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友萬
摘要:小學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探索性,很多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須建立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之上,因此,空間想象能力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非常重要的基礎技能之一。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地對相關空間結構進行觀察和探究,還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學生的數學分析與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意識
新課改強調了素質教育的落實要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需要深入剖析整個數學學科的整個知識體系構建,合理使用數學教學模型,指導學生主動探測各種圖形或實物與數之間聯系的數學問題。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來實現圖形與數字之間的有效轉換,幫助學生在圖文分析及研究的過程中,更好地強化個人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聯系生活經驗,加強空間體驗
空間思維,是數學思維核心部分,占據重要位置,這種思維的形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和掌握更多數學知識,從空間事物著眼,高效迅速地對于空間事物實施系統化分析及判斷,實施完整謀事思維處理過程,實現空間思想上的有效轉化。如小學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會側重于培養學生們空間思維,積極引導學生們實施代數和圖形的轉化,將空間思維優勢凸顯出來,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該部分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空間學習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長方體,學生說鉛筆盒、書本、橡皮等。教師接著問長方體各個角度的平面圖是什么樣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是長方形,這時教師就可以拿出一個長方體鉛筆盒,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假設這個鉛筆盒的長是10cm,寬是6cm,高是2cm,請大家將自己所觀察到的平面圖畫出來。”學生們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圖形是不同的,因此,他們畫出了各式各樣的平面圖形。從正面觀察的學生畫出了鉛筆盒的長和高;從側面觀察的學生畫出了鉛筆盒的高和寬;而從俯視角度觀察的學生畫出了鉛筆盒的長和寬。由于學生的觀察角度在變化,因此他們畫出來的平面圖形也會隨之變化。這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觀察經驗,讓學生思考:“在觀察這個長方體鉛筆盒時,需不需要對它的各個面都進行觀察?”學生們根據自己畫圖的經驗一致回答:“不需要,因為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是完全一樣的。”當得出這一結論的時候,就說明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從整體到局部的良好空間意識。
二、問題引導猜想,樹立空間意識
在一定程度上,小學數學實際教學當中的重難點,大部分集中于空間圖形相關數學知識層面,均屬于注重培養空間思維,轉化很難理解部分問題、抽象圖案等,方便學生們理解與掌握,突破空間圖形知識教學的重難點,確保空間圖形的教學效率、質量得以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空間圖形相關數學知識問題相對較多,通過培養學生們空間思維,可為學生們后期更好地學習其余知識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邏輯思維還不夠完善,但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可以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猜想興趣,讓其在猜想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形成數學空間思維,促進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時,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其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猜想。師:“老師手里有一個圓錐形的模型,假如我們將它的頂點和底面圓周上的任意一點連線,并用剪刀沿著這條線剪開,會得到怎樣的展開圖形呢?請大家大膽猜想一下。”有的學生猜想是三角形,有的學生猜想是長方形,還有的學生猜想是扇形。師:“大家的想象力很豐富,那么到底是什么圖形呢?我們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可以真的剪開來看看。”在一番操作之后,學生們發現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這時教師繼續提問:“大家再猜想一下,假如我們沿著圓柱體側面的一條線剪開,展開圖又是什么圖形呢?”生1:“正方形。”生2:“平行四邊形。”生3:“長方形。”隨后,教師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又繼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最終得出圓柱體的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教師正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在猜想中逐漸幫助學生樹立了空間意識,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空間想象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素養之一,而小學時期正是發展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時機,探究更多有效的策略,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和探究中逐漸增強空間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想象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煜. 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課程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析[J]. 讀寫算,2022,(01):28-30.
[2]施劍. 小學生數學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路徑[J]. 新課程導學,2021,(Z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