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宇






摘要:化學學科是一門神奇的學科,但脫離實際生活的學習,學生會慢慢失去興趣,這樣不僅失去了化學原有的趣味,學生的學科素養也不會有較高的提升。我們應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世界,慢慢生長出“化學的眼睛”,去看清生活的神奇。
關鍵詞:化學學科;實際生活;化學的眼睛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04x-006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4x.018
化學在大家心目中是一門有趣好玩的學科,當然,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如此。一時好玩容易,一直好玩就很難。在日漸緊張和枯燥的九年級,才開設的新學科,我們要利用好學科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內驅力。長久的內驅力,不僅靠天生的性格,還要不斷自我思考、自我改變、自我提升,培養他們逐漸“生長”出“化學的眼睛”,去看清生活中很多神奇的現象。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將他們當作大孩子。的確,這是沒錯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考慮到他們一直還只是孩子,他們需要慢慢接受,他們需要時間消化,他們需要課堂的情景互動,他們需要在枯燥的這段奮斗旅途中有一些開心調味劑,這是我們新一代教師的責任。
關鍵是把課堂設計貼合我們的生活,將問題與趣事相結合,將練習轉化成游戲,在進行到難點時利用現有的工具或者新聞進行巧妙的結合[1]。下面以初中化學“鹽的復習”一課為例,探索如何利用課堂讓學生產生內驅力,從而生長出“化學的眼睛”,去看清生活的神奇。
一、教材分析
“鹽的復習”是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應用廣泛的酸、堿、鹽”中的重要內容,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部分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系緊密,是歷年中考的重點、熱點,考查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實驗探究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意識。這部分知識還與高中離子反應知識有緊密聯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為高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完前六章及第七章前半部分內容后,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化學學科素養和化學實驗探究能力。能從化學的角度看待身邊的物質,可以將化學與實際生活進行簡單結合。但對于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沒有充分接觸和了解過,需要對真實的化學生活應用進行進一步地學習了解。
筆者將鹽的主要內容與實際生活自然巧妙的結合,并加入蘇州本地特色,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通過對鹽的內容的探討,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三、教學目標
對酸、堿、鹽知識進行梳理,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總結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的學習能力。通過生活中的果蔬洗鹽,鞏固鹽的相關性質,并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魅力與真切的應用價值。利用已學的化學知識去揭開生活中神秘事物的面紗,并能在理論和數據上清晰地分析神奇現象。
四、教學過程
[激趣]同學們,馬上就要到楊梅收獲的季節了,楊梅是我們蘇州特產水果,它很好吃但卻不易清洗。
你知道如何清洗它嗎?[學生活動]思考如何清洗楊梅。
[課題引入]我們生活中常用鹽水清洗果蔬,它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這里的鹽是指?
[學生活動]回答氯化鈉。
[引入果蔬洗鹽]生活中的水果蔬菜上不僅有細菌,還有可能會殘留農藥(敵敵畏等酸性農藥),而清水、鹽水都很難將這些農藥清洗干凈,為了吃到干凈安全的水果蔬菜,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神奇的商品“果蔬洗鹽”(圖1)。
[學生活動]了解清洗水果并不是那么簡單。
[初看標簽]“浸泡3分鐘,農藥去殘留”,聽上去很神奇,我們一起來看它的主要成分(圖2)。
果蔬清洗鹽屬于化學物質里哪類物質?各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觀察果蔬洗鹽的成分表,思考成分所屬的物質類別和作用。
[學會思考]氯化鈉起到驅蟲殺菌作用。那么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作用呢?
[學生活動]思考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作用。
[舊知新用]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剛剛在講農藥時提供了一些信息,“顯酸性”。大家猜想一下,這可能利用了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什么性質?
[學生活動]結合之前的信息進行思考。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可以與酸反應,請大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由于農藥的成分比較復雜,我們就以鹽酸為例。
[學生活動]寫出稀鹽酸與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再看信息]在使用說明中強調了浸泡3分鐘,為什么要浸泡?
