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玲
摘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這可能是教師以往所采用的課堂教學策略缺乏趣味性,學生對于這種接受知識的方式并不感興趣,教師的教學效率極低。
關鍵詞:情境創設;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引言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在教學時需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認識到教學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據教學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最好的動力就是對陌生事物、陌生知識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軸對稱圖形”這部分的內容時,可以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些事物來向學生進行展示,如飛機、蜻蜓以及傳統的“中國結”等,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軸對稱事物。教師可以用卡片制作出來,讓大家仔細地觀察它們的具體形狀,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內容。學生在觀察到這些事物后,還會對其他的事物產生探索的欲望,會更加積極踴躍地發言,向教師描述自己看過的一些其他的軸對稱圖形。在這種積極發言、踴躍回答的氛圍影響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逐漸提高,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入一些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在這節課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給大家布置一些手工作業,讓學生用卡片制作一些生活當中常見的軸對稱物件,如窗、蝴蝶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起來也非常輕松、愉悅。
二、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落實素質教育,題海戰術已經很少出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并且數學教師也清楚地認識到數學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系列的生活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根源,本質上就是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是必要的。比如,在學習“確定位置”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你們平時是如何確定位置的?在平面圖中的方向又如何確定呢?”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小結。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教學情境之前,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再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認知能力,向學生提出合理的假設,來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利用生活環境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是否已經掌握基礎知識,還要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基于此,教師就有必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來創設情境教學。在課堂中引入生活中的數學案例,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并且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同樣,將與生活有關的數學知識融入數學課堂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促進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基礎知識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入相關的生活案例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實踐的方式來打造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四、創設問題情境,激活求知欲望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求知欲望的激活。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設置有趣的懸念,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容時,教師就需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并結合數學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去觀察。之后,教師還需要繼續提出一些問題:“你們知道怎樣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嗎?長方形和正方形具有怎樣的特征呢?二者存在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利用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掌握該節課中的知識點。在完成數學知識的教學后,教師還需要提出一些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同學們,通過該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呢?正方形的四邊是否相等呢?四邊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在第一時間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問題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創設有效性情境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結合新穎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與挖掘,從而實現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教師有效的引導中,高效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黃馥華.小學高年級數學情境教學法初探[J].新智慧,2018(17):52.
[2]吳春壽.試論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J].新課程(小學),2017(03):117+119.
[3]高光巍.寓藝術于教育——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