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霞
[摘 要] 在新課標背景下,全國各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視,切實保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見成效,但僅憑教師單方面的力量難以保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鑒于此,學校通過開展家校聯動,凝聚家長和學校雙方的教育力量,共同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 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小學教育
家校聯動一般由學校發起,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家庭相配合,學校和家庭雙方共同發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除了學校,學生家長也應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家校雙方共同為小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科學地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學校和家長都應當履行自身的職能,使用“非常手段”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和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幫助小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文章基于后疫情時代背景,對小學家校聯動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構建與實踐進行探討,為我國小學開展家校聯動的教學提供理論借鑒。
一、依托家校聯動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一)保駕護航:為心理健康教育夯實基礎
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除了要幫助心理已經出現問題的學生回到正常的狀態,還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自我抵御與修復功能。讓小學生在面對巨大的學習和升學壓力時,自覺產生心理免疫力,自我消化和緩解不良情緒。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或社會實踐中不斷磨煉自身的意志,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以樂觀主義精神奮勇向前,在面對困難或阻礙時,用積極樂觀的心態解決,切實提升控制情緒的能力。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教師要為學生構建適宜的情感體驗環境,引導學生在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效地控制自身情緒。
(二)增益增效: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實效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血緣關系和親情關系,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小學生在家庭中進行學習、娛樂、生活等一系列活動時,家庭關系的健康、和諧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見,學校與家庭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家長與學校的通力配合,在發揮其各自優勢的狀態下,共同促進小學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形成家園共育。小學時期是人的心理建設時期,對未來人生的社會性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無論是心理治療理論、心理治療技術、心理咨詢或是心理創傷等研究,都與人的童年時期的經歷密不可分。
二、依托家校聯動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樹立家校合作觀念
大部分家長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繁忙,很難擠出時間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長與學校的聯系相對較少,缺乏家校合作的認知,認為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當負全部責任。其實不然,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精神壓力,心理狀況也是高低起伏,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再加上部分家長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很多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學校中,教師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進行解答,但心理層面的教育還需要由家長協助。由此可見,學校和家長在學生心理方面教育的問題上持有不同看法。鑒于此,學校與家庭都應當正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明確雙方各自的教育職責,樹立家校聯動的理念,認識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與家庭雙方共同完成。教書育人是學校的主要職責,在教育方面學校的經驗要遠勝于家長,因此,學校應當主動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責任,每學期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共同樹立家校合作的理念。家長也應當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家校合作的活動,在生活中觀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及時向學校進行反饋,促進家校之間的交流。
(二)建立聯合活動機制
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傾向于學校教育的“單打獨斗”,教師在教育中肩負著沉重的壓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還可以借助其他的教育力量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學校應根據教育目標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明確分工任務,鞏固家校聯動的關系。鑒于此,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主題活動緩解或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搭建家庭與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家庭和學校雙方對學生近期的綜合表現情況進行剖析,共同研究、改進教學方案。家長與學校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中,學校應當從專業的角度為家長提供理論支持,引導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經常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三)創設家校協調機構
家校協調機構履行監督和管理的職責,有助于促進學校領導、家長委員會和協調機構人員三方面的有效合作。家長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將家校聯動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和整理,再反饋給協調機構人員,保障家校聯動的順利進行。
家校聯動教育模式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但由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聯動模式處于摸索階段,理論基礎尚未成熟,教育實踐也相對較少,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會被學校和家庭所忽視。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家長都應當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觀察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情緒波動,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發揮家校聯動的優勢,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四)加強專業指導力度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較為落后。學校可以針對這類家長為其提供專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的指導,讓家長為學生樹立榜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運行。
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定期進行家訪,主動與家長建立交流與溝通關系。家長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身心特點等相對了解,但若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教師在家訪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居住環境的了解,在生活教育上給予家長一些專業的建議,家長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通過家訪也可以了解到學生在校外期間的異常表現,家長與教師及時溝通,了解學生產生異常表現的因素,共同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
三、結語
綜觀現有研究發現,在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具備完善的理論基礎,多樣化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內容。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相對較晚,隨著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不斷凸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逐漸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家校聯動的教學方式可加強家校合作力度,提高家校合作水平,共同推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余欣欣,楊靜,張月.信息化時代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究[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4(6):94-99.
[2]盧俊勇,陶青.農村學校中的家校合作:本質、意義與策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驗與學校經驗的統一[J].現代教育管理,2018 (6):12-16.
[3]侯尚夫.家校合育“三急需”[J].人民教育,201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