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
[摘 要]“現代漢語”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為了實現課程思政,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德育意識,提高德育能力;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根據立德樹人的要求修訂教材。在實踐操作層面,教師要注意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準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把握時機,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學;在語料選用上,要選用能夠體現現代漢語專業知識和德育知識的用例。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進行多種社會調查。
[關鍵詞]現代漢語;課程思政;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3-0076-0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教育背景下,現代漢語課程老師也應緊跟時代發展,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德育意識,實現課程思政。
一、“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現代漢語”課程的性質
“現代漢語”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文秘、新聞等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課。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貫徹執行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依據語言學原理,系統地講授現代漢語的性質、特點及其各組成要素的結構規律和運用技巧,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現代漢語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學生“標準的語音能力,廣博的現代漢字識記能力,準確的詞語使用能力和規范的構句能力以及靈活有效的表達能力”,[2]為他們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和其他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漢語”是一門基本理論課程,一門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兼有理論性、實踐性和工具性,是學生學習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寫作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基礎課程。
(二)“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現代漢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漢語指普通話和方言;狹義的現代漢語專指普通話。“現代漢語”課程主要是針對普通話開設的。在全國高校普遍進行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現代漢語”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如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在教授現代漢語時,有意識地進行課程思政,能敦促學生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弘揚以漢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升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境界,堅定他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能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辨析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能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使用現象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與鑒別能力,增強他們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工匠精神。
二、“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的路徑
(一)思政元素“進頭腦”
教師將思政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肩負“為黨育人”和“為國育才”的重任,應該有明確的立德樹人意識,有牢固的鑄魂培根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強調,“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教師要做到“以德為本、身正是范”,必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動員令,在教學理念上要達到“三全育人”的高度,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素養和人格魅力。教師需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積極帶頭把黨的理論、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到科研、教學全過程,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學生的人格養成起到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為了提高思政水平,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本,“對學生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 不僅僅了解其專業知識建構、學習習慣、興趣、能力等, 還要對學生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等進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3]另外,教師還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經常參加業務培訓,將工匠精神融合到教育精神之中,精益求精,在教學科研中不斷地突破自己,更好地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的重任。
(二)思政元素“進課堂”
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渠道。教師要增強課堂思政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就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統一,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梳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促進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進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的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互動、課后答疑、小組討論、網上交流、教學反饋、學業指導等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對話、交流和溝通,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4]在教學手段上,教師要針對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但知識結構、思維方式還不完善的特點,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完善課堂教學。gzslib202204021926(三)思政元素“進教材”
教材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依托。為了深度挖掘現代漢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教師要從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行業、國家、文化、歷史等角度,優化專業教材,科學合理地拓展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目前的現代漢語教材多數是通用教材,著眼于語言文字的使用規律,里面的思政內容是隱性的,這需要教師從本校學生的學情和需要出發,重新修訂教材,進一步提升課程的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在數字化時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紙質教材和網絡教材、數字教材結合起來,借助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手段,為學生創造全方位的沉浸式的學習氛圍。[5]
三、“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的實踐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現代漢語”課程教師要善于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學。如緒論部分,教師在講解現代漢語的國內影響時,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引領學生充分認識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家,語言狀況十分復雜。另外,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推廣使用普通話、書寫規范漢字,有助于促進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同時也是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體現國家核心利益的戰略舉措。教師在課堂上要切實引導學生增強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教師在講解現代漢語的國際影響時,要告訴學生漢語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發達的語言之一,在歷史上對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產生過深遠影響。漢語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逐漸提升,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據央視新聞2020年12月22日報道,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6]
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中文的國際傳播,展現出我國互利共贏、大國擔當和文化自信的國際魅力。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漢語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學好漢語,才能更準確透徹地解讀中華文化,才能讓更多的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和尊重。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為祖國文化感到自豪、自信的同時,更應該主動承擔起推廣和普及現代漢語言文字的責任。
講授漢字部分,教師告訴學生,漢字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我們要樹立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自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最有活力的文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文明的載體,里面凝聚著中國人的智慧。它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貫通古今、穿越四方。漢字書寫簡潔,表意深邃。漢字兼具實用和審美的功效。漢字字形還具有圖形美,由此衍生出了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講授漢語詞匯部分,教師告訴學生現代漢語詞匯記錄、反映了漢民族文化。漢語中有些由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聯合式詞語,如“好壞、大小、粗細、是非、黑白”等,體現了漢民族的辯證思維特征。現代漢語詞匯每年都會吸收新詞新語,這反映出中華文化的社會性、時代性、包容性與創新性。
(二)靈活選用思政語料
課程思政需要“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教學中,教師要仔細尋找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把握好思政教育的時機。現代漢語課程涉及很多語言學家,教師可以靈活選用他們的事跡,不著痕跡地進行思政教育。
如在學習漢字的形音義時,教師可以引入語言學家丁聲樹的感人故事。丁聲樹先生做學問時淡泊致遠、精益求精。著名學者劉大年這樣評價他:“腦海里一直縈繞著這樣幾個字:志節高尚,學術精深。他一輩子淡泊為懷,以致淡泊到了忘記自己的程度,一輩子不知道‘熱衷為何物,盡管在辭書里他對這個詞做過準確的解釋。他所奮力追求的,只有國家民族的學術繁榮、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7]丁聲樹先生在主持編纂《現代漢語詞典》期間,平時走路、乘車、吃飯、會客、上醫院,總是放不下“形音義”。將“癌(yán)”字音改為ái音,就是他的貢獻。他注意到醫生口中的“胃ái(胃癌)”和“胃yán(胃炎)”是有區別的,而詞典中兩者卻是同音詞。“癌”從“喦(yán)”得聲,歷來如此。為此,丁聲樹特意走訪多家醫院,知道大夫們早已約定俗成地將“胃癌”讀作“胃ái”。從語言實際出發,丁聲樹果斷地將“癌(yán)”音改標為ái,從而在詞典中將“胃癌(ái)”、“胃炎”嚴格區別開來。這一變更,便于一般人口頭表達,很快為社會廣泛接受。[8]丁聲樹先生這種實事求是的做法既能強化學生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意識,也能感化學生,培養他們嚴謹務實、精益求精的作風,激發他們的職業責任感。
(三)加強社會實踐教學
“現代漢語”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才能真正學以致用。現代漢語關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緒論部分,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的方言,明確家鄉方言和普通話的不同;語音部分,讓學生調查語音不規范的用例;文字部分,讓學生調查媒體、網絡、生活等方面社會用字情況;詞匯部分,讓學生調查新詞新語使用情況和成語使用情況;語法部分,讓學生調查報刊、網絡中存在的病句等。開展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調查,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深化對黨和國家語言文字方針政策的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踐行說普通話、用規范漢字的語言理念,同時,還可以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為了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現代漢語課程教師應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鮮明的德育意識,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在課堂上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根據立德樹人的要求修訂教材。在實踐操作層面,教師要注意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準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把握好時機,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學。在語料選用上,要與時俱進,選用鮮活的、有代表性的、能夠體現現代漢語專業知識和德育知識的用例。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進行多種社會調查。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現代漢語課程教師要敢于擔當,以德立身,以德育才,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周建設.現代漢語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6.
[4]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56.
[5]楊曉東,甄國紅,姚麗亞.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材建設關鍵問題之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70-74.
[6]教育部: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EB/OL].[2020-12-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7439654534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