發展。如果出現了矛盾糾紛,農民通常習慣按照村規、民俗來處理。誠然,我國也有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經濟水平較高,有著便利的交通和物流設施,注重外商投資和人才引進,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他們有著更為廣闊的視野,法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明白如何以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由此可見,農村經濟發展為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農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有助于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法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法治社會的推進過程中,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對社會穩定能夠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對農村經濟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出現鄰里糾紛或是家庭矛盾時,如果農民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就可以避免矛盾過度激化,普通的民事糾紛也不容易演變成刑事案件。當人們之間的糾紛減少之后,人們就會更加重視自己的生活質量。二是在簽訂農業合同時,如果農民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他們會更容易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合法的權益。所以,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法律意識的增強,投資的效率也會不斷增加。三是在經濟糾紛產生時,如果農民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可以避免采取一些違法暴力的手段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民法律意識提高之后,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農民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特殊形態,它包括三個要素,分別是法律認知、法律情感以及法律評價。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對鄉村振興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法律素養,讓他們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用好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當前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對于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也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著力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重要的任務之一。
首先,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有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衡量一個國家的法治程度,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看該國的公民,特別是農民是否具有相應的法律意識。當前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民的法律意識對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未來發展都有著很大關系。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鄉村振興,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不斷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
其次,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其中重要的一項“鄉風文明”,主要體現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多個方面。對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細分,可以看到它包含農村的文化建設、法治建設、生態建設等多種類型。農村法治建設,就是要求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增進公平正義感,從而推動鄉村治理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再次,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有助于構建和諧的鄉村。要構建和諧的社會,首先要構建和諧的鄉村。一個和諧的社會有著許多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法治建設提到重要位置上來,把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作為重中之重,讓農村發展向著法治化方向邁進。因此,有針對性開展法治教育,向廣大農民普及法律知識,讓他們了解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
最后,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有助于農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民的物質生活富裕,對法律也有了新的訴求。由于農民法律意識的缺乏而導致利益受損的情況較為普遍,今后要不斷提高對法律的重視程度。在培養農民法律意識的過程中,農民通過普法教育,增進法治觀念,改進陳規陋習,這對于維護其自身合法的權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現狀
當前,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普法教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別是我國前后開展的五次普法活動,對于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從整體來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民的法律知識比較欠缺
當前,農民的法治教育程度還有待提高,欠缺必要的法律知識,對法律的認知能力還比較低,對法律知識了解不多,理解較為片面,更多的是以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是非曲直,缺乏利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些都不利于農民建立起對法律的信任關系。尤其是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許多農民對法律未有足夠的重視,更多的是憑借村規民約、鄉風民俗、家族傳統等來維持秩序,在平時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國家法律。因此必須加大農村法治宣傳教育,使農民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能正確運用法律武器,才能真正維護自身合法的權益。
(二)國家制定的法律與農民需求之間存在差距
我國農村的立法更多的是管理法,主要是對農村工作進行規范管理的法律,直接涉及農民具體權益的不多。比如廣大農民所熟知的《農業法》,它規定的是農業的基本生產經營制度和總的法律原則,對單個農民的具體權益涉及較少。在立法過程中,尤其涉及農民具體權益的法律,也很少參考農民的具體意見,導致一些法律條文不接地氣,可操作性不強,無法適應當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差異化法治環境,無法滿足部分農民個性化的法治需求。
(三)農村的法治實施環境還有待改善
如果法律無法正常運行,那么再好的法律也會失去存在的意義。農村的法治實施環境還存在著許多缺陷,不利于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比如,農村的部分執法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執法效率較低,還存在一些越權和濫權的情況。而且農村的司法機關獨立性較差,有時執法過程中容易受到行政機關的干擾,導致一些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容易讓農民失去對法律的信任。還有一些法律在實施時,沒有考慮到農村的承受能力。由于我國農村是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非常重要,當農民之間有人遇到了難題,更多的是借助自己的人際關系來解決,而不是首先想到法律手段。而法律的實施所假定的卻是陌生人的社會,與我國農村實際現狀還有所出入。
四、農民法律意識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大力發展農村普法教育
農民法律知識欠缺是造成法律意識缺乏的重要原因,因此發展農村普法教育對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在農村開展法律知識學堂,在法治教育內容上堅持全面普法和精準教育相結合,法治教育方式上,堅持傳統方式和新型媒體相結合,通過不定期開展“法治下鄉”等鄉村普法活動,讓更多的農民都參與進來,改變他們對法律的認知,從而學會以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法律意識的提升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當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加快,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才能夠談到精神層面的建設,而各種文化和教育設施不斷充實和完善,這樣就為農村法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農民的法律意識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得到提高,農民才能從中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產生對法律的需求,并有意識地提高和強化自己的法律意識。
(三)大力提升農村執法水平
好的法律是否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能否得到廣大農民的信任,就要看法律怎樣貫徹執行。在法律的執行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法律所體現的公平正義,進而就會影響人們對法律的看法。因此,要加強農村的執法工作,必須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杜絕腐敗和以權壓法的現象發生,讓法律能夠高效執行,從而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建設法治鄉村。
五、結語
近年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建設,在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民的法律意識也正在逐漸加強,農民的綜合素養進一步提升,為我國農村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洪彩.五維重構:推動城郊村率先振興的策略與路徑研究——對臨沂市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與建議[J].臨沂大學學報,2021,43(01):87-95.
[2]王瑩瀅.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農民法律意識培育研究[J].現代交際,2019(01):51-52.
[3]陳滿玉.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民法治素養提升的路徑[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20,18(02):59-61.
(作者單位:黃新根,中共南昌市委黨校;李弘雯,中共新余市委黨校)
229650170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