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青
摘要:提質增效是教師進行作業優化的最終目的。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語文知識的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要從拼音、字詞、句子、課文等多項內容中,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然而,隨著教育制度的變革,雙減政策指出,教師應當通過優化作業形式,促進語文教學改革,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提升。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語文;作業優化
引言
教育制度的變革,都是讓教育能夠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出學生適應社會發展,以及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守教育面向未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在學習活動中體現出教育的人文性、科學性與教育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的積極、學的輕松、學的高效。
一、教師要設計開放性的作業
語文的學科特點,就是體現在它的主觀性與情感性。教師在對學生布置作業時,要在作業設計形式上,更加的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能夠設計出全面的作業內容與形式,將學生放置于一個動態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有多元化的探索語文知識的方式,可以自己成為知識的主人,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己對自己的學習實施管理。
除此以外,教師在對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時,在作業設計方面,作業維度可以更為寬廣,在語文學習中融合數學、英語、自然等知識內容,促進各學科知識的融合,讓學生在對待作業時,可以運用學習的多方面的知識來書寫語文作業,進而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發展。
二、貼近生活實際,優化教學內容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論,就是針對學生開展教學時,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帶領學生去挖掘知識。其實這個教育思想,就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小學生的見識與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在看待問題時候,對于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難以理解,而且在寫作的時候,更多的是需要就自己的觀察以及生活體驗,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因此,為了讓語文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好,教師應當在對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花草、風、樹木、四季的變化等,讓學生能夠從自然界獲取知識,在觀察自然現象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可以更好的夠將生活的語文知識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成為一個可以運用語文知識來豐富生活,運用生活知識來提升語文的優秀學生。
三、設計精簡性作業,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從日常的學習活動來看,我們不難見到很多的小學生,小小的人兒背著占據了整個背部的大書包,甚至有些時候還需要家長幫忙背書包回家,這種現象讓人很容易感受到小學生肩上沉甸甸的重量,以及在知識面前,心理上的那種負重。雙減政策的要求,就是本著對學生學習負擔減負的目標,讓學生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去玩耍、與家人相處,留出極少的時間,在學校內高效地完成作業,這樣即使學習中出現問題,也可以由教師對其進行輔導。這種優質的教學理念,更需要教師的踐行,教師要能夠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能夠精簡作業的量,對學生布置出少而精的作業,讓學生課下去練習,完成作業即可。其實這種方式,非常地適用于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進行運用,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可以知道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是難點,那么,只需要在布置作業時,強化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即可,無需作業內容過于繁重,讓學生在思想意識上就有一種逃避性的心理,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
四、分層作業設計
雖然小學生 處于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根據需求去開展學習活動,教師需要在作業設計方面,能夠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供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去選擇,便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改變與調整,從而優化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
五、設計實踐類的作業
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要能夠考慮到語文學習的屬性,則是運用。教師在針對學生進行作業設計時,少布置書面類的作業,而是要多布置實踐類的“活”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能夠從生活實際方面出發,不用動手書寫,就能夠收獲比寫作業還要多的能力。這才能體現出作業的價值,也是學生喜歡程度較高的作業內容。
六、設計家長有機會參與的作業
其實很多家長,對于學生都非常地關心,也渴望能夠在學生學習中,為學生的學習負責,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與學生交流上幾句。然而,隨著社會教育的發展,很多家長面對教材的整改,很多內容都不會,也是顯得心有余力不足。尤其家長每逢以關心的態度,問到自己的孩子“作業做完了沒”,學生對于作業相關的話題,則是排斥的心態,以不情愿的態度應付父母,更想利用放學后的時間自由支配,進行玩耍。這時,教師要在教學時進行施壓,采取技巧性的作業布置,讓學生與家長一起探索作業活動,便于在家長的督促與幫助下,學生作業的完成率提升。
例如,教師在布置《秋天的雨》這篇寫作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回家之后與家長交流,他們眼中的雨有哪些特點,如果讓家長來寫,會如何去寫,同時,如果讓小學生以作文的形式將自己眼中秋天的雨寫出來,將會是什么樣的?在作業形式上,教師可以倡導家長與學生一起合作完成一篇作文,最后由家長簽字,上交給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家長即參與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七、作業設計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作業設計是為了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語文教師針對學生布置作業時,要自己能夠在腦海中,對當前教學的知識點進行備課,通過備課,知道如何去上好這節課,需要在哪些環節,以作業的形式去體現學習成果,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質量提升。綜合來看,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等特點,從差異性上去設計問題,能夠設計彈性的作業,同時,學生還需要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去選擇作業,確保學生都愿意去做作業。除了學生之外,教師還要設計出可以讓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中來的作業,可以在作業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與幫助,讓學生的作業可以完成得更好,再就是,教師要對作業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跟蹤,這種才能持續優化作業設計的能力,及時發現問題解決掉問題。
總結:作業只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一項內容,教師優化作業形式也是為了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又能夠降低小學生在作業方面的身心負擔,可以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實現優質化的語文教育。
參考文獻:
[1]張瑩.探究優化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12.
[2]王于碧.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東西南北:教育,2019:0258-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