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少秋
摘 要:由于初中生的身體迅速發育,智力和三觀的發展差異導致初中生審美心理產生不同的發展方向。結合美術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心理,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正確審美能力的初中生。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把握學生審美心理,找到初中生審美興趣點,提高初中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為初中美術教學提供可行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美術 美術教育 審美心理
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審美心理研究目前的發展還是相對薄弱的,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也不容樂觀,對于審美心理研究幾乎成為了美學家的專屬,關于初中美術教育與審美心理的發展的論文和報告也是寥寥無幾,同時初中生的審美心理亟待需要關注。傳統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師的注重點往往都放在繪畫上,并不注重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美術教學,因此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內涵,反而使學生失去對美術的好感全無。初中美術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情感的升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一、初中生美術學習與審美心理發展特點
從小學生步入初中階段,初中生的個性逐漸形成,在這一時期初中生的生理特征開始發育。但是由于社會的影響,初中生審美感受停留在對事物的感性理解上,往往對于事物的描述比較表面,感知能力較弱,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結構。[]一般初中生對于事物的描述是“哇!好好看、好漂亮啊”,對于初中生來說,不能僅僅將審美感受停留在感性的愉悅上,要理解事物的本質與概念,美術教師也要根據初中生審美心理發展特點設計教學,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發展的不同對教材進行一定的修改與補充,把一些過時的比較古板的美術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力求新穎。[]
學生的身心發展速度也是不同的,有些學生甚至能夠開始體會部分抽象畫的能容。在學生選擇的繪畫題材上從少兒時期的敘事轉變為對于具體的刻畫甚至是臨摹美術作品,有些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會進行超時空創作,將看起來毫無關系的元素組合到一起。
初中生由于年齡和心智的發展,在進行美術創作時不會在簡單的使用夸張手法進行表現,具體表現為從二維世界轉換為對于具有真實空間的畫面追求。初中生能夠仔細觀察細微的色彩傾向與變化,會通過顏色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初中生急于模仿和表現正確的比例和動作,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初中生并未受過正規的美術訓練,缺少造型與透視等基本的美術技能,心里想要表現的內容與客觀技能水平形成巨大的落差,而此時的初中生容易產生焦慮于自卑,過于急躁的性格甚至會對美術失去興趣。但同時具有繪畫天分的學生慢慢的會凸顯出技能方面的優勢,與其他的學生形成差異。但是初中生也具有其他年齡段所不具有的優勢,比如勇于向他人表述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創造能力。在這一時期學生的思維活躍,但心理意識并不成熟,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給與正確的引導,利用學生所具有的強大的可塑能力進行溝通與指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心理。
二、美術教學對初中生審美心理的重要意義
初中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審美教育,無論是教學環境的創設或是教學道具的選擇,還是美術作品的示范與評價,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接觸并了解到美術的重要感受,從各個角度滲透到學生的審美教育。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生對審美的區別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無法確定美與丑的界限。學生步入初中學習,學習壓力增加,快速的生活節奏導致學生對美的界限產生混淆。初中美術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對審美的區別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二)有利于初中生感受深層次的美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因為初中生的獨特審美心理特點,對于感受事物的美停留在表面。初中美術中鑒賞環節的設立即是讓學生掌握美術基本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更深層次的感受美術作品的內涵,從而提升初中生的審美能力。
(三)有利于促進初中生對審美能力的運用
初中生主觀審美需要受到良好的引導,初中美術教學可以將主觀審美與理論知識進行結合,提高初中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隨著審美能力的提高,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美術知識,形成新的審美認知,激發學習求知欲。
三、初中生的審美心理培養策略
(一)激發想象能力,感受深層美術內涵
由于初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這種特點在藝術審美中是一種獨特的優勢。初中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觀察后,會對所觀察的美術作品形成一個基本認知,同時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活躍將會以對美術作品的基本認知進行發散,感受更深層次的美術內涵。美術教師就要對于學生產生的視覺經驗進行轉換,引導學生進行富有創意的美術活動。這時美術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體驗的方式啟發學生對于美術活動產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學生在情感層面的精神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正確的理解到美術活動的真正含義,激發學生對于美術創造的需求和靈感。教師可以適當的創設開放性提問,從而技法學生的想象力并結合美術體驗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散性提高。
例如,在立體主義繪畫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賞析中,許多學生對于所謂的“立體主義”感到難以理解。對此,老師在課堂導入時可以引用格爾尼卡的戰爭視頻進行導入,直觀的將格爾尼卡的故事背景展示給學生。學生了解了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此時,提出提前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同學們認為這幅作品畫的怎么樣呢?”學生會回答看不懂、丑、還沒我畫的好。此時再次提高學生的好奇心提出問題“那么同學們想不想看一下被后人進行加工過的3D版的《格爾尼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欣賞3D版《格爾尼卡》時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按照這種繪畫方式進行創作,學生的想象力就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創作出各種不同的立體繪畫作品。學生既了解了立體繪畫也為學生的思維發散訓練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創設學習情境,提高審美能力
由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在課堂教學時創設適當的充滿趣味的課堂環境是極為重要的,也順應了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利用其心理特點進行美術課程的教學情境創設,以此為著手點進行發散思維與好奇心引導,確保教學良好進行。初中階段學生受好奇心的影響,新鮮事物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因此富有趣味性的教學環境,可以滿足初中生的學習上的好奇心,順利的融入創意美術活動中。例如,教師設計以“自畫像”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進行自畫像展示,或者創設情境例如近期大熱的穿越題材,創設出古人進行自畫像的環境,提出問題:“同學們進行討論,為什么古人自畫像跟你認為的自畫像有很大的區別呢?給自己畫一幅自畫像并給你的同桌畫一幅肖像”,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作業的環節中,學習興趣被激發,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參與到美術活動學習中,通過自身與同學合作的模式促進審美能力的培養。
結語
綜上所述,順應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結合科學有效的美術教學方法對初中生進行引導。認識當代初中生審美心理發展基本特征,有針對性的加強初中生的審美導向,提高初中生的欣賞、鑒別、評判美丑的能力,促進初中生審美心理發展與教育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