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晚銀
【摘? 要】語文要素,是指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主要有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基本學習能力、基本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部編小學語文在編纂的過程中,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學情,將語文要素分布在各個知識點、訓練點、單元練習等模塊中,助力教師教學活動的高效化開展,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設計的教學思路,將語文素養有效落實于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語文要素;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一、解讀教材特點,明確教學方向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效落實語文素養,首先要在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把握其特點的基礎上,明確教學方向,提升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主要體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編排上。比如,教材中融入愛國主義思想的課文有《梅花魂》《狼牙山五壯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圓明園的毀滅》《將相和》《詹天佑》等;融入了明禮誠信、友善理念的課文《我不能失信》《小公雞和小鴨子》《掌聲》等。
(二)重視以興趣為引領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關注小學生的興趣,重視以興趣為引領開展教學。興趣是學生學習任何一門知識的驅動力,小學生可以在興趣的引領下自主學習。比如,在一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的編排中,改變了傳統模式中先學習拼音,再學習漢字的循序。這樣的優勢表現在,學生通過漢字的學習,可以直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識字之樂,激發識字的興趣,促進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重視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
通過對部編小學語文教材板塊設置的解讀,可以看出,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十分重視。比如,“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教材創新點,一年級學生受語文能力的限制,閱讀能力較弱。但是跟大人一起讀,就會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這也是幼小銜接的有效學習手段。通過教師、家長良好行為規范對小學生的引導,學生在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良好閱讀方法的掌握。
二、落實語文要素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恰當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很多圖片和文字的內容,學生更喜歡圖片這種對視覺刺激力更強的呈現方式。而教師要針對這一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圖片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這樣的情境使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會更好地投入教學活動。
比如,在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a? o? e》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的插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的插圖包含了三個單韻母,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站在小河邊的一張石櫈上,張著嘴發出“a”的聲音,公雞在對岸打鳴發出“o o o”的聲音,大白鵝在河里擺出“e”的造型,好像在觀賞自己水中的倒影。教師可以充分應用這張插圖來創設教學情境。首先提問學生,圖中都有什么呢?女孩和大公雞、大白鵝在干什么呢?誰來給大家講一講圖中的故事。學生一一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后,教師鼓勵說,同學們都講得很好,能夠發揮想象講清楚圖中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小女孩是怎么唱歌,大公雞是怎么打鳴的……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充分應用插圖創設教學情境,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去思考、想象,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漢語拼音的學習情境中。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領自主閱讀理解
通過解讀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語文要素建構體系,可以看出國家比較重視強調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如何應用知識等。而要想更好地落實這些語文素養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放飛想象,深入思考探究。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梳理、概括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閱讀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由淺入深進行閱讀,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加深閱讀感悟,從而將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比如,在《景陽岡》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去讀、去學,去領會人物的性格,形成個性化的認識。教師嘗試讓學生自主閱讀,給出幾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如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 課文哪些自然段具體描寫武松打虎? 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跟打虎有什么關系 ? 武松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去思考閱讀,使學生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的方法,也能能夠對課文中人物言行、 神態等細節進解讀思考,這一過程其實便是他們自主獲得閱讀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深化對《景陽岡》內容理解的同時,也達成了培養語文要素的目標。
(三)應用讀寫結合手段,提升語文讀寫能力
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高效化的閱讀,強化寫作能力。同時,還可以以寫作為載體,推進閱讀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落實語文素養,要利用好讀寫教學模式,讓閱讀與寫作相得益彰。教師可以圍繞所閱讀課文的主題,引導學生在精讀精彩片段的基礎上,進行仿寫練習,或者根據結尾的留白展開想象,進行故事的續寫,由此使學生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特點與技巧,并內化為寫作能力。在一篇精彩的課文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來寫一寫自己的感悟,促進學生對語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振興中華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為了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寫讀后感的練筆活動。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們有的寫到: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現在不好好學習,不樹立遠大的理想,將來就會一事無成,何以為國家貢獻力量呢?有的寫到:我要為了成為國家的棟梁而讀書,成為國家的棟梁后,我要像周總理那樣為中華崛起而努力,為了祖國的發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篇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寫作時達到了“我手寫我心”的效果,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配合,無疑有效推進了語文素養的落實。
(四)鼓勵學生探究討論,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學習,通過相互交流、探究的語文學習實踐,激活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善于質疑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實現語文要素的自我發展,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時,教師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文中母親說一株豌豆苗為“一個小花園”表現了什么呢?學生通過自主交流討論,最后經過匯報總結形成了共識:表達了“愛”。隨后教師又提出問題:你是如何理解“真的,它現在要開花了!……”這段描述的,這個時刻小姑娘想什么呢?學生再次通過小組交流認識到:小豌豆的成長,滿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產生了打敗病魔的信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與學生自主思考、質疑的時間,讓他們針對課文的局部和整體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豆莢里有一粒豆子能預感外面發生的事情呢?”“母親為什么把女孩的床移到靠近窗戶的地方?”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要素得到了有效落實。
(五)學會提取有關信息,提升感知理解能力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閱讀,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才能掌握課文中詞語、寫作技巧,理解作者情感等,基于落實語文要素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關信息,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借助閱讀教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教師在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天都峰有哪些特點?它的高和它的陡課文中是怎么描述的?請你從文中畫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然后,教師指名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閱讀后得到的答案。在接下來的閱讀環節中,教師又要求學生抓住不再猶豫、奮力等詞語,閱讀課文3~7自然段,感受人物的動作。
在體會課文語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作出回答。如猶豫是什么意思?爬山前的我和爬山后的我,有什么不同?課文是怎樣描寫的?我是怎樣奮力向峰頂爬去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問題的引領下,在閱讀中快速提取相關信息,提升了閱讀效率,加深了感知理解能力,體會出我和老爺爺相互鼓勵,戰勝困難的經過。同時使學生從中汲取了不畏艱難曲折的力量,培養積極進取的堅強品格。
(六)擴展語文課外閱讀,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新設置了一些板塊,這些板塊中很多都涉及語文課外閱讀。其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和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效果。
首先,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內,按著自己的興趣去選擇閱讀資料,滿足自己閱讀的需求。其次,教師還可以結合近期教學內容、學生的閱讀積累、閱讀能力等組織一些讀書活動。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教師則對學生的閱讀作出有效的引領、指導、幫助。比如,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生字生詞時,教師可以幫助他們查閱正確的答案,或者給予講解,學生閱讀中遇到一些倍感困惑的問題時,教師可以主動與學生交流探討,進而解決問題。最后,教師還可以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學生可以和家長選擇一本書共同閱讀,或者圍繞一個孩子喜歡的主題,去選擇書籍閱讀。
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教材引用了冰心先生的名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心酸也好,對于他都是心動神移的最深刻的記憶。”這一單元要素是童年往事。教師可以給家長和孩子推薦相關主題的經典之作,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共同思考,共同交流。家長還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回憶童年往事,加深孩子閱讀理解,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為了使學生把書讀“活”,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根據閱讀的童話作品、小說作品等,改編成劇本,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滿足學生喜歡表演的欲望,同時也能使學生更生動、形象、真切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有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
綜上所述,落實語文要素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直接關系著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環節。在具體實踐中,每一個教師都應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將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進行梳理,然后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有針對性教育與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讓語文要素的培養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