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梁
摘要:隨著“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構建一切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有助于實現核心價值觀育人要求的高效高中地理課堂顯得極為重要。利用原創高中地理試題構建問題式教學情境對高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達成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原創地理試題;問題式教學
隨著“三新”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如何突出地理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達成,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所有一線老師紛紛在探究和實踐操作的一種全新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要達成好的效果,就必須為認真研讀2019新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構建一切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有助于實現核心價值觀育人要求的高效高中地理課堂顯得極為重要。在教育教學探索過程,個人認為利用原創高中地理試題構建教學情境對高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達成有很好的教學效果。現以2019人教版教材為例(以下簡稱教材)就如何利用原創高中地理試題構建課堂教學情境促成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達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利用原創試題構建案例課堂教學
新教學形式下,地理課程標準為我們的教學與評價提供了指導,明確了每一節地理課堂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地理教師每一節地理課堂都要非常明確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確我們每一節課的教學要達成的什么樣是我目標與任務。無論是教學還是教材,都是為培養地理核心素養服務的,課堂的評價不是我們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是重點評價學生學完這節課后在該課堂知識的學習表現如何,是否達到了國家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我們可以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靈活利用教材或教材之外的課程資源依據要達成的目標與任務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實現學生通過材料的閱讀,問題的探究與解決而達成相應的核心素養。
例如教材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本節的課程標準要求: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運用資料,說明世界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措施。針對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時政新聞材料做背景。通過命制試題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達成相應的地理素養。具體操作如下:
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仙臺外海發生里氏9.0級地震。地震時,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2號、3號機組處于正常運行狀態,4、5、6號機組處于停堆換料大修中。地震后,1、2、3號機組自動停堆,應急柴油機啟動。大約一小時后,由于海嘯襲擊,造成福島第-核電站應急電源失效引發了東京電力公司運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這是迄今為止全球發生的最為嚴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已經產生深遠影響。
材料二: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經過濾并稀釋后將排入大海。
材料三:一般來講,發生海嘯主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取決于海水深度,海水越深,海嘯越大;第二取決于地震強度和震源深度,震源越淺,海嘯越大;第三是地形地貌狀況,海岸越開闊,海嘯越大。
針對以上材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核污水是如何產生的?污水排放到海會產生哪些影響?
2.為什么日本政府決定將污水排放到海?
3.為什么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多方表示強烈反對?
4.分析與我國沿海核電站相比,日本沿海核電站更易受到地震和海嘯威脅原因。
5.處置核污水你有何良策?
通過這一系列試題式問題的設置,讓同學們以真實材料的問題情境進行分析核污染產生的原因、其帶來的危害、日本政府的處理方法等問題展開分析與探討。可以有效提升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的綜合實踐力;通過環境問題的影響和日本政府的處理方法掌握人地協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自己的思維提出看解決核廢水的看法,提升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像這樣通過案例式的教學,即可避免教師陷入教教材的傳統教學模式,又有利于利用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整個課堂貫穿這個案例,培養同學們運用資料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和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達成課程標準的目標與任務。
二、利用教材材料命制問題教學情境
新編高中地理教材都是按照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旨在提升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構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因此,合理利用教材和教教材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科素養的達成效果會有顯著的差異。我們一線地理教師一定要在明確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深刻領會編者的意圖,挖掘教材的內涵,針對要達成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利用教材材料設計相應的學習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和深度學習,是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很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
例如教材必修2第五章第三節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這一節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這模塊內容,教材列舉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模式。教材敘述很詳細,學生也很容易明白。但是如果把教材上的內容作為材料,再依據材料通過問題形式讓學生去探究學習得出問題的答案,我想會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針對教材上的內容我設置以下問題:
(1)評價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
(2)分析長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的原因。
(3)為遵循“生態優先”原則,構建綠色生態廊道,應采取哪些措施?
通過問題一評價交通運輸條件,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全面地分析交通的利與不利的條件,并提升學生會用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和交通運輸網密度與等級綜合分析交通運輸的條件;通過問題二,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實例從地理位置、發展空間、勞動力數量和移民規模等方面分析具有獨特優勢發展條件的城市群分析與問題一前后呼應。問題三進一步從整個區域尺度分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所應采取的措施。這樣把教材的內容轉化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探究學習掌握了新的知識,學習完本節內容也就自然達成了相應的地理學科素養。
教材中除了文字資料外,圖表材料也可以采用問題的方式達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例如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圖4.2,此圖很好地說明了喀斯特地貌景觀的演變過程,為了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對地理過程的描述,我針對該圖內容設置如下問題:(1)指出圖示六種地貌景觀的發育先后順序。(2)說出這些地貌演變過程。通過問題的回答便很好地實現了目標的達成。
三、挖掘教材欄目命制相應問題升華課堂教學
教材里的“思考、活動、自學窗、問題研究”欄目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平臺。這些欄目不是練習題,但承擔了地理核心素養以及上位的宏觀教學目標的培養任務。要是能充分挖掘利用這些欄目材料命制相應的地理問題,對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下面為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本節文末欄目的自學窗“尋找隱藏在紅柳沙包中的環境變化信息”材料。
紅柳是生長在沙漠中的一種灌木,地上部分纖細,但地下根系發達。為了適應極端干旱的氣候,紅柳根深入地下,并向水平方向伸展,有的根長達30多米。
秋天,紅柳落葉,在地面形成枯枝落葉層。初春和夏季,刮大風時,風沙遇到紅柳叢受阻,在灌叢中堆積,覆蓋在枯枝落葉層上。年復一年,枯枝落葉層和風沙層交替堆積,紅柳也越長越高,從而形成紅柳沙包(圖4.19)。在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常能見到紅柳沙包。
紅柳沙包中交替堆積的枯枝落葉層和風沙層,形成像樹木年輪一樣的紋層結構,隱含著環境變化的許多信息。科學家觀察和分析紅柳沙包的沉積紋層,進而了解近百年或者近千年來沙漠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
針對這則材料我設置了以下問題:
(1)分析紅柳地上部分纖細但地下根系發達的原因。
(2)闡述紅柳沙包沉積層的形成過程。
(3)說明紅柳沙包沉積層對當地環境的指示作用。
(4)分析紅柳沙包形成后對當地荒漠的防治作用。
通過這些問題的完成,學生能很好地對風沙地貌的成因、帶來的環境問題、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解決的措施等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學習,能對本節風沙地貌學習后從對風沙地貌表面的認識提升到對風沙地貌形成、未來發展等時空方面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時空綜合思維從而達成相應的地理素養。
利用各種素材材料依據教學目標要求設置相應的試題式問題,進行問題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落實學科地理核心素養的達成很有效的一種教學模式,我們一定要進行深入探究摸索,問題的設置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為起點設計教學,圍繞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條,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按照創設情境-提出與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展示評價的流程重構教學,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達成想要的目標和任務。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立項課題《原創地理試題應用于課堂學習增值評價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MJYKT2020-06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