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篤學
【摘要】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育回歸生活”“把生活作為本源”等理念契合了當前思政課“真正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要進一步拓展教育載體、豐富育人手段、創新方式方法”的要求。在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能夠實現知識融于生活、促使學生自我建構生活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生活化教學;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3—0015—04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要“真正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就要進一步拓展教育載體、豐富育人手段、創新方式方法”。
“生活化”教學是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教學模式,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主張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認同。“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思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架起了教材與現實之間的橋梁,既促進了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生活、參與生活的意識,又能在生活中自覺學習、自主建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全面學習的思想。
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是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教材內容貼合兒童生活,以“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等六大生活領域構成了12冊教材內容。同一個生活領域,又體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
以學生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為中心是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的一大特色。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的素材選擇具有極大的開放性,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精彩,教學地點不再局限于教室內,而是走向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魯潔教授認為,課程本體觀、知識觀、學習觀以及主體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知識論轉向生活實踐論,從科學化知識轉向生活化知識,從理性知識的學習到生活意義的生成,從學習單個主體到交往主體。在實施課程中,既關注課程的內容有沒有貼近學生生活,又盡可能使課程學習能切實改變學生生活,從而真正實現“源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學生主體地位的回歸、教學素材呈現出的開放性、教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等都為實現生活化的思政課堂提供了幫助。作為思政課教師只要努力建構起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便自然而然就有了生活化的思政課堂。
(一)以生為本,回歸兒童的生活
當下,核心素養發展聚焦于學生,將學生發展置于教育、課程的核心地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進一步得到落實。道德與法治在教材的體系化要求和兒童生活之間,真正反映了兒童成長需要。教學內容應該圍繞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法治意識入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以往課程教學中的說教和灌輸,從學生的成長出發,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活動體驗的興趣,通過教材中的范例、圖示等內容,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在體驗、感悟、探究中反觀自己的生活,從而獲得最真實的生活感受。鼓勵學生結合課堂教學知識走入自己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道德責任感和法律責任感,促使兒童學會建構、重構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教學“周末巧安排”(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時,最后一個繪本插圖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樣可以嗎?”小男孩的這個疑問實際上反映了大多數學生的心聲和疑惑。周末在家時,“我”為什么總要受到諸多限制?為什么家長與孩子之間會有這么多的沖突?是家長要求太多,還是孩子沒有做到基本要求?要想解決沖突,就要引導家長和孩子坐下來共同制訂一份周末計劃,商定周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這樣的教學,在引導兒童學習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家庭教育,即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樹立起好榜樣、好形象,努力營造良好家風;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學習中自覺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提高道德修養,促進課程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二)立足課堂,教學力求生活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教材特點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成長環境和實施條件,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迫切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體現課程本身。因此,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都需要生活化。一是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二是教學內容生活化。從學生的真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現象加工成教學內容,或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開展生活實踐,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接軌,帶學生走進生活教材,走進現實生活。三是教學模式生活化。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活動化的設計,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師生互動、生本對話。四是教學評價生活化。側重于學生課堂內的“積極參與”、課堂外的“真實生活”,重在知行合一,作出科學評價,指導生活實踐。
例如,教學“這些事我來做”(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時,老師可從學生的生活原型出發,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生活,幫助學生學會生活,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以現場疊衣服、摘菜葉等為內容家務擂臺賽、家務小能手、家務大討論等一系列活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們從“說”到“做”,從“不會”到“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依據,注重課程的二次開發,滲透做家務的指導,始終關注學生在課堂的生長。課堂上充滿陣陣歡笑,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潤物無聲中增強了家庭小主人的意識,提高了他們勞動的積極性。
