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文

摘? 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必備的素質和能力之一。課程思政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將思政元素、價值理念、精神追求融入各門課程之中。跨文化能力培養中蘊含豐富的思政育人要素,本文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構建了“德、知、行”的課程三元教學目標,并從傳播傳統文化、聚焦真實案例、中外文明互鑒、結合全球熱點四個方面探討了課程思政與跨文化能力培養的融合之道,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
關鍵詞:課程思政;跨文化交際;國際漢語教師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3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近年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一系列會議精神都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育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并明確了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2],從而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屬人文、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要結合專業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意義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推進,世界各國間的聯系逐步加強,跨文化交際就是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特定時代的產物。跨文化交際與語言、文化密切相關,文化背景中的各種文化因素,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生活形態等都存在差異,并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學生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異文化的影響,跨文化交際從本質上來說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尤其在與自身文化距離較大的人們交往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在此過程中如果忽視對學生文化自信和自覺觀念的培養,將會導致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產生文化挫折和文化休克,延長文化適應過程,并可能影響其對自身文化的立場和態度。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滲透中堅定自身文化立場、保持文化自覺、抵制文化霸權、講好中國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跨文化交際課程中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育人元素,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就是要建構意識形態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通過文化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深度挖掘提煉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文化,使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通過培養其對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和創新中國文化[4]。
二、跨文化交際與國際漢語教師
跨文化交際與漢語國際教育密切相關,漢語國際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活動。國際漢語推廣事業的發展,給漢語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每年有大量漢語教師和志愿者被派往海外從事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教學工作,他們擔起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本專業的人才培養也由“面向國內”轉為“面向世界”。具備能進行有效而得體交際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能力是漢語教師應有的基本素質。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15)(以下簡稱《標準》)明確規定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祖曉梅(2015)認為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教學能力,其中前者是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其包括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意識,要求國際漢語教師掌握應對文化沖擊的有效策略,對不同的文化有開放和積極的態度。
《標準》要求國際漢語教師首先應了解中華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基本國情,具備文化闡釋和傳播的基本能力,能客觀、準確地介紹中國[5]。國際漢語教師是外國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同時從職業特點來說,也存在大量接觸外國文化和思想的事實。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我國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具有重要意義。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國際漢語教師應熟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了解我國文化和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的專業人才。國際漢語教師要為黨和國家服務,既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具備時代精神,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4]。
三、課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路徑探索
長期以來,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重點是教學和跨文化的技能。隨著全球互通的增強,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服務國家戰略的目的愈加凸顯。因此,在完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之外,也要關注學生愛國情懷和價值觀的培育,從跨文化交際教學向跨文化交際教育轉變。
在建設跨文化交際課程過程中,教學團隊自覺將育人納入課程教學目標,并在教學材料的選擇與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有意識地增強課程的育人功能。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為“德、知、行”(即育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三元”目標。“知”主要包括漢英語語言知識、中西方文化知識與跨文化交際知識;“行”主要體現為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較高的人文綜合素養與寬廣的國際視野;“德”則包含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正確三觀與健全人格、為國服務與愛崗敬業等內容(如圖1所示)。
根據“三元”目標,在教學中除了開展跨文化交際技能訓練,同時也要重視中西方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使學生不僅了解西方文化,更能有意識地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一)傳播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懷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謀而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特征和多樣的形式表現,有意義深遠的育人功能[6]。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強國志向。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模塊,教師團隊擬定了兩大思政主題。
一是以知名政治家、外交家的典型跨文化交際案例或輝煌事跡鼓舞學生,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為國奉獻。二是突顯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內涵。比如,在學習“中外角色關系”過程中,以“中外家庭關系及觀念”作為延伸案例,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分享不同國家的家庭觀念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角色關系,并與中國的家庭觀念做比較。中國文化重視家庭關系,講究長幼有序、尊老愛幼、以和為貴,學生通過分享自己與家庭成員的故事,更深刻地領會中國文化家和萬事興的積極意義。
