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 要:十九大召開后,我國社會環境進入了新時期,公安工作也伴隨著進入了新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公民的法制思維和維權意識不斷提高,而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愈加關注。增強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就要增強群眾對公安機關執法行為的信任,我們要從強化公安機關職責的履行、提高公安機關應對能力、完善警察權益保護制度、健全公安機關執法監督體制方面增強群眾對公安機關執法行為的信任。人民群眾只有對公安機關的執法行為產生信任,才會信任公安機關并自覺服從于公安機關執法,從而提高公安機關的執法權威。
關鍵詞:新時期;公安執法;執法公信力
一、引言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格局”、“新形勢”、“新征程”、“新成果”和“新發展理念”等詞。十九大報告的“新”意味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同時此變化引領著公安機關工作環境的變化。近年來,公安工作環境不斷發展革新,公安機關針對執法公信力下降的解決方法也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仍是公安機關執法過程中追求的目標。國家機關和法律授予了公安機關執法權利,公安機關在打擊違法犯罪中有力保障了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信賴。那么,新時期的到來也會給公安工作執法公信力帶來了挑戰。
二、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概述
(一)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內涵
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是指人民對公安機關執法活動的認同,是社會對公安執法工作質量的反映。執法水平和執法效率的高低受到群眾對公安機關信任感的影響,而這種信任感也關乎著社會誠信制度的建立和社會秩序的建設。
(二)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建設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執法權威
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對公安機關的權威起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促進警民關系更加和諧,社會治安秩序更加穩定。但是人民警察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辱罵和阻撓,甚至有襲警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出現絕大部分的原因是社會上存在一些民眾對社會不滿,對公安機關不能足夠的信任和理解,以至于不愿配合甚至阻撓公安機關的執法進程。為降低這樣的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公安機關要樹立并增強執法權威。這種執法威信不是通過暴力獲得的,而是公安機關通過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來增加民眾的信任度形成的。如果社會公眾發自內心的信任公安機關執法行為,那么公眾就會尊重并且配合公安機關展開的執法活動,這樣有利于提高公安機關的執法權威。
2.公安機關執法地位得到有效鞏固
公安機關的權力是由法律授予的,這樣能夠確保法律保護公安機關的執法活動,但是公安機關也要特別注意正確使用權力,如果公安機關不規范使用權力,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就會喪失。近年來,一些受害者面對侵害時,選擇沉默,選擇和侵害人和解,而不是求助于公安機關,這種現象揭露了群眾對公安機關極度缺乏信任感。公安民警要想使社會公眾感受到公安機關用心履行執法職責,在執法過程中首當其沖要規范行使職權,這樣在鞏固公安執法行為正當性的底子上,才能有效提升公安機關在民眾心里的地位。
3.有利于執法思想的內化
公安機關是建立良好社會治安秩序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職能部門,其作用是其他部門難以代替的。政府保障與法律規范屬性使公安機關獲得最原始的公信力,也就是說過去的公安機關公信力只是大眾對國家和法律制度的信任,不是內化的。在新時期,黨和人民要求公安機關內化執法公信力,通過職權范圍的執法活動來實現這一目標,這個過程需要公安機關逐步完成。在內化的過程中要求公安機關秉持廉潔、公正的思想來實施執法行為,這有助于公安機關向效率性、廉潔性、高效性發展。
三、新時期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相關問題分析
近年來,社會出現一些關于公安機關和民警的負面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甚至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使得公安機關的執法公信力一度出現危機,新時期的帶來,公安機關存在著以下相關問題。
(一)部分群眾對警察職能的履行存在質疑
根據“四有四必”的規定,凡是人民群眾的報警,人民警察就必須出警解決問題。但公安機關的職權是有限的,民警只能依據法律規定的職權行使權利,一旦超越職權范圍,就是違法。然而由于人民群眾對相關法律知識了解不全面,只知道“有事找警察”,認為民警必須解決他們的問題。一旦民警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就會對警察失望、不滿。基層警察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人民群眾要求幫助解決婚姻感情、經濟糾紛和土地糾紛等問題,而當民警解釋自己沒有這項權力并同時告知他們到相關部門解決時,他們總會流露出不信任,并認為民警的行為是推脫和不作為,沒有盡心盡力為群眾服務。
當前,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的執法行為過度期待。現實生活中違法犯罪行為顯然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群眾期待有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這種想法與公安機關的執法目的不謀而合。但是有些群眾一旦從媒體上看到有違法犯罪的事件發生,他們首先認為是公安機關不作為,民警不履行職責,從而導致沒有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他們完全沒有把我國目前公安機關經費緊張、警械落后以及警力不足等因素考慮進去。最根本的原因是群眾不能設身處地的從公安機關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的實質,不能從大局來理解公安機關執法行為的根本目標。
