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昭華
【摘要】把中共黨史素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之中,既符合政治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的要求,又順應了當前國家教育發展的需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思政教師要積極學習黨史,提升自身的黨史素養;挖掘黨史素材、拓寬教學思路;探索多樣性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供給質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效教學模式,以此增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落實立德樹人的價值歸宿。
【關鍵詞】黨史;高中思政課;實踐路徑;學科核心素養;議題
中國共產黨歷史,簡稱“中共黨史”。從時間上看,是指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包括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發展和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積淀孕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思想政治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兼具政治德育教育和政治知識素養教育的一門課程,承擔著對普通高中學生進行公民思想素質和公民道德素質修養的重要教學任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018 年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見》指出“要推動革命傳統教育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這些政策的出臺都為中共黨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引。同時,中共黨史素材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質,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思想與高中思想政治價值歸宿極其吻合,非常適合培養思想政治學科素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等方面的教育。
在當前融入黨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學中,仍然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比如不少教師并沒有從傳統教學的枷鎖中釋放出來,也沒有不斷進取學習的觀念,特別是他們對黨史資源的開發研究不夠深入,只是照本宣科地把黨史資料生搬硬套地融入教學之中。這就導致在具體教學中缺乏創新和創意,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導致課程編排出現偏差,最后使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發生嚴重偏離,導致有效教學的開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針對這些問題和困難,思政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開展黨史進教材的有效途徑,順應教學改革的轉變,實現教學轉型升級,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
一、夯實黨史知識儲備,提升學史用史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師對黨史的認知越高,越能夠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打造出高質量的有效教學。教師要提高自己對黨史的認知,樹立正確的黨史教育觀念,包括思想認識、教育理念、理論水平、教學水平等,使教師快速成長,樂于善于把黨史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去。
一般來說,教師素養的提升可以從兩個途徑入手。一是培訓和學習。比如通過學校組織的或者教師自發參加的系列教學講座、理論學習、教師培訓或者是參加外出學習交流活動等方式,引導教師關注和研讀相關的國家政策文件、論文專著、學術期刊、調研報告等,強化教師自身的素養意識。科組可以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激勵機制,把黨史課堂的開展納入到教師考核評比中或者是舉辦相關的比賽活動,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二是教師自身也要不斷思索鉆研,善于捕抓思維的火花和智慧的靈感,發現事實和解釋事實,對教育進行尋求、修正和應用,以期發現、創造,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教學案例。引導教師多關注閱讀新學術動態、新熱點內容,多深入研究在自己課程教學中滲透黨史教育的教學方法,多探索黨史融入政治課程教學開展的具體方案,不斷提高教師駕馭黨史融入政治課堂教學的工作能力,發揮積極的帶動示范引領作用。
二、深入拓展教學資源,落實以學定教
教學素材資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擁有豐富的教學素材往往能夠提高課堂的容量。對于有效教學來說,豐富有效的教學資源顯得更為重要。特別是部編必修二、必修三以及必修四的很多課時,可以運用的黨史資源是隱性的,需要教師進行研究和挖掘。比如必修二《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經濟體制》的教學,需要收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重要會議決策或者重大事件的相關素材,探尋基本經濟制度的知識要點。
有效教學非常強調以學定教,要求教學要考慮學生作為意識獨立體的需求和規律,探尋合適的方法,激發學生無限可能的內在潛能,促使知識和能力從單向的淺層次的學習向多種交互的深度學習拓展。開發課程資源是有效教學開展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學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資源與知識的對接、知識與能力的提升。以學定教要求課堂設計從更高的視野上重新客觀全面地認識學生,構建起激發深層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課課堂設計可以這樣考慮:《偉大的改革開放》課時教學中,選取現實生活中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作為教學必要佐證,展示黨的歷次三中全會的中心議題以及改革開放的時間進程,設計“芳華似錦——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歲月如歌——人民往昔的不懈探索”“接續逐夢——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逐層遞進的三個篇章,并充分運用視頻、圖片、音樂等手段,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探究改革開放的意義、地位,樹立改革開放永無止境的認識。資源開發和以學定教的模式立足核心素養,避免了課堂枯燥化、程序化和機械化,引導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深入知識內部,學會構建知識和思維體系,感知學習的樂趣和知識的力量,從而使學習充滿了智慧方法和生命力,使素養培養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不斷優化教育供給,強化活動育人
有效教學非常注重多樣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倡導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多樣活動體驗中不斷地去思考和探索,并結合知識反觀自我的思想和行為,尋找提升自我的途徑和空間,力求讓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和課堂教學的旁觀者變為知識的實踐者和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收獲靈魂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促進價值觀、知識觀的轉變。gzslib202204032247依據這一理念和有效教學的要求,思政教師需要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優質教育。多樣化的優質教育供給,可以是優化課堂教學,也可以是召開形形色色的課外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參觀調查、志愿服務、議題教學活動等。在實際的黨史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課程改革的前沿和社會主義文化自覺自信的融合點上,立足于中共黨史的連續性和傳承性,融入愛國主義的偉大精神,結合本土黨史資源,依據課程教學內容和素養要求,遵循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律,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和學習任務,計劃性、系統性地把高中政治必修模塊課程內容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從傳統課堂教學走向實際社會,從單純學習背誦知識走向綜合能力提升素養,實現黨史與知識、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統一,推動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比如,思想政治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參觀黨史紀念館、清明網上祭奠等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舉辦黨史知識競賽、建黨100年歌唱比賽、建黨100年手抄報、講紅色故事、建黨百年文藝匯演、紅巖情景劇等紅色文化主題校園活動;還可以開展法制教育、愛心募捐、黨史人物觀影等紅色文化課堂。在這些主題活動中,教師都要指導組織學生自主選擇和組織確定各種研究活動主題,開展各種研究性實踐學習,學會在親身觀察、記錄和獨立思考中主動學習獲取所學知識,分析并提出解決實際問題,完成黨史與知識的學習。
把中共黨史素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具有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素材與知識的融合,實現課堂教學與學生體驗的對接,使知識內容能夠活動化呈現,學習過程能夠體驗性獲得,從而提高課堂的活力和學生素養能力,推動課程教學的改革。
【本文系2021年度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項目“指向深度學習的中學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南沙區為例”(編號:2021YQJK00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曹學文.紅色文化遺產及其開發利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8.
[2]劉家桂.強化思政課教學中的中共黨史教育[J].紅旗文稿,2017(12):23-25.
[3]郭嘉懿.論高中學校推進四史知識傳授及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