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漸深入,將對話教學引入高中政治課是一種有意義的探索。通過教師—學生—文本—情境四者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的應用模式,探索了實現對話教學的策略,即恪守對話的理念與精神、掌握對話方向、營造積極的對話氛圍、提升師生對話素養、關注對話教學評價機制,達到建構意義、師生共同發展,探索教學過程中對話模式,增強高中政治課實效性。
關鍵詞:對話教學;高中政治課;運用策略
一、對話教學概述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倡導“對話式教學”,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話教學區別于“灌輸式”的傳統應試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它展示了富有靈性和生命性的課堂景觀。對話教學不僅是一個教學過程,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倡導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尊重、和諧,是生成與開放、合作與互動的的教學。它形成了師—生、生—生、師生—文本、師生—情境之間互動的網狀關系,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情境的和諧統一。
如果將對話式教學簡單地理解為課堂上的師生問答,會陷入“假對話”的誤區。比如,從對話內容上看,會出現空談式對話,就是對話脫離教學主題,學生天馬行空、泛泛而談。這種對話雖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表達,但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領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再者還會出現預設式對話,就是教師已經設計好固定答案,引導學生回答預設答案,教師獲得既定答案。這種對話徒有對話形式實質教師表演性質的課堂,扼殺了學生批判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大多數學生成為課堂旁觀者,個別學生成了教師教材的代言人。
真正的師生對話,它在真實、靈動的情境中蘊含著教育內容,生成著交流與探討、欣賞與評價,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思維參與到對話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強調教師、學生、文本、情境之間的互動交流,而在這一過程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是重要前提,教師要引導對話生成,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學生,給學生以課堂話語權。通過循序漸近的思想交鋒中感悟文本的豐富和意義,實現知識與價值的重構。
二、對話教學的應用模式
對話教學的生成依賴于議題,課堂教學單純的對話缺乏完整意義,離開議題的對話也不存在。在具體的議題情境中開展課堂活動,師生融入對話的精神與方式進行探究與解決,從而生成對話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可以概述為以下階段:
1.對話準備階段:精心設計議題
有效對話是以有效議題的探究為中心,對話教學的生成也最終依賴于議題與議題的解決。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首先要設計緊扣文本的議題,借助一系列的新材料、新情境與新問題,科學設置合理有效的議題。既要深入挖掘文本,通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設計符合核心素養目標、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議題,從而能夠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的議題設計要讓學生愿意說、有話說,學生只有對設置的議題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愿意去思考研究問題,從而使師生在課堂上敞開心扉的交流,讓對話能持續、深入進行下去。
對話實施階段:建構對話課堂
在對話教學中,師生關系不是“我教你學”的知識講授關系,而是一種教與學雙向交流互動的對話關系。從對話形式上,實現多主體協同對話,師生、生生之間圍繞議題開展平等自由開放的對話,將課堂教學從封閉的講授式轉化為開放式的探究型,尊重學生思想認識的差異,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在視野融合和思想碰撞過程中,有利于產生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分享,拓展師生認知視野,實現取長補短,協同發展。在對話內容上,突出意義導向。有意義的對話既要源于本文、情境又要超越文本、情境,向意義層面縱深,引發學生深層思考,讓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敢于開展豐富聯想,發散思維,實現“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標;又要與學生的知識經驗相關,與實踐相連,深入學生的知識和生活世界,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融入議題情境中,自然地開展對話、生成知識。
3.對話總結階段:開展師生反思性對話
反思性對話,重在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師生、生生、生本、生境對話,其本身也是一種對話。一方面,教師在對前兩個階段的整合和內化中,反思議題設計是否合理、學生對話是否充分等,發現議題中存在的問題,揭示議題的價值和意義,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這既是教育目的,也是對話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對話—學后反思,將自己與教師、與其他學生的觀點進行綜合比較,不斷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學會知識與方法的遷移,進而建構起自己的認識和知識體系。
三、對話教學的實踐策略
對話教學課堂應通過真實、深刻、有效的對話,培養學生的能力、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實現高效教學,并通過合理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倒逼課堂模式不斷改革,促進師生共同發展。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恪守對話的理念與精神
在課堂中踐行真實、深層次的對話,需要教師以對話精神為基礎重塑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對話素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平等的、開放的、多角度的對話,自覺排斥教學中的“假對話”。教師要立足對話理念與精神,一方面,要轉變教師是知識權威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將自己定位為知識的傳播者與學習者,以開放的心態在與學生對話過程中一邊共享知識一邊獲得新知,要做好接受課堂中出現意料之外的答案與情況的準備;另一方面,要轉變學生是知識被動接受者的觀念,而將學生定位為知識的自主生成者與創新者,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議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材料從文本與情境中自主探索生成、獲得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后,教師要時刻審視自身是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以對話精神指導教學,要全程關注課堂中的師生、生生、生本、生境之間是否在進行真實有效的對話。不斷根據課堂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規范教學過程。
