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妮
摘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課程要求不斷改革,對小學人教版語文課堂的教學創新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改革成了必選途徑。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這就特別要求小學教師能夠有新穎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五感法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方法在實際教學中被廣泛研究和應用。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五感法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產生聯想,積累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學生慢慢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為其日后的語文學習和文化素養的提高做鋪墊。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五感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1雙減下五感法的重要性
五感法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來刺激學生感官,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感知世界,感受周圍事物,發現生命之美。運用五感法在語文學習中能夠聯想和感受到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聆聽到人文社會的各種觀點和情感,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讓學生們成為一個有情感,懂得審美的人。五感法的研究和實踐是對雙減政策一種積極響應,雙減政策要求學校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為學生學習營造輕松愉悅的環境。因此五感法的產生和發展都在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具有廣泛的教學意義和實踐價值。
2 五感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知覺,如果視覺受損,那么外界的大部分信息都無法直接獲得。人們會習慣性的相信視覺捕捉到的一切信息,并依賴于這些信息做出判斷和決策。語文學習也同樣依賴于視覺發揮作用。比如學習漢字,欣賞繪畫作品,閱讀文章,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等都需要用到視覺。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新穎有趣的現象或者展示會吸引學生注意力。由此看來,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開拓學生視野,主動給學生分享學習資源,利用多媒體等網絡技術為同學們展示具有形象的事物,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用視覺的刺激來體會美的事物,為學生主動探索發現提供空間。
聽覺是比視覺更加委婉的一種感受,也是一種直接感受外部事物的直觀感覺。視覺和聽覺往往相互結合,使情景相融,聲情并茂。然而單獨欣賞聽覺的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語文課本學習中,教會學生們擬聲詞的使用,對聲音的細節描寫等。聽覺也能夠反應自然界的現象,人類的語言文明和聽覺就是息息相關的。教師注重對學生做出聽覺方面的引導,可以讓同學更加有耐心去發現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現象,學會欣賞聲音的美感。
嗅覺可以辨別氣味,神經心理學家指出,由氣味所引起的回憶會造成較強的情緒反應,在海馬體中還能夠串聯起回憶和氣味之間的關系。在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會通過對思維的描寫來傳達思想情感,比如對家鄉飯菜的味道的描寫中表達著思鄉之情,對雨后泥土的氣息以及春日里的花香描寫中透露著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人類的情感是可以通過嗅覺來傳達的,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注意和同學們分析課文中對于嗅覺方面描寫的目的以及方法,讓同學們通過這種學習產生聯想,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態度情感。同時學生對于嗅覺的重視能促進學生親近自然,學習不同的表達來形容不同的氣味,這樣不僅能積累嗅覺的表達詞匯,還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后更好的體會生活中的語文情境。
味覺可以讓我們品嘗到各種各樣的味道,和嗅覺相同,這也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方式之一,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質量。在學習優秀的文章時,我們可以發現有時候味道可以代表人的情緒和心境,每個人對味道的表達和理解都傳達著不同的情感態度。教師要學會讓學生們聯想到品嘗過的味道,讓學生理解不同的味道在語文學習中可以表示的不同意義,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也能讓學生更加珍惜味覺帶來的體悟,學會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樹立積極樂觀心態。
觸覺可以讓人直接感受到外界事物的感覺,比如溫度高低、疼痛與否、光滑程度等,這都是對一種事物重要的認知環節。觸覺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主觀感受,學生對于觸覺不會陌生,但是也要引導他們理解觸覺怎樣運用到寫作或者語文學習中。例如在寫記敘文時,對觸覺的描寫可以增加文章真實性,方便讀者產生聯想。在語文的實踐課程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語文活動,通過多種方式來認識事物,留下直觀印象。
3 小結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觀察和實踐的能力,通過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外界事物,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語文交流分享會和課后實踐活動等,例如帶領學生們親近自然,發現生活中的美。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要求,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把語文學習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想法有行為去探索語文課本之外的知識,對感興趣的事物留下更加深刻的感觸和印象。綜上所述,五感法的實踐教學方式能夠較好的幫助學生培養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個人發展和素質提高進行鋪墊。
參考文獻
[1]王琦.我用“五感法”教習作[J].小學語文教學,2021(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