國際漢語教師既是語言的教授者,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漢語教師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國文化,才能幫助漢語學習者理解中國文化。基于這一職業內涵的雙重性,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擬定相應的中華文化探究主題,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進行跨文化背景下的探究,進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模擬實踐活動。比如,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優美的漢語漢字文化、中國傳統服飾等,結合小組報告或中華文化“文創IDEA”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民俗線上推廣等活動,在新時代下重新審視中華文化獨有的氣質、內涵和神韻,從而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為國奉獻的情感。
(二)聚焦真實案例,增強職業責任感
在實際教學中,漢語教師要面對中國文化與異文化的碰撞與沖突,通過漢語教師尤其是在海外任教的漢語教師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案例,發動學生進行頭腦風暴,以實際的視角代入式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民族中心主義”時,涉及“偏見”“定勢”以及“刻板印象”,可利用在海外任教的漢語教師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復雜的社會原因,要消除這些刻板印象并不容易。這種情況下,加強群際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海外漢語教師就承擔著一部分這樣的重任。他們給這些外國人提供了一個客觀認識中國的視角,畢竟大多數海外民眾能接觸到的中國人有限,而漢語教師就構建了他們認知里的中國人形象。通過這樣的案例可以告訴學生,在面對外國人對中國表現出的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時,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本著相互學習和探討的精神,幫助他們用全面、客觀、發展地眼光看待中國。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明確對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的認知和定位,增強職業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三)中外文明互鑒,樹立正確價值觀
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開幕式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觀”的思想。其核心要求就是堅持包容開放、互學互鑒、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樣才能建立起合理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首先是對自我的肯定,其次是肯定自己對其他文化的認同正確性和認知能力。“我們對于中國文化確實應該抱有一種熱愛、一種家國情懷,恰恰因為有這兩種情感我們才會為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而思考和著想,而懂得向西方文化學習、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優秀成果才是長期發展的有效路徑”。習近平主席的文明互鑒觀為我們維護中國文化提供了一種智慧、提供了一項策略。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其對待異文化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們跨文化生活、工作、交際的適應狀態。漢語教師應警惕出現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以開放、寬容、尊重的態度看待其他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涉及大量西方文化知識及思想,應根據課程內容特點,發掘思政要素及育人功能,通過平等基礎上的中外文化對比,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價值觀塑造,進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中外文化比較研究”“跨文化交際情景短劇表演”“經典跨文化影視作品欣賞”等系列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識。通過對中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人際關系、交際規范、倫理道德以及中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傳統節日文化等的比較,學生可以在查閱和整理資料的同時,學會從自然、人文、經濟、政治、社會等多角度分析和探討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可二次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夠學會批判性、辯證性地看待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結合全球熱點,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具有規約性,指導著人們的行為。通過開放的課堂,引進全球熱點問題,觀察和分析不同文化下人們的行為模式,將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以及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全球熱點或重大新聞事件,如2019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8年意大利著名品牌D&G辱華事件,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美國教育家喬治·庫羅斯曾提出過“課堂教師”“學校教師”和“全球教師”的概念,其中“全球教師”應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他們將世界上過去發生、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人類文明和精華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用世界的目光思考和行動。作為國際漢語教師應該要成為“全球教師”,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國際視野,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理解、尊重、欣賞、學習所在國的文化,也只有這樣才能出色地完成國際漢語教學的任務。
以全球抗疫為例,中美兩國政府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時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結合跨文化交際中的“價值觀念”這一概念,引導學生對兩種做法進行分析。進而進一步明確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堅定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是取得抗疫勝利的關鍵,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的黨,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核心體現。在以抗疫為代表的全球熱點問題下,引導學生要以人民為中心,樹立家國情懷,進一步完成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堅定文化自信的心態。
四、結語
課程思政意味著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者。在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中,教師要深度挖掘提煉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文化,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傳播中,不斷豐富和創新中國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4]。
參考文獻:
[1]石仁春.泰語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與實踐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6):144-146.
[2]劉曉華.微生物學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1(7):92-94.
[3]徐欣.新時代職業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探索[J].校園英語,2020(50):62-63.
[4]馬燕紅.把“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N].甘肅日報,2021-04-13(6).
[5]馬曉娜.中華文化的域外傳播能力探析——以國際漢語教師為視角[J].漢字文化,2021(5):148-152.
[6]欒萌萌.新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探析[J].品位經典,2020(1):63-64.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