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啟
摘 要: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根脈、本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以歷史為魂,以民族為基,以時代為徑,傳承、創新和保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意蘊;實現路徑
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們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社會主義文化的根脈、本原,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實際上,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這種基因總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后,西方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大量輸入中國,為什么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在中華大地扎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理想、以民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人民立場是相融相通,正是這些思想為我們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內在的文化定向和支撐。正因為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種獨特的精神基因,才形成了不同于他國、他民族的人文傳統和文化習慣,才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古人云:“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一個民族的有形政權和制度可以被摧毀,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文化仍然存在,就照樣能夠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民族的精神如果被“殖民”,那么這個民族將分崩離析。所以,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軍事的強大,另一個內核是精神力量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深厚基礎。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喚醒民族記憶,強化民族的性格、情感、習俗和價值觀念,加深民族內部的情感認同,并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樹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進而強化民族的向心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力量,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等,為我們治國理政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守信踐諾、敬職盡責、謙恭禮讓、尚義勇為、仁者愛人等等價值觀念,是涵養潤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資源;講禮儀、講誠信、講正義、講仁愛、講和合,對當今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仍然十分重要;和諧共生、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基本理念,滲透到經濟貿易、政治外交、民族交往各領域,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為我們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行為準則,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不同文明形態交往確立了基本遵循。
在充分肯定其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并非拿來就用,也不是自發實現的,而需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造、有創新性地推進提升。
一是正確處理指導思想與文化傳承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是此消彼長、彼弱我強的關系,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對立的關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要“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紐帶,恩格斯曾強調,“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要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廣泛接受和認同,就必須賦予這些理論以中國元素,通過理論創新來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從而得以有效地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淵源。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復興的根本路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朝著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傳承弘揚,使之堅守正確立場與抱持正確價值取向;可以充分激活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基因,賦予其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二是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系。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受到當時社會條件、認識的制約,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糟粕性的東西。”甚至有人在“國學教育”的幌子下大肆宣揚二十四孝、男尊女卑等封建禮教。這些糟粕至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滋生消極腐敗和不正之風的重要根源。這也是我們必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的原因所在。因此,也需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它,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進程相協調,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表達,使其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拉緊維系民族的精神紐帶,夯實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上發揮更大作用,不斷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三是正確處理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的關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氣度充分借鑒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不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要抓住世界各國日益關注中國發展、希望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性機遇,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展示中華文化蘊涵的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當代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道路光明、使命偉大,而任務也更加艱巨。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傳承、發揚、創新中華優秀文化基因,不斷自我超越、自我凈化、自我升華,從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何中華? 為什么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 人民論壇 2009,(17):24-25
[2]王彬,徐國亮 “兩創”方針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路徑[J] 紅旗文稿 2018,(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