[學生活動]反應需要時間。
[提升思考]那么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的速度一樣嗎?
[學生活動]快速回答不一樣(這時的回答往往是憑借直覺回答的)。
[實驗探究一]這只是推測,我們來進行實驗。請你設計實驗,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的速度是否一樣?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的兩只錐形瓶中裝有相同質量、相同濃度的稀鹽酸,配有裝有相同質量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氣球(圖3)。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利用氣球,設計實驗。
[微觀實質]通過對比氣球變大的速度,我們可以發現碳酸氫鈉與酸反應更快,這是為什么呢?從反應的微觀圖(圖4),你發現什么信息?
讓我們帶著“化學的眼鏡”去看清反應的微觀實質,請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學生活動]依據反應的微觀圖像寫出分步反應方程式,并總結出反應速度快慢的本質原因。
[結合生活]現在偽劣產品越來越多,氯化鈉的價格要比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便宜的多,會不會用氯化鈉去冒充碳酸鈉、碳酸氫鈉?今天我們作為小小質檢員來檢驗一下。
[定性檢驗]我們可以分別從兩個角度進行檢驗。
首先從物理角度,利用他們的物理性質能不能檢驗呢?
[學生活動]不能,外觀都是白色粉末,溶解性都比較大。從化學角度呢?請設計化學實驗進行檢驗。
[實驗探究二]分組實驗,設計實驗路線、記錄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圖5)。
[反向思考]經過大家的檢驗,樣品中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我們剛剛驗證了碳酸氫鈉與酸反應更快,那為什么還要用碳酸鈉呢?
[學生活動]思考碳酸鈉對應的優點。
[全面考慮]剛剛我們只是對比了反應速度的快慢,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要注意經濟節約,要考慮使用量。
[學生活動]定量計算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誰消耗酸更多。
[定量對比]經過計算發現相同質量時,碳酸鈉消耗的酸的量比碳酸氫鈉更多。
我們利用現有的知識既掌握了果蔬洗鹽中三種鹽的作用,也定性檢測了成分,還定量對比了耗酸量,利用“化學的眼睛”看清了果蔬洗鹽的神奇。
[課外引伸]老師聯系了果蔬洗鹽的廠家,他們講解了果蔬洗鹽的主要原理,和大家剛剛自己研究的非常接近,但是有一個信息廠家不愿意透露,就是果蔬洗鹽中各種鹽的比例。清洗劑成分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洗滌的效果。大家能幫助老師解決這個疑惑嗎?作為課后作業,請大家課后思考(表1)。
(1)引入:天時地利人和,鹽的復習正逢5月,蘇州本地時令水果楊梅正好上市。
(2)設計思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注重學生探究過程中知識的應用與再思考。采用問題、探究實驗、對比思考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提升。
(3)環節設計:1利用情景引導,啟發式提問代替目標性提問,
知識點之間有邏輯性串聯。2用真實的情境和實物,讓學生自己觀察、交流、總結鹽的相關知識點,代替老師憑空講授。
(4)教學軟件的使用:
在進行知識點總結時,利用希沃白板軟件,將重點過程重現,高效率。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觀念的形成,逐漸“生長”出一雙“化學的眼睛”來發現身邊的“寶藏”。如:有用的化學是化學核心素養中隱藏的“寶藏”。知識本身并沒有有用與無用之分,這里所說的“有用的知識”是指能“再生”新知識的知識[2],是能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只是能做題會考試,也不是靠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而重在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這種知識也不是固定的事實和真理,而是一種動態和社會同步發展的知識[3]。所謂的“用”不僅是應試化地用,更應是生活中的用。國之發展,重在科技。我們的學生應是科技發展中的主力軍,當他們體會到化學的“有用”價值后,會更加喜愛上這門學科,用這“眼睛”去看清生活中很多神奇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在不斷學習和提升中成為未來科技的推動者。
參考文獻
[1](美)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周騰.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糖類”教學設計[J].化學教與學,2008(1):74-77.
[3]沈穎.教真實的化學學有用的知識[J].化學教與學,2016(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