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妹
摘要:勞動教育是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傳授學生勞動技巧,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的教學。小學數學教師要抓住勞動教育的時機,將勞動滲透到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一邊學習數學知識,一邊掌握勞動技巧,從而提高其勞動能力。數學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過程時,要有意識地在數學學習中融入勞動教育,盡可能地發揮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勞動的積極性;利用實踐教學法,讓他們體驗勞動的快樂和美好。
關鍵詞:小學數學;勞動教育;教學策略
引言:走進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在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滲透勞動教育,從而促進學生“五育”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可以體現學校教育的社會價值。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日常生活技能、體會勞動樂趣、養成勞動習慣的重要時期。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的特點,將勞動教育與數學教學相融合,幫助學生感受勞動的意義,從而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
一、在小學數學中植入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事實上,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階段,他們往往會出現獨立發展的意向,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這種現象表明小學是小學生獨立意識發展的關鍵期,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果斷地判斷事物并做出選擇。學生具備獨立性,可以讓他們減輕對成人的依賴心理,幫助他們樹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獨立意識,這對學生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形成起著巨大的作用。
(二)增強肢體協調能力
動手實踐能力對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一種技能。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手是靈巧的,他們有較高的創作能力。腦力勞動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而體力勞動主要是在班級衛生的打掃方面,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承擔打掃衛生的素質,是衡量他們勞動意識高低的一個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勞動意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策略
(一)明確目的,欣賞數學與感受勞動融合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與品質,借助數學中蘊含的勞動元素讓學生在參加數學學習過程中,深刻感悟勞動創造美的內涵,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產生愉悅感和成功感。如,教學“欣賞與設計”時,學生在學習基本圖形的基礎上,通過欣賞漂亮圖案對基本圖形進行分析,并設計美麗圖案,以此來發展空間概念,構建自我知識體系。首先教師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漂亮圖案,如衣服上的圖案,抑或家中的地板、窗簾上的圖案等,了解掌握基本圖形的特點,感受生活中數學元素的無所不在,與生活緊密聯系,創設生活實例,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對民族服飾圖案進行欣賞,讓學生感受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優秀品格,鼓勵學生對這些圖案的特征進行個性化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對這些基本圖形進行分析時能激發創造性,由此也讓學生在欣賞與感受美的同時,樂于表現與創造美。而到了“設計秀”環節中,讓學生投入到自我設計、自我展示之中,按自我意愿設計各種獨特的圖案并涂色,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表現力與創造欲。這一教學從引入基本圖形到分析,再到學生設計,學生對圖形的認識與理解不斷加深,經過觀察、分析、設計,欣賞、感受、表現、創造美,深刻體會到勞動創造美的這一價值內涵。
(二)組織數學實踐,實現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的關鍵在于實踐,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要讓學生進行勞動實踐,通過實踐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和勞動教育,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得直觀的情感體驗,還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并在勞動實踐中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元、角、分”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1元以下不同類型的人民幣,明白不同面值人民幣的換算,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并形成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購物的圖片進行導入:“你有沒有去超市買過東西,是用什么付款?”有同學會回答“手機支付”,教師接著引導:“雖然我們現在經常用手機里的錢進行支付,但是我們還是有必要來認識一下我國的人民幣。”教師取出一元、一角、一分三種面值不同形式的人民幣,一種紙幣形式一種硬幣形式,讓學生辨認,再講解元、角、分的兌換。待學生完全掌握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一個家庭作業,請學生獨立幫家長購買所需的物品,或者在家庭中制定“勞動計劃”,引導學生每天幫助家長做家務。通過勞動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既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能將勞動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前請學生將自己在勞動中的收獲和心得體會與教師、同學分享,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又能提高學生勞動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擴充勞動教育的內容
教材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對學生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教材中豐富的內容、多彩的圖片、簡明易懂的語言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因此,小學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創造性地組織教育教學工作,利用多樣的教育情景,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進而實現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巧妙地把學習融入實際的生活問題中,這可以把新學的知識點建立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也能夠幫助他們樹立勞動意識。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數學滲透勞動教育,從而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性,并落地落實。圍繞數學教材,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以及勞動信息,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勞動教育,從而使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埋下熱愛勞動的種子。如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引領學生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體會1公頃究竟有多大。教學中挖掘勞動教育信息,與生活緊密相連,引出土地的面積大小,并讓學生獨立思考農民伯伯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進行勞作時的辛苦與不易,從而形成節約糧食的自覺意識,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要有意識地把勞育植入教育教學中;結合教學經驗和出現的教學問題,不斷摸索出最適合學生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關注和關愛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都是勞動教育的重要教學舉措。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勇于克服問題,堅持探索,積極培養學生,使其形成相對成熟的勞動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林占盛.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名師在線,2020(36):9-10.
[2]高寧.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新課程,2020(44):203.
[3]李麗,魯曉紅.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0(2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