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問題;策略
作者簡介:錢敏艷(1985.5—),女,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小學,本科,二級教師。
小學語文教學更側重于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但也同樣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素養的全面化培養。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向存在著明顯的偏廢問題,過分強調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而對口語交際的引導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和資源,致使很多小學生成了“啞巴”式語文教學的“受害者”。這一問題的存在會對小學生諸多能力的形成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很多小學生會因為口語表達能力比較欠缺而怯于在人前表達自我或參加一些正常社交活動,進而導致他們出現自卑情緒或者不健康心理狀況等。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務必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調整的緊迫性,對小學語文口語教學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除了重視力度的缺失外,小學語文的口語教學還存在著其他必須被考慮的問題,比如在口語表達這種更依賴于個人條件的活動中,不同小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等。因此,要想徹底實現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優化,教師還要就具體的問題和策略展開一定的分析。
一、 當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正如筆者在前文所提到的,不少小學語文教師的口語交際教學工作開展得并不到位,雖然有些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中讓學生做到“多說、會說、敢說”,但教師對于學生實現這一目標的練習卻缺乏科學而常態化的指導,讓這一目標的實現完全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這就難免導致部分學生口語強化意識的薄弱和最終培養效果的兩極分化,還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對相關方面的訓練產生抵觸情緒。具體來說,當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體可被歸為以下幾點:
(一)教師忽視學生性格傾向的影響
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小學生的行為具有顯著的個體性,很多小學生對一門課程、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和學習效果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的性格傾向。通常而言,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那些響應教師提問和互動邀請比較積極的學生具有相對開朗的性格,而教師也下意識地更愿意和這些學生展開交流,而很多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則很容易處于被忽略的尷尬境地,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自己語言表達水平的機會,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學生在口語交際意識和能力上的差距拉大,這不僅限制了班級學生整體口語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師在授課或專題訓練過程中制定標準和策略。
(二)教師指導力度不足
在常規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針對學生設計的口語交際訓練的重點并不夠科學,往往一味強調對學生表達結果的追求,卻忽視了學生取得這一結果的過程和原本的能力基礎,也就是更看重學生“說得對不對、好不好”,而沒有教給學生“怎么說才能對、才能好”。同時,不少教師評價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結果時的指導意見也過于籠統,常用諸如“說得很對”或“表達得不是很清楚”等指向性很弱的話語來進行點評,沒有深入分析學生在這方面所存在的短板或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讓學生無法更有效率地強化弱項。
正是由于以上兩種問題的存在,相當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才會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素質方面表現得力不從心,經常會明顯意識到學生在這一項素質上存在的不足和提升學生這一素質的必要性卻又不知該從何下手,給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和教師個人工作的持續完善制造了不小的阻礙。
二、解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導致當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諸多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意識的不到位,也有教師教學工作的不完善。不過因為年齡、社會經歷、智力水平和行為能力的不對等,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教師要付出的努力應該更多。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采取具體措施來優化口語交際教學。
(一)營造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
長期以來,教師在小學生心目當中占據著無可置疑的權威地位,這種地位的存在導致很多小學生習慣事事以教師的意志為準。這種現象固然有利于教師把控課堂節奏,但卻在更大程度上助推了一種極不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無形中使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口語交際的靈魂在于學生敢于并樂于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和想法,而這一目標的達成有一個先決基礎——對話雙方處于相對平等的位置。因此,在正式開始口語交際教學之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在課堂上營造出一個輕松、平等的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得以在課堂上獲得更加愉悅的學習體驗,主動放下對教師的戒備心,發自內心地將教師當成傾聽者向其傾訴、表達自我,同時也能對教師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經歷產生正常的好奇心,為之后真正的交流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自己的一些生活經歷來作為例子講解一些詞語、概念或解釋一些情感體會,也可以以班里的學生為主人公構思一個用來講解課文部分情節的故事橋段;同時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語言和肢體動作的選擇,多使用具有意見征求色彩的問句來調整課堂節奏,多加入一些自然且親切的動作來調節課堂氛圍,多以“咱們”或“我們”這類趨向團結的人稱代詞來取代“你們”這類趨向分化的人稱代詞,并且要注意對表揚和鼓勵性話語的適當運用。
(二)注重對話題式討論的利用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比較偏向于純粹的知識輸出和技能呈現,即對學生進行知識的“點”式講解,教學內容的思考空間相對較小,沒有很大的討論價值和彈性。在這種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小學生慢慢也就養成了被動接受的思維習慣,很少會有意識地去思考學習成果的合理性和多元性,更遑論結合個人思考產生不同的見解、主張并通過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教學模式從本質上來看是對學生思維發展的一種阻遏。為解決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過去對知識精準性的過分推崇,注重采用話題討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或半自主地思考教學內容,以“面”式的話題或開放性問題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發揮個人想象、表達個人理解的平臺和空間,讓課堂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不再因學生“無話可說”而流于形式,在幫助學生獲得更多口語交流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其自主思維和探索能力。
