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摘要:音樂課程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而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技能,完成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任務。
關鍵詞:音樂教育;研究性學習;創新精神
音樂教育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所要研究的音樂素材為研究專題,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方法。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性格形成、發展創造力、想象力的黃金時期。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在就教學中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肩負啟迪、愛護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化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任,完成好素質教育予音樂教學的任務。
在學生的情感中明確研究的主題和方向。音樂體驗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在實踐過程中人和音樂產生了心靈的相互作用,產生內在的音樂感受。深奧、枯燥的教育內容可以用生動鮮活的感性形式來表達,讓學生產生悅耳悅目的感受。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扮演合作者和鼓勵者的角色,在學生對某事物感興趣時,教師應該積極鼓勵支持學生的興趣和想法,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大膽探索,并以合作者的姿態與學生共同學習和研究,激活學生的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相互啟發和主動思考中產生新問題,確定研究的主題和方向。研究表明,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形成的研究課題,學生會產生更深刻的心理認同感。
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的熱情。音樂是極富情感的藝術,音樂的學習本不是單純為解決音樂知識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構在音樂藝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注重學生在音樂的感受和體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對人對事的看法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由一個適宜的經驗環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因而我們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前,必須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創設合乎學生社會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來激活學生的研究欲望,把音樂教育的研究性學習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需要相結軌,以一個個鮮活的音樂課題來吸引同學不斷去探究,使學生以最佳情緒有目的、有意識地感受美,并形成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積極態度。
在親身實踐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音樂家,而是讓所有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激發和發展每個學生的音樂潛力。因此,音樂教育研究性學習的發展就是深入潛在音樂中的人文內涵,拓寬學生對音樂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音樂體驗和感受。在學生的合作研究過程中,這不僅能有效地改善音樂的態度、習慣和審美創新能力,還能讓學生無意識地獲得許多音樂和人文知識。而且學生在得出研究結果后往往會出現新的問題,這意味著新的研究又開始了,學生始終帶著問題在不斷學習。
在學生主動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創造力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類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成為一個發現者、一個探險者、一個探險者,在孩子們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尤為強烈”。音樂創作充滿魅力,因為它強調個性的清晰特征。老師的任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選擇、建設和爭取理想的目標,而不是從外部塑造或改造世界。作為一名教師,音樂教育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找到自己的答案,采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所聽的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看法,并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實踐表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感受不到音樂的魅力,還極大了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主動學習,能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學生對事物對知識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在師生互動中體現民主精神。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學習和理解上,也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民主性上。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培養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提供適合的環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意識。研究性學習不同與以往的學生被動地進行音樂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雙生的關系更加的平等民主,師生活動被統一到音樂研究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科學知識傳授者,學生也是可以接觸到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習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學習了如何學習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大大提高,他們對老師的依賴也可以降低。而作為一名教師,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創新,把對音樂的興趣培養成終身喜好。
為學生提供充裕的研究學習時間和幫助。學生提出確定研究課題后,教師應成為學生研究活動的參與者和共同作者,隨時準備幫助學生,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做假設檢驗和感受作品的美感。教師更多是作為協助者的身份,如何表演取決于學生自己。這樣,學生在聽和唱的過程中就能完全聽到隱藏在歌詞中描繪的音樂情況和故事背后的動人旋律。跟課程可以通過考試進行快速檢驗不一樣,學生研究很難在短時間取得成績,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研究和驗證,不能急于求成。特別是在問題沒有被驗證之前,我們必須更加關注并激勵他們取得結果。對于難以找到確切答案的問題,要包容不同的答案的存在。音樂的本質就是非語性和無定論性,音樂是沒有定論的。由于興趣、經驗、知識、經歷等不同,不同的藝術家、歌手或歌迷對音樂會有不同的理解。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正確把握研究型學習的評價方法。評價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決定者學生的研究方向和價值。因此,如何評價具有重要意義。評價質量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研究型學習評價應重視形式評價,以積極的態度不斷鼓勵學生參與研究活動,重視評價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研究熱情和學習行為,不要過多的說教和評價。其次,還應該注意評估問題的解決方法,輕視解決問題的結果。在研究過程中,當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現偏差,教師必須要有正確的指導,不要隨意否定,應指導學生如何去做。
參考論文
張聰困境與突破:研究性學習在高中[J];江蘇教育研究;2011年18期
王丕立找一條能滿足學生需求的路[J];發明與創新(中學時代);2011年06期
冷學寶研究性學習應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J];江蘇教育研究;2011年18期
田曉輝“重學”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J];中國教師;2011年S1期
譚中勝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