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文 竺海林 陳桂菊


[摘 要]圖書館新生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第一課,其效果尤其關鍵。以學生為中心的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教學設計基于“人本主義”“行為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包括:建立以信息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以培養信息意識為第一要務,開展自助式的學習者分析,以慕課為主要教學形式,設計模塊化的教學內容,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以任務為導向,允許學生自定學習步調,激發其學習自主性,加強師生及朋輩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廣泛的學習支持,通過科學的過程評價和激勵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圖書館;新生教育;慕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設計;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2-0041-05
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善于實踐的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修課。高校圖書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獲取技能、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責無旁貸。圖書館新生教育是圖書館履行其教育職能的第一步,必須給學生一個精彩的亮相,改變其潛意識中對圖書館的各種片面認識,引導新生將自身的需求與圖書館利用緊密結合起來,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為其在大學階段充分利用圖書館拉開美好的序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基于當前主流學習理論,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貫徹到圖書館新生教育中,以任務驅動、個性化學習、激勵性考核等對圖書館新生教育進行教學設計。圖書館新生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完成圖書館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服務于創新型人才的能力培養,成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成功的第一課。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依據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主義教育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吸收他覺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識;在教育活動中致力于學生自我實現的情感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獲得自身成長的成就感[1]。
(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又稱“刺激—反應”理念,其主要觀點認為,通過學習者所處的環境及其對行為做出反應,鼓勵良好的行為,對錯誤的行為盡量少懲罰避免產生消極的后果。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方法主張小步子原則,即把學習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按照其內在邏輯關系排列起來,形成模塊化教學單元;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允許其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定學習步調,期間通過測試方式及時給予反饋,強化其正確的反應,通過不停地強化得到進一步學習的內動力,最終達到最低的錯誤率[2]。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念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其主要觀點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師及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通常包含以下過程:首先模擬出和學生的現實情況類似的情境,選擇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讓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相關提示,學生自主搜集資料,通過團隊協作得出結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指導和點評,隨時考查并記錄學生的表現來評價教學效果[3]。建構主義學習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應用廣泛。
二、圖書館新生教育的教學設計
圖書館新生教育又稱新生入館教育。長期以來圖書館并未將新生教育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來進行教學研究,圖書館新生教育一般是作為一個講座,很少見到對其教學設計的相關思考。所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基于對學生和教學任務的分析,對教學目標、教學材料、教學進度、課程評估等做出的系統設計。教學設計旨在探求學習者建構知識的最優途徑,確定最優教學方法,使學習更加有效[4]。筆者認為,圖書館新生教育是信息素養教育的第一課,其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圖書館的認識及利用,甚至影響其整個大學時期對圖書館的使用效果。因此,我們應充分重視圖書館新生教育的重要性,認真思考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新生入館教育的有效性。“以學生為中心”的圖書館新生教育應站在學生學習成長需求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而不應僅僅站在圖書館的角度,向新生推送圖書館知識。