比如對于《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教師在講解文章時不要只把注意力停留在傳統的角色形象、情感表達和表現手法上,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本文開放式的結尾,同時鼓勵學生們根據結尾部分來為課文續寫后面的劇情,并口述出來。在這種開放性的任務中,學生的想象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升,表達欲望也得到了滿足。此外,教師也可以看到學生們不同的創作傾向,有的學生出于對美好的追求,讓“我”和閏土在成年之后依舊保持著純真的友誼;而有的學生則可能因為注意到文中出現的諸多細節性暗示,寫明閏土長大后也開始變得和他父親一樣窮苦、愚昧,不再對“我”有朋友的感情,反而以“主仆”來定義“我們”的關系。
(三)積極融入生活元素
小學生的社會閱歷不是很豐富,但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于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有比較強的熟悉感和親切感。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過于強調對課本內容的運用,造成訓練話題與學生實際生活嚴重脫節,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始終有很強的陌生感,無法真正將自己代入到話題當中,使訓練成果大打折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選擇口語交際訓練話題時務必要積極融入生活元素,以小學生普遍熟悉的事物作為討論內容,或者將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到課堂交流中,用學生們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人、事、物作為開展口語交際訓練的話題、場景和內容,從而使學生在產生較強參與興趣的同時可以自然地找到更多的交流素材。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在開展口語交際教學訓練時,引導學生挖掘日常生活事物或場景中蘊含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以這些為基礎增強學生的社會情懷,進而讓他們的交流更有真實感和情懷性。
例如,在學生學習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圍繞“父母之愛”這個話題進行交流時,應盡量避免一些過于嚴肅的內容,先詢問學生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時都經歷過哪些趣事或者難忘的事——比如父母給自己過的一次生日,和父母出過的一次遠門,與父母持續時間最久的一次分別,等等。在學生結合個人體會暢所欲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們的表述引導他們挖掘這些事情中體現出的父母給予自己的關懷和照料,最后再自然地過渡到“父愛”或“母愛”的話題中。
(四)開展趣味口語交際活動
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正值好動、愛玩年紀的小學生產生厭倦心理,而這種心理對任何一種技能的培養都是極大的阻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階段在口語方面的訓練成果,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形式新穎且具有較強趣味性的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體會到口語表達的樂趣和價值,同時學生的表現欲和好勝心有時還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在完成《田忌賽馬》這一課的講解后,組織學生就“競爭必須要以誠信為本”和“所謂‘誠信’也應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兩個相對立的觀點,展開一場小規模的辯論比賽。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組成正方和反方代表隊,雙方成員圍繞己方觀點自由搜集論據、整理論點,按照一定規則在賽場上展開辯論,最后根據雙方的整體表現和觀眾投票結果來決定辯論比賽的勝負。
(五)引入課外資源進行多元化引導
小學生喜歡一些新鮮的事物,一成不變的書本和口頭講解難以激發其興趣。此外,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思維和認知習慣還留有很大的感性成分,更喜歡也更善于通過一些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來獲取知識、信息。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更多的課外資源,使學生在接觸、品讀這些資源的過程中認識更多的交際場景、掌握更多的交際技巧、體驗更有代入感的交際情境,從而實現口語交際能力的快速強化。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在這一教學引導過程中添加一些符合學生趣味取向的元素,讓這些課外資源更具吸引力,并在客觀上推動教學成果的進一步優化和擴大。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完《山中訪友》這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諸如《山中茶話會》《小苗和大山的對話》以及《愛麗絲漫游仙境》等頗具想象力、表現力的卡通電影或短片,通過這些影視作品中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來向學生展示語言交流的樂趣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對話進一步掌握豐富的語言交流技巧,從而達成相應的教學目的。
(六)在課堂教學游戲中融入口語訓練成分
不同于趣味口語交際活動的是,課堂教學游戲對學生有著更強的吸引力,且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發掘學生思維、行動潛能,從而取得更為顯著的教學強化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口語教學的訓練內容、環節和目標巧妙地融入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游戲活動中,幫助學生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既能享受游戲帶來的輕松、愉悅,又可以在潛移默化間得到訓練,繼而真正達成教學游戲“寓教于樂”的預期目標。當然,對于這一項工作的執行,小學語文教師也要本著“適度娛樂”原則,切不可因為過分追求游戲的娛樂性而造成“為了游戲而游戲”的問題。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玩一場“你說我猜”的游戲,游戲規則為:由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二人小組,各組依次來到講臺參加游戲;一人背對黑板作為“猜詞者”,一人面對黑板作為“說詞者”;由教師在黑板上寫上一種事物或一種行為,說詞者要在不做出動作也不說出黑板上字詞的情況下,通過語言描述的方式引導猜詞者猜出黑板上的詞;規定時間內猜出正確答案最多的小組即為獲勝方。在進行這項游戲時,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獎項,以此來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熱情。
結 語
語文是幫助學生認識語言、運用語言、體會語言的一門學科。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可以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自主性和發展性,但這既是當前小學語文口語教學中所缺少的,也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日后應該堅持的主要工作方向。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在愉悅的氛圍下借助開放、趣味、多彩的方式掌握更多的口語表達技巧,在交流中表達自己、理解他人、認知世界,這是培養他們成為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素質化、實用化的客觀訴求,更是語文學科能夠不斷煥發出強勁活力和巨大魅力的重要憑賴。
[參考文獻]
陸丹.試分析小學語文教育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及其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8):69.
李靜.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之我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社會科學,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