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要:由于我國中小學語文老師在指導中小學生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過程中的投入程度不同,所以往往造成了指導缺失的情況,從而使得中小學生的課堂內外讀寫被分割,而無法得到實質性的讀寫能力提高。《義務高等教育小學語文課程規范(二零一一年版)》中就明確提出“我們課堂應培養廣闊的閱讀興趣嗜好,拓寬閱讀范圍,增大讀書量”這樣,學生課外閱讀的地位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學校語文老師就再也不能只關注于課內讀物,而且要把視線放在更廣闊的課外讀物上,此時進行課內外讀寫銜接就變得非常關鍵。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鏈接
引言:在當前,學校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堪憂。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所傾注的精力與預期結果并不成正比,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教師“事倍功半”的狀況。筆者以為,利用批注式閱讀教學是改善目前中國語文課閱讀教學狀況的主要突破口。通過利用批注式讀書模式,可以使學習者深化讀書內容,在理解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學習并高效讀書,從而提高讀寫能力。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
在當前的小學高年級語文課閱讀教學中,學校老師往往重視對中小學生理解水平的提高,卻又不重視對中小學生閱讀興趣愛好的培育,而且大部分的學校語文課老師都缺乏對引起的中小學生閱讀興趣愛好培育的注意力,以為這并非對學生的教學任務,而每個學生老師只不過要把最基本閱讀的認識方式教給了中小學生,然而這是十分不負責任的教學思想。而小學教師真正要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地在培育學生閱讀興趣愛好的同時,也培育學生的理解水平,如果如此做法就比較科學了,因為只有閱讀趣味培育好了,才會讓中小學生的理解水平得到了提高。當前,部分老師注重于講課時間,經常根據大綱規定來開展講課,教學方式老套而陳舊,且教師與生間并沒有必然的互動性,這都嚴重限制了教師閱讀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2、學生思維能力欠缺
小學生的分析與總結能力也都屬于學生讀書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思維能力直接控制了學生讀書能力與學習成績的提升。閱讀課堂的流程主要為:課堂導入—初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由老師講授感悟文章—課后寫作等。這一階段教育過程中,由于老師一般關注于學生對本文中所述某個節點的認識,或者對特定人物的情感感受,而學生對文章的整個思想發展過程缺乏過多重視,也因此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自己感悟文章。此外,不管是在小學低年級或是高年級,老師往往對提示問題的處理并不完全。當學生就一個問題作出解答時,如果學生的解答得不對,則老師通常選擇繼續詢問下一個學生,而忽視了對上一個學生正確的回答作出評估與補充。如果老師缺乏正確地指導,則就算最后老師把準確的回答全部告訴給了學生,也屬于“灌輸”錯誤答案,對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效果有限。
3、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當前的中國語文教育中,學生教師節一陷入了單一性方法和死板性新教學方法等的誤區,自以為學生們只是在課堂上學會了一定的讀書技能,也就會相應地提升了自身的讀書水準。可是學生從來都不會知道,對他們而言,一些復雜的技能其實遠遠沒有比簡單的玩樂更加有趣和有魅力。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能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們在這階段養成了好的讀書習慣和讀書興趣,會不斷地閱讀和有針對性的讀書。但是,問題就是一旦學生們接觸到了無比乏味的課堂教學內容,以及無比死板的教學方法后,便很有可能會干脆丟失了對讀書的興趣。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的有效鏈接搭建的途徑
1、拓展素材,尋找有效的銜接
在過去的學校語文課閱讀教學中,由于老師們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課內閱讀教學上,所以通常都只對課本中的課文閱讀加以了詳盡解釋,通常很易于造成孩子在課后盲目讀書或閱讀效果較差,從而無法把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技能和積累到的讀書經驗用在課后讀書。所以,因為要讓課上下翻閱的銜接點可以更有效地貼合課上下讀者,讓他們在課堂上掌握了的知識點之后自然地可以用到課后的時候自由翻閱,讓課外閱讀也變成像課內讀書一樣的精彩而且影響范圍廣泛,所以學校語文老師就必須要對他們的選擇進行引導。所以,在引導小學生提高讀書能力時,語文教師應多給學生介紹與課文有密切聯系的閱讀,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累的讀書興趣,讓學生順著這類興趣在課后找到相關的讀書內容,并進行練習。
2、問題討論和小組分析
接下來就是問題探討和小組分析階段了,當學生們已經對問題形成了敏銳的反應,并會努力地在未來的課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他們的好奇心和表現天性就會導致他們想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所以,問題,探討和小組分析階段,也就是一種讓學生們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并和別人共享意見的過程。這個階段,可以訓練學習者的獨立研究能力和積極思維的能力,而對團體合作和觀點共享的能力也是提升和訓練。
3、引入課外閱讀,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眾多教育實踐證明,語文老師若想進行閱讀與教學效果的提高,僅僅依靠教材內容是行不通的。因此,從學校發展視角來看,老師更需要注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首先,老師可根據教材,指導學生進行拓展式閱讀。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讀書意識,而且又可以使學生的讀寫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例如:在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老師可在課文教學的時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讀書素材,增強了學生們對魯迅本人思想以及創作風格的了解。最后,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比賽,以活動為由,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和主觀積極性,從而促進中小學生的讀書習慣和思維得到有效訓練。
結束語:總之,相對于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死板方法而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已經由過去單純重視學習者的考試分數和閱讀理解發展到了重視學生的讀書趣味,以及閱讀心理等各位一體,所以,在方法論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其實,問題驅動型的新小學語文模式所為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帶來的重大變革與巨大裨益在實際當中也有所證明,因為它們共同促進著當前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模式的理論進展。
參考文獻:
[1]周潔.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與應對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20-12-02
[2]郭健.析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20-05-25
[3]周潔.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與應對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