(一)以提升信息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圖書館新生教育教學目標主要是根據圖書館的任務制訂的。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向學生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現在大多數圖書館新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宣傳圖書館,即向學生介紹“圖書館有什么”以及“圖書館的使用方法”。筆者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生入館教育的教學目標定位應從“圖書館本位”轉向“學生本位”,即向學生介紹“圖書館對你有哪些好處”“你何時需要圖書館”“你應該怎么利用圖書館”等,從單純的講授“圖書館知識”轉向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于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指標構成現在國內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5-8]。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是2000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包含5項一級指標和22項二級執行指標,5項一級指標分別可概括為:信息認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與分析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道德法規[9]。筆者認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整體目標是提高大學生信息認知、有效獲取信息、分析評價信息、合理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拓寬學生的信息知識面、開闊學生的創新視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能、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規范學生的信息行為等。我們應以大學生需要在高校練成的信息素養作為終極目標,同時結合新生所處的學習階段的特點以及每位新生的信息素養基礎,將圖書館新生教育教學目標調整為:認識到信息及信息技能對其自身的重要性、熟悉周邊的信息環境、掌握對信息的基本認知,掌握基本的信息獲取技能、遵守信息利用規則等。
(二) 以培養信息意識為第一要務
圖書館新生教育是信息素養教育的第一課,其教學目標應該和信息素養教育的整體目標關聯起來。信息素養教育的首要環節是樹立信息意識。所謂信息意識,是指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和對信息的態度和興趣。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具備信息素養對自身成才的重要性,認識到圖書館在幫助其學好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檢索技能、培養自主能力和獨立思辨能力,進而成長為一個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新生,面對全新的校園、全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環境,對自身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這是學生樹立信息意識的最佳時機。為了樹立學生的信息意識,圖書館新生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圖書館對學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從學生需求的角度來闡述圖書館的功能,引導學生重視圖書館的作用,從而讓學生產生主動利用圖書館的動力與意識。
(三)慕課式的教學
傳統的圖書館新生教育形式為發放資料、講座宣講、實地參觀。近年來,圖書館不斷探索新生教育的形式與載體,將線下的教育拓展到線上,如在網站上開設新生專欄,發布圖書館在線學習視頻,開展自主學習、游戲闖關、在線答題、有獎知識競賽等[10]。筆者認為,新生入館教育從單純的線下培訓和實地參觀發展到線上線下融合、多種媒體、多種形式的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圖書館應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吸收最新的網絡技術,避免一成不變,脫離老舊呆板,以與時俱進的形式打動學生,主動樹立圖書館自身的創新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對新生的吸引力。
慕課式的教學能支持大規模的學習者同時學習,能用富媒體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實現個性化教學,實時進行師生互動,隨時實現教學評價與反饋,慕課的優點對于圖書館新生教育來說是很適合的[11]。目前有多種慕課建課的系統工具,一般高校均提供建課平臺供使用,其具有強大的功能。圖書館新生教育學習系統可充分利用建課平臺的功能,開展自主式學前評估,以獲得新生的現有知識基礎信息,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和信息素養的核心要素,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碎片化處理,采用富媒體技術,如課件、視頻、動畫、小程序、擴展資料、電子書等,實現知識與技能點的關聯,以靈活的組配方式組合成模塊化的學習單元,以嵌入式單元評估獲得即時反饋,允許個性化選擇學習路線,提供廣泛的學習支持、便利的互動交流途徑、激勵性的學后考核,使學習更加便捷和富有吸引力。
(四)自助式的學習者分析
新生開始入館教育的第一步,應通過自測的方式接受學前評估,測出他當前的信息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時需了解他對圖書館新生教育的期望,當前水平與未來期望之間存在的距離就是他在圖書館新生教育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學前的學習者分析,能為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學前自測可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等四個維度設計測試題。如在信息意識維度中設計測試題:“你對學術文獻之于學習本專業前沿知識和發展動態的重要性是否了解”,選項分為“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等,學習意愿選項中可設置“很想學習”“隨便看看”“不想學習”等不同程度的選項。每位學生完成自測后,教學系統形成其個人專屬的學前評估分析報告,篩選出測試結果中當前水平低且學習意愿強的選項,為其后續學習過程中定制個性化學習內容、推送相關學習資源提供依據。
(五)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環節,創設任務情景,以基于任務的學習替代被動灌輸式學習,學生通過對任務的分析、探究、討論開展學習,進而實現新知識的建構。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教學目標,選擇貼近新生真實生活和學習的情境能引導他們將要學習的內容設想成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喚醒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將新知識建構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形成更完善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地找到興趣點,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在逐步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以學生為中心的圖書館新生教育應借鑒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分析大學生學業生涯中和圖書館發生關聯的一切任務場景,篩選出新生階段面臨的部分場景,在設計教學模塊時首先須創設任務情境,引導新生帶著真實的任務接受圖書館新生教育,為其大學階段的信息素養教育奠定基礎。基于新生階段的特點,圖書館新生教育中創設的任務情境可包括:“圖書館和你的大學生涯”“看看圖書館的模樣”“探秘你身邊的文獻寶藏”“文獻搜索達人如何練成”“巧用圖書館支持你的全方位學習”“文化交流活動離不開圖書館”等。這些任務情境的設計出發點來自于一個大學初始階段的新生對圖書館的需求,結合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培養要求,把信息意識、文獻認知、檢索技能、規章守則等知識點融入每一個任務場景中,這些任務場景與他們的大學生涯息息相關,使新生在學習前對學習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并對學習任務產生親近感,從而主動學習。