(二)公安機關媒體應對能力不高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自媒體的出現,新聞報道渠道的擴寬,新聞發布門檻降低,發布主體參差不齊。傳統媒體為了吸引民眾的眼球,追求新聞效應,傾向性的報道事實,甚至不負責任的制造傳播虛假消息,對相關涉警輿情進行選擇性報道,甚至對個別案件歪曲事實,惡意炒作。再加上公安機關宣傳不到位,不能及時回應多數群眾關心的問題以及解答多數群眾的疑惑,導致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例如:2018年7月30日河北省委督察室副主任與民警的言語沖突;重慶寶馬女司機打人事件等。
(三)暴力抗法,襲警事件時有發生
近年來,侮辱民警、襲警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國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來處理侵犯警察權益的人員,對于侵犯警察權益的人,多采取教育的方式,這實際上是法律存在的漏洞。若繼續放任不管,只會縱容鉆法律漏洞的人變本加厲的侵害執法民警的權益。從2017年12月底到2018年1月初,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不斷出現全國暴力襲警、暴力抗法事件。2017年12月25日,山東濟南,醉駕司機李某某及其親戚不僅阻撓民警執法,而且對民警和輔警展開人身攻擊。2017年最后一天,湖南長沙,民警因公撲殺傷人狗后遭人肉搜索,甚至被上門恐嚇辱罵。在河南開封,非法車主毆打輔警,甚至咬傷交警。在山東菏澤,一名婦女虐待、毆打交警并損壞執法設備。警察在執法過程中,遇到當事人無理謾罵、撕扯、糾纏,卻不能對惡意民眾采取任何措施,警察的凜然形象自然而然的在這個過程中削減,威信力削減之后便是公信力的削減。
(四)公安機關執法監督制度不完善
近年來,多次涉警腐敗案件發生,如“虞關榮涉黑案”、“皇家一號案”,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公安機關的執法公信力產生不良影響。如在2019年查處的虞關榮涉黑案中,案件結束后有浙江省公安廳總隊原隊長阮文廣、杭州市公安局黨委原副書記朱偉靜等人牽扯虞關榮涉黑案中,他們本應該奮斗在打黑除惡、為民除害、服務人民的第一線,卻跟黑惡勢力互相牽扯,變成涉黑勢力的保護傘,雖然這只是公安機關內部極少數人員的腐敗,卻對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這些都是由于對民警執法監督不到位引起的,公安機關雖然受內外的執法監督,但是內外部監督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外部監督只是一種形式,其內部權力分散。處理一些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時,這些權利不能有效進行。同時,外部監督找不到合適的平臺參與監督。其次內部監督由于受多部門的監督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過于分散的權力監督機制導致職責不明晰,容易出現互相扯皮的現象。往往遇到問題時,領導臨時決定,主觀隨意性較大,嚴重影響執法監督效率。
四、新時期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力的相關措施
(一)強化公安機關職能的履行
公安機關要將“權力有限、社會無限”的執法理念深入執法過程中,同時要讓公眾意識到公安機關保障社會穩定的作用是有限的。這樣,公安機關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職權范圍的案件,脫離非警務事物。公安機關要拒絕非警務活動才能更好的履行法定職權以及維護良好的執法形象,首先通過定期組織開展思想教育活動來防止公安機關執法人員參與其他非警務活動,認真履行公安機關職責范圍內的責任;其次公安機關要在規定的場合參與被指派的非警務活動;最后公安機關在與其他部門聯合執法的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不能直接代替其他執法部門執法。最重要的是,公安機關要明確參與非警務活動的目的是保護公共財產和公共安全不受外部侵害。
(二)提高公安機關媒體應對能力
營造和諧的執法環境是警民溝通的橋梁。實踐證明,良好的公安機關宣傳工作能夠增強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執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夠打通公安機關和民眾的溝通渠道,激發民警工作熱情,提高公安隊伍整體形象。當前,公安宣傳工作需要大量的宣傳人員來應對復雜的工作環境。公安機關要擴寬活動形式,通過警務開放日、新聞發布、警務信息通報、視頻提示等形式,增加群眾和公安機關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增加群眾對公安機關的執法活動的信任。同時,公安機關宣傳部門要做好英雄模范的宣傳工作,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1.增強新聞媒體宣傳
利用新聞媒體加大對公安機關的正面宣傳力度,展現公安機關公正執法、廉潔高效的形象,以提高公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度。要規范輿論引導,降低非法襲警、暴力違法的現象,為公眾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要對公安機關工作隊伍中的英雄模范加強宣傳,使公安機關良好的執法形象滲透到公眾意識中,進而使更多的公眾理解和支持警察的執法活動。公安機關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時效性,特別是法律節目在大眾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利用這種形式對公民進行普法教育,使民眾能夠更加理解公安機關的執法工作人員。
2.規范輿論引導
規范輿論引導,新聞媒體是輿論的主要引導力量,因此,如果媒體出現涉及公安機關執法的虛假報道和宣傳的,造成嚴重后果的,公安機關要追究新聞媒體和記者的法律責任,為公安機關執法活動提供法律依據和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三)完善警察權益保護制度
為了保證警察執法為民,需要為警察執法提供法律保護,可以防止襲警、辱警事件的發生,從法律層面保障警察的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提高警察權威,維護警察形象。
