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幸
摘要: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藝術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為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教師需在教學中調整教學目標,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引導學生在小學階段打好藝術基礎,通過動手實踐促進手腦協調發展,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美術課程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本文立足培養學生美術動手能力的意義,分析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 ?課堂教學 ?培養 ?動手能力
前言
現今的美術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實踐活動的環節,然而具體落到實處卻效果平平。僅靠教師只字片語的空洞講解,學生無法體會生動有趣的創作過程,也就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收獲,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極低。任何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都建立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于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需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小學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思單純,對大多事物都有著好奇心。由于學生已經通過之前的學習對生活中的事物建立了初步的了解,在美術學習中會對熟悉的事物產生較強的探索欲望。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實踐活動,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激發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熱情。此外,在小學階段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教學大多以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互動等形式展開,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都是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而在美術操作課程中,學生會在動手的過程中調動思維,這種學習方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新鮮感,學生更加愿意參與這類形式的學習。
(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美術學科的教學中,無論是基礎繪畫,還是美術理論,又或者是美術創作,都會涉及觀察能力的培養。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較差,而教材理論知識較多,如果教師在教授抽象美術理論概念時,直接將相關的理論觀點作為間接經驗“塞”給學生,學生很難理解與掌握。而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的調動,對事物進行全面仔細的觀察,初步建立自己對于該事物的認知。這種方法對提升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一直以來,美術學科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都處于弱勢地位,無論是家長學生,還是校領導,抑或是任課教師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輕視美術學科教學的思想。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人存在著美術與語數英三科相比是“副科”的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凡事以三大“主科”的安排為主,特殊時期甚至砍掉“副科”的課程安排,替換成三大“主科”的學習。部分家長對于藝術類學科一直存在著輕視的態度,認為學校開設藝術課程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有些家長思想相對開明一些,他們認為孩子已在校外培訓了藝術科目,沒有必要再在學校接受這類教育,小學階段在校應以“主科”的學習為重。長期受這類思想的“侵害”,學生自然而然會將主要精力置于“主科”的學習中,忽視了對“副科”的關注,久而久之學習的積極性難以調動。因此,需各界積極轉變態度,才能真正發揮藝術教學的價值。
(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作為學生生存能力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各科教學中不容忽視。然而囿于種種因素,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往往被教師忽視了。部分美術教師由于資歷較淺,缺乏相關的美術實踐教學經驗,對于小學生心理不了解,在教學中過于注重對于理論的分析與講解,導致課堂沒有充足的時間展開實踐;還有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認為小學生年齡小,缺乏動手能力,加上自身缺乏課堂組織能力,導致課堂中教師在各個學生的實踐輔導中疲于奔命,致使課堂秩序混亂,呈現一片亂哄哄的景象,不利于美術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
三、小學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生生活閱歷較少,在低年級的美術動手操作課上主要以模仿為主。教師通過演示或指導,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長期的模仿制作容易讓學生產生思維惰性,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不定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命題讓學生來操作,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調動個人的情感體驗,以此讓學生激活創作靈感,發散思維,獨立制作出具有個人想法的藝術作品。
比如,在學習“我設計的服裝”時,教師可以選取小志愿者穿上提前準備的服飾,以教室走道為T臺,利用多媒體播放快節奏音樂,組織學生進行走秀表演。學生在動感的音樂中,感受服飾的魅力,沉浸在走秀表演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走近服飾,觀察衣服的色彩搭配,以及衣服的設計特點。然后給學生每人一件純白T恤,讓學生結合手中的材料,設計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服飾。最后穿上自己的服飾,進行走秀表演。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做,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最大限度激發了創作靈感,培養了動手能力與創作能力。
(二)欣賞美術作品,激發學生動手欲望
教師需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優秀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探索其中的美學元素,激發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熱情,從而刺激學生想要動手一試的欲望。
比如,在泥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前在網上搜集藝術家的泥塑作品如張兆榮的《吹糖人》、張振福的《炕頭》、劉士銘的《母與子》等的圖片,在課堂上出示,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征及表現形式。通過對比感受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姿態,學習生動直觀地呈現人物特征的泥塑方法,激發學生對于泥塑的濃厚興趣,使其積極投入泥塑制作中,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結合現實生活,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生對于生活的認知比較淺,大多僅停留于表層,甚至對部分事物的認知并不全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美術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發現生活中的美,學會欣賞美,并運用所學將這些美呈現出來或是進行再創作,從而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
比如,在學習“海底世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內分享自己去海洋館的所見所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之后的創作提供可選擇的素材。待到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完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藝術家拍攝的海底世界的視頻,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其認識更加廣闊的海底世界與海洋生物。通過組內分享、視頻欣賞以及教師講解,學生對海底世界已經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后,此時教師再讓學生根據所學及所知將腦中呈現的“海底世界圖”畫出來,以此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需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有效調動學生對于動手繪畫或制作的興趣,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鍛煉思維,通過現實與想象的結合刺激學生發散思維,有效提升其創造能力,實現美育的教學總目標。
參考文獻:
[1]曹瑋.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途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8):166.
[2]劉利利.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