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信息技術;家庭教育;教育方法;構建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規劃課題“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GS[2020]GHB13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冉巧霞(1978.11—),女,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關小學,小學一級教師,本科。
一、“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而研究表明,家庭對學生的影響程度高于學校。“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應用于家庭教育以構建豐富、多元化的數字化資源,既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又有助于學生智力、情商的發展。然而,信息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它為家庭教育帶來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要想實現家庭教育信息化,就必須要正視“挑戰”,轉“戰”為“機”[1]。為此,本文采用問卷調查與當面訪談的方式,客觀地闡述“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的現狀,通過深入的剖析明確“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
挑戰一:融合度低——信息技術普及,家長及孩子缺乏合理的使用意識
信息技術應用在家庭教育中,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所在地區、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共享,促使家庭教育向現代化、全球化的方向發展。調查發現,有不超過20%的家長表示會隨機性地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家庭教育;不超過30%的家長表示通過互聯網平臺與社會、學校進行溝通的有效性較低。通過深層、細致的對比發現,學校依托互聯網平臺參與家庭教育的頻率較高,但僅借助微信這一個平臺。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家長知曉家庭教育趨向“現代化”發展的優越性與必要性,但卻缺乏對互聯網的合理使用,致使信息技術與家庭教育的融合度低,讓信息技術變成家庭教育的華麗“包裝”。
挑戰二:針對性差——信息質量參差,家長及孩子缺乏按需甄選的能力
信息技術豐富了家長及孩子獲取信息的途徑,但卻無法保障信息的質量,因而如何提升家長及孩子的信息甄選能力成為“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所面臨的又一個挑戰。調查發現,有超過75%的家長盲目地選擇將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事件作為家庭教育的內容。在進行細致化地分析后發現,超過60%的家長表示在選擇家庭教育內容的過程中常常會忽略學生自身的特征;而超過75%的家長表示通常會照搬家長群體在與學校溝通時發生的事情作為家庭教育內容;僅有不超過10%的家長表示會按照學生的特性選擇家庭教育的內容。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家長知道互聯網上的信息非常豐富,但卻缺乏按需甄選的能力,導致家庭教育內容的針對性降低,還可能使負面信息或多或少地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影響。
挑戰三:語言交流多——信息技術介入,家庭成員之間面對面交流較少
眾所周知,交流并非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語言、眼神以及動作等多個維度的協同合作,但因信息技術的介入,致使親子之間面對面溝通的次數減少,所以如何避免現實生活中的親人變得像陌生人一樣的現象發生是現今家庭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調查發現,有超過80%的家長盲目地依賴微信、QQ等通信工具。進一步分析發現,超過85%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家庭成員都在家里的時候也會通過微信的方式進行溝通;超過72%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家庭成員幾乎只在吃晚餐的時候見面,其余時間都是各做各的事情;僅有10%的家長表示會在每周六的晚上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由此可見,信息技術介入家庭教育,為親子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卻極大縮短了家庭成員面對面溝通的時間,讓溝通從“語言+情感”的形式轉化成只有“語言”,信息技術變成了親子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的攔路虎。
此外,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方式比較單一。超過60%的家長受到場所、時間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會選擇微信“語音”功能;而只有15%的家長選擇微信“視頻”功能進行面對面溝通;在開展家庭教育時,超過75%的家長采用聆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僅有10%的家長會根據每次教育的目標選用適當的案例,甚至向孩子訴說親身經歷讓孩子用心體會。
二、基于“互聯網+”的家庭教育原則
信息技術與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家長緊跟“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步伐,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主動地閱覽關于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訓練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探索構建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的新思路[2]。親子關系乃家庭教育之魂,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長開展快樂、高效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條件。借助信息技術推動家庭教育從“傳統型”走向“現代化”,家長要注重對家庭教育理念的轉變,致力于構建平等的親子關系。所以,家長應始終堅持“以孩子為本”的原則,具體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契合孩子發展特征。家庭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孩子,因而家長應放下“架子”,可以通過與學校教師的深入交談,明確孩子所處年齡階段的整體特點,并深層、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家孩子的身心發展情況,掌握孩子成長的獨有特征,進而制定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標以及實施路徑。
二是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任何高效的教育都不是依靠施教者的強加,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學”、積極地“探”。所以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家庭教育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共同學習關于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與必備技能,在具體的學習中家長要建立“共同話題”,引導孩子主動地與自己交流,這能夠自然而然地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從而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避免形成“現實生活中的親人猶如陌生人”的關系。
三、基于“互聯網+”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互聯網+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
