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史學科融合教學是核心素養時代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有利于發揮課程育德的獨特價值,促進全息視野的有效生成,推動深度學習的真正發生。在核心素養時代,政史學科融合教學應當依循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路徑,以素養化的目標體系為靶向,以結構化的內容體系為支撐,以項目化的活動體系為載體,以跨學科的評價體系為依托,創造高質量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核心素養;政史學科融合;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1-0007-03
【作者簡介】江舟,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23)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
一、學科融合: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趨勢
構建學科融合的整體協調的育人機制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從核心素養時代的人才需求來看,在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于復雜情境中解決突發的、難以預料的真實性問題,對學習者所具備的綜合知識、關鍵能力和品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習者單純依靠某一學科或某一專業知識,難以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遷移運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挑戰性的任務。另一方面,從核心素養的內在特性來看,核心素養具有鮮明的整合特性,在知識形態、學習機制和發展路徑上呈現出交互整合的關系,要求學校和教師憑借學科融合所發揮的聚合優勢和聯動效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整體發展和個性發展。
作為切實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務實性舉措,學科融合教學模式強調“求同”和“求異”相協調,實現各學科關系和資源的相互協調和整合,對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場域、評價方式提出了整合性要求。在育人目標上,學科融合教學模式要求突破原有課堂教學目標邊界,豐富或擴展目標內涵,形成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全面整合。在教學內容上,該模式要求突破單一的學科邊界,實現學科知識關聯貫通、學科思維互融互滲。在教學場域上,該模式要求突破原有的時空要素界限和外延空間,把不同的時間段關聯起來,完成跨時空的整合。在評價方式上,該模式要求打破課堂評價原有的邊界,形成綜合性的評價體系。
二、核心素養時代政史學科融合教學的價值審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思政課要“與高中其他學科教學和相關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政史學科融合教學是核心素養時代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培育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發揮課程“育德”獨特價值。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政史融合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史學科融合教學必須堅持“育德”為本,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高尚品格,全面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四方面要素和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方面要素內嵌著豐富的道德意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統領學校德育課程的能量源。培養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進而堅定政治信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總之,政史學科融合教學堅持育德指向,有利于承載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鑄牢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基礎。
2.促進全息視野有效生成。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明確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實際上,“六要”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努力方向,亦是培育人才的應然指向。所謂的“視野要廣”,強調教師要具備寬廣的知識視野、宏闊的國際視野和深邃的歷史視野。這“三重視野”正是政史學科融合教學所創生的重要優勢。畢竟,當前社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少年在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同時,還需要廣泛涉獵其他方面的知識,在回顧過去、立足當下、放眼全球、展望未來的過程中生成全息視野,能夠“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解答時代之問、引領時代思潮。
3.推動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深度學習強調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于真實復雜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思政學科的哲學原理是具有上位性的并對各學科知識具有統領性的“大概念”,能夠為具體知識的學習提供認知模式和解釋框架。從思維進階的維度看,推進政史學科融合教學可以使學習者在獲得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厚植唯物史觀,發展科學精神,發展高階思維,推動深度學習的真正發生。
三、核心素養時代政史學科融合教學的行動路徑
大單元教學注重活動性、協同性、反思性,旨在構建以“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為基本鏈環,以“主題—探究—表達”為主要方式的“完整”學習事件。
1.以素養化的目標體系為靶向。
素養化的目標體系對學科融合教學發揮著重要的靶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養”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羅列和相加,而是作為一體化的“整體模型”來處置的。鑒于此,政史學科融合教學需要基于思政學科核心素養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辯證邏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整合,建構起以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為統領、政史學科核心素養各要素互補互促的目標體系,從而實現基于歷史演進邏輯培育思政學科核心素養,依托德育課程資源發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雙豐收”。
2.以結構化的內容體系為支撐。
“大概念”是指處于更高層次、居于中心地位和藏于更深層次,兼具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三重意義,更能廣泛遷移的活性觀念。開展政史學科融合教學,需要憑借“大概念”這一“聚合器”,對學科知識進行縱向整合、橫向關聯和多元聯結,使學生建構起具有結構性和邏輯性的跨學科內容體系。例如,對高中生進行民法典教學時,教師要基于“民法典”這一大概念,既從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西方民法基本原則等維度,將分散于高中思政、歷史統編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民法典的厚重底蘊;又根據高中思政選擇性必修教材《法律與生活》的單元主題,將法律條文和生活實際相結合。
3.以項目化的活動體系為載體。
以活動推動課堂轉型是當下課程改革的著力點。項目化學習以項目活動為載體,所謂項目,是指從問題提出到設計制作、最終展示成果的完整活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基于特定的活動任務,在提煉出跨學科大概念的基礎上,跨越學科的界限,展開跨部門跨領域合作。政史學科融合教學要聚焦大概念,基于現實性的復雜情境,進行序列化的項目活動規劃,引導學生依據興趣和能力組建團隊,進行文獻檢索、觀點論證、產品制作等活動,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這樣一來,學生既能調動相關學科知識,又能在完成項目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概念,活化程序性知識,形成專家思維,從而獲得具有遷移性的核心素養。
4.以跨學科的評價體系為依托。
核心素養時代的學習評價更側重對學習者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打破以往對學生的特定學科知識掌握程度、思維發展程度以及行為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的單線模式,轉向了對跨學科、共通性的核心素養的綜合性評價。為此,政史學科融合教學需要依據各學科的共性和差異,制定指向清晰、指標科學、指導性強的評價量表,完善跨學科的學習評價體系,在測評學生所掌握的學科必備知識的同時,充分評價學生對政史學科融合方法的掌握情況,憑借評價的標尺,驅動學生不斷淬煉跨學科思維,持續提升創造性地解決挑戰性任務的跨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許桂蘭,黃進淑.從應然到必然——高中思想政治與歷史學科融合教學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1):32-34.
[2]張青民.學科融合教學背景下的資源破界與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2):51-54.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高德勝.追求更有道德意蘊的核心素養[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1):95-107.
[5]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