再如,在“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課堂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基于生活、融合生活、為了生活”的基本原則,以教材故事“食物的哭訴”導入,以學生食堂里浪費食物的真實照片入手,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引導學生做社會觀察員、小記者,通過稱量、觀察、計算、采訪等方式直觀體驗浪費現象,同時通過閱讀、思考、辨析等深刻認識浪費及其危害。通過“光盤行動”承諾書,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杜絕浪費,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課堂小記者”環節,讓學生現場采訪聽課老師,借助被采訪教師之口,自然而然地接受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觀念,實現與生活的對接。“我做小判官”環節,在辨析中滲透節約技巧,例如,在購物中如何避免浪費,請客時如何做到既豐盛又節約等,讓學生認識到節約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要求,而是滲透在細節中“接地氣”的生活經驗和智慧。關注行為背后的思維方式,指導學生基于生活進行科學理性的行為選擇。課堂結束時,我創設情境,開展了兩項延伸活動:一是為學校食堂設計“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的宣傳畫,引導學生把課堂教學內容運用和延展到日常生活中,把課堂認知轉化為實際生活的具體行動;二是引導學生做社會觀察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餐桌上的浪費,還有哪些浪費可以避免?為第二課時學習奠定基礎。
(三)挖掘素材,生活資源課程化
教材是固化的文本,課程是變化的生成。將課程內容向校外延伸,提高實踐范圍,要依托教材內容,“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教材教,更不能就教材講教材。要活用教材,充分開發、利用、整合生活資源,增強課程內容的生活化、現實性和親近感,注重生活資源與教學之間的關聯性,要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聯系,要與學校各項德育活動相結合,采用“內隱”與“外顯”相結合的融入方式,真實自然地使生活資源課程化,使課內外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
1.挖掘教師自身資源,實現課堂內外融通。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資源意識,留心挖掘自身資源,積極開發媒體資源、社區資源、家庭資源、本土資源等,從生活中獲得無盡的課程資源,真正做到“拓寬學習空間”“溝通課堂內外”。例如,對學生的疫情教育應是時下最有溫度的教育,是對愛和生命的教育,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生大課。它從未排進我們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課程表里,卻又正是我們當下真實的禍福、得失與悲喜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鋪天蓋地的疫情相關信息中,若任由青少年自己去汲取養分,無異于噴灌下飲水。我們需要在疫情面前反思自我,在戰疫中成長。如何通過這場疫情,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應對?怎樣讓他們從當下汲取教訓、積累經驗、提升能力?教師從疫情資源中獲得什么樣的信息,直接決定著其教育生活的深度、寬度與溫度。
2.關注學生身邊資源,“活化”綜合實踐活動。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所以兒童的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礎。尤其是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就要求課程內容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即兒童以往的生活、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1]。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為起點,篩選出符合兒童需要的課程素材,才能激活思政課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學生身邊資源,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體驗社會生活,既培養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讓學生在調查研究、參觀訪問、活動參與、角色扮演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提高能力;使學生在課程學習與生活自我建構中建立起密切的聯系,真正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實現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效。懷特海說:“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教育在本質上是教會孩子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經營好與生活的關系,最終過一種美好幸福完整的生活。一味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對于青少年的成長無疑是舍本逐末。
3.整合學科課程資源,多元立體解讀課程。我們重點研究道德與法治生活資源開發與整合的途徑、方法以及實施策略。著眼于課堂,側重于研究教材的空白點,尋找課程的生長點,抓住兒童的關注點,發現生本的結合點,以兒童發展為落腳點,以“面上推進,點上深化,立足本土,開發資源,形成特色,服務教學”的目標,建構起“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問題課程化”的新模式[2]。著重突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用性,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改變學生對傳統思政課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說教課程的認識,讓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升品德修養,提高法律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和生活情趣,進而向生活延伸,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教材再度開發——生活資源整合——時間空間拓展——精心設計教學——生活化課堂實踐——典型案例研究——經驗總結歸納。
一種教學理念的引領。生活化教學立足于兒童的生活,將課程內容與兒童生活有機融合,彰顯立德樹人,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設置的“生活的窗”審視自己的生活,在主動參與、活動體驗、實踐提升中不斷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建構自己健康的、有道德的生活。
一種“生活教育論”的實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多次強調,“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道德教育無論從出發點、歸宿點還是其過程都是生活的。究其本質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生活實踐、生活智慧的學習。教學中倡導活動育人,引導兒童在體驗活動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種德育課程的開發。積極開發適切性強的課程資源,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找到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用生活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實現課程與生活的融合,并在方法上給予指導,引導他們走進生活,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從而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能力,積累生活智慧。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真正成為兒童健康成長的指南,助力兒童“拔節孕穗期”的成長。
[1]趙彩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7.
[2]趙雪蓮.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 201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的分析與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020))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