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東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對于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因此,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的開展策略優化也逐漸成為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小學;道德法治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1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初中時期的教育有著一定的差別。這是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但學生又大多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通常只看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卻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較差,從而影響了實際的教學效率。同時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缺乏較好的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學經驗與完善的教學理論。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所采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都比較老套,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也未充分地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特點,導致教學的難度通常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不相符。此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仍舊是整堂灌輸知識,教師只顧整堂課進行知識的講解,卻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與學生的思考。
2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2.1 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認知能力和心智水平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促使其實現主動學習的關鍵,同樣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內驅力。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若想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深入與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就必須認識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結合新時期的教育教學目標,教師要及時轉變與改革教學觀念,合理、科學地創新教學形式,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能夠突破傳統教學形式的局限和束縛,從而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在環境和氛圍的積極影響和帶動下自覺產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發散小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生成,同樣也能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和學生發展促進者的教師也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自身的教學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以此來為學生進行榜樣示范,讓學生在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下自覺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重視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要平等、民主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個性化差異,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從而在促使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2.2 建立適當的教學情景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可能部分的學生可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但是卻很難去實踐。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當主動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合適的教學情境,將教學的主題以恰當的形式展現出來,綜合發展目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在講解新道德與法治“祖國媽媽我愛您”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視頻并進行講解,并給學生更加深入地講解祖國的偉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組織觀看視頻與做相關主題游戲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發展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更加活躍課堂氛圍,真正落實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促進小學生個人道德與法治素養的綜合進步與提升。
2.3 開展實踐教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學生為什么會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呢?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來看,教師一貫遵循的就是“獨角戲”“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完全沒有主動權。然而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由于缺乏實踐的平臺,學生僅僅掌握了簡單的理論知識,實際的操作能力不強。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科學的實踐活動,降低自身對課堂的干預,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讓學生通過實踐性的活動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理念。例如,在“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為學生創建第二課堂,即課外實踐活動。活動可以是鄉村、社區大掃除,也可以是植樹節植樹,還可以是郊外寫生,等等,讓學生融入到家鄉的生活中。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學生提升了環保意識以及對家鄉的熱愛,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感受家鄉生活的美好。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實現對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優良品質、行為規范等素養的形成。
2.4 家校聯合共同提高核心素養教學質量
家校共同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同樣是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促進學生個人核心素養提高的重要應用途徑。核心素養教育只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在家中還應當有父母的教育,讓學生處在一種濃厚的教學氛圍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師應當設計家校合作教學模式,共同開展有效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踐應用的教育。另外,教師應該建立線上教學溝通平臺,以此可以促進班級教師與家庭及時地進行溝通交流,能夠使家長及時了解到學生最近的情況,更好地開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此外,教師還能夠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將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最真實的反映。家長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教育的時候應當多鼓勵學生去實踐,在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去實踐,發揮家校聯合的真正作用,綜合提高現如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現代實際發展進程。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作為新時期的合格優秀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認識到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意義,針對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實際的學習特點對教學形式進行合理的優化與改革,從而在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促使學生實現更加綜合和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紅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J].新課程,2022(08):35.
[2]謝善敏.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新教師,2021(12):51-52.
[3]薛智淵,杜小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思考[J].考試周刊,2021(A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