2.圍繞主題,掌握對話方向
高中政治對話教學模式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應緊扣教學目標這一對話中心,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對話的方向,不讓對話脫離正軌,成為無效對話。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議題的內涵,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研究、解決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有話可說;另一方面,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掌握對話方向,引導學生的對話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如果對話過分偏離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師應通過點撥、提醒等方式將對話拉回正軌,做好處理課堂出現無效對話的預備方案,提高對話的針對性,實現有效對話與高效教學。另外,教師還應啟發學生緊扣議題內容同時又要思考議題背后更深層次的內容,提升對話高度與深度,讓課堂教學沿著正確方向開展,最終讓課堂呈現多向交流、平等活潑、動態生成、真實有趣的狀況。
3.營造積極的對話氛圍
在課堂中踐行對話教學模式,提高對話質量與效果,還需多措并舉不斷優化對話過程,積極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首先,為了讓師生迅速融入對話情境,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探討議題內容,這需要提前分好小組,一般6-8人1組,分配好小組組長、記錄員、發言人、補充人等人員及其任務,通過不同小組間的積分制與一定的獎懲機制刺激學生的求勝欲。其次,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議題內容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與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迅速進入對話情境。然后,要根據議題內容,精心設計、制造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舊知與新知的思維碰撞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可以設置一些正反兩個角度都有話可說的開放性議題,讓學生選擇一個角度各抒己見、營造積極熱烈的對話氛圍;同時,還應對積極發言的學生予以恰當的點評、鼓勵、引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提升學生獲得感。最后,教師要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較自己及他人的答案,在深入理解、歸納總結現有答案基礎上不斷反思與質疑,讓課堂高潮迭起,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生成新知識,讓課堂對話在真實積極的氛圍中不斷深入發展。
4.提升師生對話素養
對話教學是圍繞一定的對話主題進行的具有開放性、探究性、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特征決定了課堂上必然會出現很多突發狀況。這要求教師與學生都要具備較高的對話能力,一方面,學生要有積極參與課堂對話的勇氣與信心,能根據對話主題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質疑,勇于打破常規,大膽創新;另一方面,教師要精準抓住對話時機、準確使用對話技巧,在教學過程中自然的拋出、引導、過渡、升華對話主題,快捷、機智、圓融的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傾聽學生對話呈現的中心思想,激發學生的對話興趣,提高學生的對話意識,組織對話教學順利開展。只有師生都有較高的對話素養,課堂才能精彩紛呈、充滿活力與生命力。
5.關注對話教學評價機制
要促進對話教學模式不斷調整、創新,增強高中政治課的實際效果,需要充分發揮教學學評價的作用。一方面,從評價的時機來看,教師要注意區分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面對學生答得較好、無需再補充的問題及一些內向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立即從學生的狀態、回答問題的思路等角度給予充分表揚,增強學生的信心與活力。面對一些回答不完善或者回答錯誤的情況,教師可以先不予評價,應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拓寬思路、補充完善答案后,再給予評價。另一方面,從評價的主體來看,教師要關注生生評價與師師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生間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與閃光點,提高學生進取心。同時,教師還應聽取其他教師的評價,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聽取其他教師合理的備課建議,并根據自身需要批判吸收;在課中實施階段,教師可以與其他聽課教師進行簡短的對話交流,及時微調課堂行為,完善課堂細節;在課后反思階段,要仔細聽取各位聽課教師的專業性評價,對一些突出問題集中集體智慧解決,優化課堂環節,讓課堂既有活力又有深度,提高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戴維·伯姆著,李·尼科編,王松濤譯.論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鄭金洲.對話教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靳玉樂.對話教學[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朱永新.科學發展觀與中國教育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6]張增田,靳玉樂.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
[7]吳成業.對話教學:內涵、價值追求及其建構[J].現代教育論叢,2009.
[8]王彥明.對話教學與教學對話的辨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
[9]楊淑芬.核心素養視域的對話式教學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
[10]汪旭.何謂有效的課堂教學對話[J].中國教育學刊,2021.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下對話教學在高中政治課中的建構研究》(課題編號:JCJYC211015010)研究成果】
32055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