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永
摘要:實踐證明,科學化、系統化的耐久跑訓練,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及正確的運動意識。而小組合作作為新課標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在初中體育耐久跑訓練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改善耐久跑訓練的枯燥性,激發學生的參與動力,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體育耐久跑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展開積極探索,旨在推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高效應用,促進初中體育教學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初中體育;耐久跑教學;小組合作學習
我國體育教育始終以“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運動習慣與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耐力跑是初中體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通過練習該項目,能夠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強心臟收縮力度,提高身體素養。但是由于耐力跑本身的枯燥性,導致很多學生對該項目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如何轉變訓練方式,提升耐久跑的教學效率,已成為諸多體育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對此,本文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耐力跑訓練質量提升的突破口,對此展開如下探索:
一、合理進行分組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分組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應根據不同小組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優化教學內容與訓練任務。唯有如此,能夠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動力,調動學生進行耐久跑訓練的積極性,從而全面提升訓練效果。由于我校多數為留守學生,學生整體身體素質并不樂觀。針對這一現狀,在訓練過程中,針對一些身體素質整體偏差的小組,我會持續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是否在耐久跑中得到有效提升。對此,我根據耐力跑的特點,指導學生練習、把握呼吸節奏、調整步伐。具體來說,我會引導學生采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跑步方式,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跑步方法,提高身體素質;而針對身體素質整體較好的小組,我則更加注重對學生跑步姿勢與技能的指導,讓學生掌握耐久跑中在直道、轉彎等不同階段相應的跑步方法,以促進學生耐久跑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融入競賽元素
在耐久跑小組合作學習中融入競賽元素,能夠增加耐力跑訓練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跑步動力。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耐久跑的訓練過程可能相對枯燥、無趣,甚至很多學生會對該項目存在抵觸心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會適當地將競賽元素融入其中,以提升耐久跑訓練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分組對抗競賽的過程中,積極、高效地完成整個訓練過程。例如,在學生訓練過程中,我會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助于學生體力、耐力提升的體育游戲,如小組接力賽。由于我校田徑場面積較小,周長只有125米。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通過接力的方式,每人跑一圈,完成750米或1200米的賽程。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競賽活動的組織性,我進一步將每個小組的成員固定下來,在一段時間內利用課上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接力比賽。這樣,學生即便在課堂訓練結束后,依舊會保持“小組合作”的狀態,并利用課余時間探討跑步技巧,進行跑步訓練。總之,這種競賽性、游戲化的耐久跑訓練組織方式,能夠有效促使學生轉變心態,激發學生訓練動力,讓學生變“要我練”為“我要練”。
三、豐富訓練方式
在初中體育耐久跑訓練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豐富訓練方式,進一步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突破傳統耐久跑訓練存在的種種局限性。耐久跑訓練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性的項目。但是對于很多初中學生來說,可能由于在短期內看不到訓練起到的實質性效果,而打消訓練積極性,甚至產生抗拒、抵觸等負面情緒。針對這一問題,我便根據耐久跑的本身特征,嘗試、探索更具趣味性、豐富性的訓練方式,以幫助學生保持興趣、持續參與。例如,在訓練過程中,我將耐久跑訓練與籃球教學交叉進行,從而在保持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意識到跑步能力的提升對籃球運動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又或者在耐力跑訓練中穿插跳繩訓練。跳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肌肉強度,還可有效促進學生攝氧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增強體能,而且跳繩本身在場地、器材等方面的要求就相對較低。在學生們結束一輪耐力跑訓練后,我還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穿插進行跳繩訓練,來幫助學生調整身體狀態,促使學生增強體力與耐力。總之,豐富耐久跑小組合作訓練方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耐久跑訓練的單一性、局限性,讓學生全面認識到耐久跑在鍛煉耐力、增強體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耐久跑訓練中,從而增強訓練效果。
四、結語
總之,對于初中體育耐久跑訓練而言,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可行性非常高的教學組織方式。該方法在初中體育耐久跑訓練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突破傳統耐久跑訓練的局限性,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動力,保持學生訓練興趣,促使學生在持續性訓練中,增強合作意識,提升體力與耐力,獲得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明忠.初中體育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突破途徑[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4):135-137.
[2]劉堯生.初中體育耐久跑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