(六)模塊化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圖書館新生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圖書館文獻資源、服務項目、設備設施、借閱流程、規章制度等。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新生入館教育的教學內容本質沒有變,但形式需要改變。我們可將引入的任務場景與上述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設計。針對每一個任務場景,分析完成任務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設置相應的教學單元,以多種形式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獲得完成設定任務的能力。
為了讓每個學生能根據其現有的知識儲備獲得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首先必須把新生入館教育的教學內容做碎片化分割。在慕課建設中,將學習內容分成若干小單元,每個單元和特定的教學目標關聯對應并建立標簽,按照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從易到難、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進行排列,將若干個小單元組合成一個教學模塊。知識內容的在線展示方式除了課件,還可以有視頻、動畫、3D仿真、參考資料等多種形式。
筆者總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圖書館新生教育的教學內容設計方案:引入7個任務場景;將入館教育教學目標與每個任務場景分別對應;在每個任務場景下,設計若干個教學模塊,也可以看作是把一個大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便于學生分步遞進,及時得到反饋并獲得持續學習的動力,學生在不斷地鼓勵或指導中獲得足夠的信心和愉悅感,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一個個小任務,進而完成該大任務。在每個教學模塊下,對所涉及的具體的知識內容進行拆分和組織,制作成最細小的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所對應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均建立標簽,與教學模塊、教學目標進行關聯對應,形成互相聯系的網狀結構,便于后續形成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具體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七)個性化的學習路徑
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以及興趣點各不相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以動態的方式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允許學生掌控學習的時間、地點、路徑和節奏,這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好處。在慕課學習方式下,學生不必按課表到教室學習,可任選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開展線上學習。在學習路徑方面,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在自己的薄弱領域或者更感興趣的內容上,對已經掌握的內容則不必進行重復學習,對難點問題則可放慢節奏,反復回看直到完全掌握。
個性化學習路徑把學習內容選擇權交給學生,這樣既有利又有弊:優點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缺點是對于一些習慣于傳統教學的學生,沒了指令性的要求反而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選擇。另外,一些不自覺的學生,則會偷工減料,草草了事,蒙混過關,不能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我們在允許學生自定學習路徑時應設置一定的提示和控制。首先,在第一步學習者分析時,通過自測可以得知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興趣點,慕課系統可根據這些結果將學生的薄弱環節所對應的教學單元設為必修,其他內容可設為選修,向學生推薦興趣點所對應的教學單元。在評估每個教學單元的學習效果時,通過設置單元測試題,根據測試結果檢查該教學單元是否已完成,對于未完成的教學單元則提示學生必須重新學習。這樣,每個學生將擁有科學的個性化學習路徑,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八)廣泛的教學支持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教師的作用。如果學習過程中缺少教師的指導、督促和鼓勵,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慕課教學方式對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求很高,在實踐中很多學生難以保持持續的學習注意力,完成率普遍偏低,慕課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絕大多數學術研究指出,教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要變量,是學生獲得成功的核心決定因素。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是主角,應從教師主導的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以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學生參與的動力,但學生也不能唱獨角戲,教師和教學仍然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鼓勵參與、及時指導、分享權力、表達關懷、提供支持等。
1. 館員的教學支持
在圖書館新生教育中,館員作為教師,除了設計制作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在學生開始學習時,應向學生表明自己的存在,告訴學生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學生隨時可以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有:引導學生學習,逐步釋放控制權,鼓勵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建立信任關系,幫助學生保持自信,讓學生沿著設定的目標持續前進;允許學生選擇,在教師的提示下,確保學生的時間得到有效利用;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幫助和反饋,如鼓勵學生、督促學生、改進學生的學習路徑等;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解答學生的提問,適時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在學習小組的同學之間進行必要的干預,以確保其遵守行為規范。從上述分析可見,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館員教師的指導工作量是相當大的。
2. 朋輩導師的輔助教學