要想讓信息技術助力家庭教育從“傳統型”走向“現代化”,家長就必須要科學、理性地選擇開展家庭教育的方法。“教法”(即“教育方法”)是促進信息技術與家庭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條件,更是發揮信息技術、家庭教育優越性的保證,所以家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家庭教育應當做到“控制”“轉移”以及“創造”[3],具體如下:
1.控制上網時間與內容
這里提到的“控制”,絕非家長的“一言堂”,而是指家長與孩子協商后制定的“協議”,在具體的實踐中,主要側重于“時間”與“內容”方面。對“時間”的控制,是“協議”中對孩子上網時間“起始點”與“休止符”的嚴格要求。值得關注的是,家長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嚴格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長,記錄自己上網的時間段,以提升“協議”的嚴肅性,促使孩子深刻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并非隨意進行的,而是具有權威性的。對“內容”的控制,則是家長立足于孩子的自制力與辨別力,在真假難辨的信息世界和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中,致力于減少網絡游戲、負面信息等對孩子身心帶來的不良影響,從一定程度上過濾孩子所接觸到的信息,提升通過信息技術獲取的信息質量,從而凈化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鑒于此,家長可以將電腦、平板等上網設備放置在客廳等開放性的空間,便于對孩子的上網“時間”與“內容”進行真正的控制,并在設備上開啟“青少年模式”,以凈化孩子上網的環境,提升孩子所瀏覽內容的有效性、正面性以及適用性。
2.轉移孩子興趣與愛好
興趣愛好是可以培養的,因而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家庭教育時,家長并不需要飾演“康王的兒子”(康王的兒子——擰著干),而是要發掘孩子的興趣點,致力于“引導”與“開發”。“引導”側重于對孩子原本的興趣愛好進行,具體來講就是,家長不要以主觀的判斷否定孩子感興趣的網絡游戲、喜愛的信息內容,而是要客觀、深層地了解孩子所玩的游戲和所瀏覽的內容,辨別其中的利與弊,進而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如孩子在玩游戲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人物的形象并思考人物形象呈現的方式,促使學生的興趣點從玩游戲轉為電腦繪圖、簡易編程等。“開發”則需要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具體的實踐中,家長可以帶領孩子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家庭趣味游戲,如體感游戲、思維游戲等,這些游戲既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感,又可以增強孩子的體魄,鍛煉孩子的思維,使家庭教育真正地落實“寓教于樂”。
3.創造鍛煉空間與平臺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家庭教育應致力于“創造”,這里的“創造”側重于對空間與平臺的創造,旨在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厚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具體實踐中,家長要立足于家長與孩子地位的平等,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并對孩子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與肯定,同時要讓孩子持有“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為孩子提供嘗試的空間與平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在嘗試時家長不應全然放手、冷眼旁觀,而應參與其中,及時對孩子進行指導,打造“你中有我”的家庭教育環境,推動孩子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等的培養與發展。
(二)家庭教育“現代化”的構建策略
1.整合教育資源,構建網絡教育平臺
借助信息技術助力家庭教育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家長不能僅僅著眼于所選用的教育資源的“時代性”,而是要立足于孩子的實際需求,有效地整合網絡資源與學校資源,利用QQ、微信等社交軟件,建立順暢、高效的網絡教育平臺。所以,結合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對象——社會、學校、家長,構建家庭教育網絡平臺,家長應做到“兩個主導”“一個依托”,其中,以社會力量、專業機構作為“主導”,以信息技術作為“依托”,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以社會力量為主導。家長借助社會力量,搜集優質的家庭教育資源,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家長搜集教育資源的時間與精力,同時家長還可以借助微信、QQ等渠道為家長提供的交流空間,這樣在進行交流學習和討論時就不會受到時間、地域的限制。
二是以專業機構為主導。“術業有專攻”,因而家長要通過由專業機構主導搭建的以“指導”與“傳播”為目標的網絡家長學校進行集中、系統的學習,確保自身的家庭教育理念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這能從很大程度上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與成效。
三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家長可以開展“雙線教育”親子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對于工作較為繁忙的家長,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的親子互動活動;而對于空閑時間較為充裕的家長,可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搜集線下教育資源開展線下親子教育活動。
2.加強信息共享,發揮家校共育作用
借助信息技術推動家庭教育從“傳統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家長應關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一,這就要求家庭與學校之間加強信息共享,構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特征的家校共育模式,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家校共育模式的教育作用,避免將家校共育淪為“口號”。對學校而言,應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生在校信息與家庭信息的實時共享,確保教師和家長能夠全面掌握孩子學習的實際情況。同時,學校應利用微信、QQ等互聯網通信工具創建和家長之間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這不僅能提升學校與家長溝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及時向家長推送教學動態、傳達最新的教育理念,使學校和家庭達成教育共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加強家校信息共享,可以形成學校與家庭對學生的管理合力,同時家長能夠對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習慣塑造等進行全面的監督和引導,切實提升家庭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李繼剛.沖擊與反思:互聯網時空關系對教育的影響[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12):50-55,95.
葉祖庚.科學的家庭教育觀:破解家庭教育現實問題的出路[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03):135-139,150.
張東燕,高書國.現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進與價值提升——兼論家庭教育現代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0(0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