1.在刑法中增設襲警罪
在我國最具法律效力的刑法是打擊社會違法活動最有效的法律,人民警察需要刑法來為自己的執法行為保障,因為公安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會遇到不可預料到的危險,危險系數極其高,而這個職業又要求民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犧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公安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的危險不能讓自己來單獨承擔。如果不能很好做好民警自身保障,民警就會不敢做事,久而久之群眾對公安機關信任度下降。要想改變這個局面,我們需要在刑法中增加襲警罪名的責任追宄制度。
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刑法》中增加襲警罪,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行公務的行為認定為襲警罪,國務院根據法律授予公安部制定襲警察的處罰相關細則,地方公安機關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增加詳細規定。
2.擴大警械的使用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對人民警察執行公務時使用警戒權的規定不夠詳細,操作性差。因此,警察不敢使用警覺,因為他們害怕在執行公務時使用警覺的后果。因此,警察在執行公務時往往受到犯罪分子的侵害,這在一定程度給公眾留下了警察軟弱無能的印象。
因此,人民警察法應當明確規定民警使用警械、武器的具體情況,適當擴大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范圍和增強警察使用武器的決策權,防止警察因害怕使用武器和警械的后果而害怕在執法中合理使用武器,并從害怕自衛教育公安民警在打擊犯罪分子時果斷進攻,戰勝敵人。
(四)健全公安機關執法監督制度
為了解決公安機關公信力弱化的問題,需要健全我國對公共權力的監督體系,監督公安機關制定和執行決策的過程,從而保證公安機關制定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也能保證這些科學的決策落到實處。
1.加強制度建設,規范民警行為
結合公安隊伍規范化建設,抓住執法辦案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各個環節,制定實施各項制度規范,形成執法辦案體系,規范和制約警察執法辦案行為的全過程。
2.加強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監督
除偵查手段和工作紀律保密外,要及時公開一切與公共利益直接相關的規定和程序,將一切警務活動都能在陽光下進行。同時,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手段來加強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特別是群眾監督,增強監督的獨立性。
3.建立完善的執法質量考評制度
對基層所隊的執法水平的考察應遵循科學、公平的原則。新的執法質量考核體系應當把群眾的滿意度情況、化解群眾糾紛情況、社會治安防控情況、輿情動態掌握情況考慮進去。要從以前僅依靠法律規定的硬性執法工作考核方法轉向動態考評和內外考評。我們要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穩定在新型考核機制之上,實現執法活動的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
五、結語
目前,群眾對公安工作的不滿意評價影響服務型公安機關的建設,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建設影響因素和解決方法非常廣泛,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大量參考文獻,發現影響公信力因素,從而提出增強公信力的舉措。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建立法制,要采取多種措施,樹立執法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喬雨.新時代提升公安執法公信力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袁佳琦.探究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力的策略[J].南方農機,2018,49(09):40-45.
[3]徐旨衡.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提升初探[D].蘇州大學,2017.
[4]堯波陽.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問題及對策思考[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6,18(02):95-98.
[5]楊芳.法治環境下的公安執法公信力建設[D].曲阜師范大學,2014.
[6]韓迎光,許永杰.新時期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提升途徑探析[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3):80-82.
[7]栗慧勇.論公安執法公信力[D].中國政法大學,2011.
[8]李云帆.云帆.提升公安執法公信力措施分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1):181-182.
[9]胡婷.法治建設背景下提升公安執法公信力問題的研究[D].東南大學,2018.
[10]宋春紅.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有關問題探析[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9(03):37-41.
致 謝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終于順利完成了畢業論文。我的指導老師王敏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堅持給我指導論文,可以說沒有老師辛勤指導,我的論文不能圓滿完成,萬分感謝王敏老師的指導。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科研成果。對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學位論文的知識產權歸屬于培養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