圖書館新生教育具有教學時間集中、學生規模龐大等特點,圖書館有限的館員資源顯然難以應對,因此,引入朋輩導師輔助教學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朋輩教育又稱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和經歷、文化及社會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而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在圖書館新生教育中引入朋輩教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建立新生之間的互助學習小組。在慕課平臺上搭建新生之間的互助學習小組是比較容易的,由于小組中學習者有相同的學習層次和學習內容,提出的問題有較多的共性,大家就一個問題展開探討,有助于提問者和回答者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能促進優勢互補,共同成長,這也是在個性化教學中提倡小組合作的理由。另一種是引入朋輩導師。朋輩導師由受過圖書館培訓的學長擔任,由于新生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長們已有一定的圖書館利用經驗,上崗前經過圖書館員的特別培訓后,朋輩導師在指導新生的入館教育中可發揮較好的作用[12-13],新生面對年齡、層次、經歷相近的學長容易緩和緊張感,因為學長更有親和力,更容易溝通,可提高新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朋輩導師資源豐富,能有效緩解館員人手不足的問題。館員和朋輩導師共同參與,并在圖書館新生教育的慕課平臺上提供了泛在的、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支持和督促,是慕課形式新生入館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
(九)過程評價和考核
1. 精確的過程評價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定學習步調,那么如何來引導學生規劃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呢?精確的過程評價是重要的手段,對每一單元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做出積極反應,可通過做題或實踐操作的方式來評估學生當前的學習效果,如為每個教學單元配備小測試,測試包含2~5個問題。當學生進行單元測試后,必須讓他們知道判斷是否正確,特別是對其所做出的正確判斷要及時強化,使學生每次都盡可能做出正確判斷,將學習的錯誤率降至最低,以保持學習信心,并通過不停地強化得到進一步學習的內動力。在教學中應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當學生在某個教學單元獲得滿意的評估效果后,引導其進入下一個未知的單元,循序漸進,直到完成全部教學任務。館員可依托慕課系統的數據收集功能,通過分析對每個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或干預。以嵌入式評估獲得精確的過程評價,是個性化學習路徑得以順利開展的依據。
2.激勵性的考核
從成效上來說,大多數的入館教育將考試的合格作為取得成效的標志,并將開通借閱資格作為合格獎勵。但事實上每個學生都享有平等使用圖書館的權利,而考試合格是在圖書館借閱規則之外強加給學生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屬于圖書館對權利的濫用。如果我們的入館教育能引導學生進入自身成長歷程的情境,自主地去了解圖書館的各種資源、各種設施、各項服務、各種規則、各類教育活動,將圖書館與自己的大學生活聯系起來,才算真正取得了成效。筆者主張入館教育的考核結果不應成為獎懲的依據,而應代之以激勵的手段,比如將過程生成學習報告,評選出其中的優秀學員,因為懲罰容易引來抗拒,激勵生出動力,只有通過不斷激勵才能建立學生繼續學習的自信心,為其在大學生涯進一步培養信息素養開一個好頭。
三、結語
信息素養教育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新生入館教育作為信息素養培養的第一課,效果如何尤為關鍵。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教學設計應借鑒“人本主義”“行為主義”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重要思想,建立以信息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以培養信息意識為第一要務,開展自助式的學習者分析,并以慕課為主要教學形式,設計模塊化的教學內容,規劃個性化學習路徑,以任務為導向,允許學生自定學習步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加強師生及朋輩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泛在的學習支持,通過科學的過程評價和激勵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 參 考 文 獻 ]
[1] 燕良軾.教育心理學理論、實踐與應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2] 盧家楣.心理學與教育理論和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3-9.
[4] 盛群力.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5] 黃曉斌,彭佳芳.新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9):12-20.
[6] 王貴海.國內外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研究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7(10):118-123.
[7] 王林霞,吳麗紅.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的構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6):172-173.
[8] 周美芳,楊靜,王曉博.國內外信息素養評價標準對比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2):15-18.
[9] 陸光華.對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五大標準的分析與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03(4):86-89.
[10] 李沛.基于MOOC模式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1):51-53.
[11] 徐春,張靜.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之新生入館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9(2):85-91.
[12] 張海玲,柯平.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同伴教育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8(10):31-37.
[13] 趙蘋.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中朋輩教育模式應用研究: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20(5):106-112.
[收稿時間]2020-07-18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碎片化知識管理:支撐慕課學習的圖書館服務研究”(Y201435828)。
[作者簡介]王梅文(1971—),女,浙江人,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知識服務、信息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