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文學家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數(shù)學、語文和音樂。”可見音樂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合唱因為其普及性強,參與面廣,表現(xiàn)力強等特點成為開展實施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著通過多元方式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研究。
關(guān)鍵詞:小學音樂;多元教學方式;小學生合唱教學;
前言:為了提升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品質(zhì),我們要認識到合唱在學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重視它,并能靈活地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品質(zhì),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體驗到合唱的魅力,促使合唱教學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與進步。
一、通過趣味講解,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
1.姿勢
2.演唱的姿態(tài),基本分坐式和立式。如果是坐式,教師要引導學生臀部坐椅子的一半,雙腳放平、挺直后背,將手放在膝蓋上。如果是立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挺胸收腹,眼睛平視前面,手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身體重心有意識的落于一個腳上。
3.呼吸
4.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如果老師一味向小學生灌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等這些概念,學生肯定無法理解其真正的含義。老師不妨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向?qū)W生趣味性的講解呼吸方法,如:訓練橫隔膜快速換氣時像小狗吐著舌頭喘氣;吐氣時像輪胎扎了釘子一點點發(fā)出“絲-絲-絲-”的氣聲;還有嘴唇“打嘟”放松練習時,像摩托車發(fā)動時快速地發(fā)出“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的聲音;等等,這樣學生易懂,也就樂學。
5..聲音
6.獲得“干凈柔和”的聲音是合唱訓練中的重要目標。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盡量放松聲音輕唱,提醒學生在演唱過程中保持微笑,好像喵喵叫的一只小貓,保持兩邊的胡子往上翹的表情狀態(tài)。經(jīng)常練習,可以使學生逐步克服聲音“炸、白、咧”等問題。
7.咬字吐字
語言是歌唱的基礎(chǔ),歌唱是建立在語言基礎(chǔ)上的藝術(shù),從古到今的聲樂家們在聲樂訓練與演唱中就十分重視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問題。明代魏良輔說得好,“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為三絕之前,而以字帶聲、字正腔圓、以字行腔、腔隨字走。可見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這(不能很好地歸韻)也是合唱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可以在演唱前先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大聲地朗讀歌詞,夸張咬字,使口腔像拱起的山洞,先在高位置把每一個字讀的字正腔圓再唱。
二、適時改變教唱方式
1.在練聲中解決難點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時間較短。大多數(shù)小學生合唱曲目難點在第二部分,因此教師們應充分利用學生注意的最好時段,在教學的開始就可以將曲目中的難點當成發(fā)聲練習曲,這樣一來了在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地最好時段就解開了難題,也減輕了在后面教學的難度。
2.先入為主,先教二聲部
在以往的音樂課程中,老師們一般都是先教一聲部,再教二聲部。一聲部往往是主旋律,旋律性很強,朗朗上口易唱易記。加上孩子們對旋律的印象有先入為主的特點,總覺得二聲部旋律曲調(diào)難唱。所以在教唱時,老師可以將次序調(diào)換一下,打破孩子們二聲部難唱的思維障礙。
三、合理利用樂器輔助教學
音樂老師要發(fā)揮樂器的輔助教學功能,班里的一些同學能夠彈奏音樂,可讓這些同學分聲部完成旋律的演唱,然后再展開演奏,并引導其他的同學細心傾聽,體會聲部組合帶來的和諧感受,在練習和演唱過程中,老師可將學生們分為四組,各負責高低聲部的合唱與演奏,在合奏的同時,為各個聲部加入一兩件樂器的配合,如口琴、豎笛,也可以加入打擊樂器,如鋁片琴、音鐘、音筒等,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在各聲部的音樂指導下順利進行兩個聲部的表演,合奏伴著合唱,合唱也伴著演奏。
四、練唱方式力求多樣化
小學生在最初接觸合唱,往往對二聲部的掌握有一定障礙,甚至無法感受合唱所產(chǎn)生的美感,另外老師在教學上往往只是采取重復性訓練的方式,而學生也必然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學效果也就由望而知,所以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基本掌握后,采用多種演唱方式進行練習,如與教師合作,學生合唱一聲部,與老師合唱二聲部,甚至反過來;學生也可以生生合作,如:老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通過小組對唱,男女對唱,小組重唱等方式,還可以把學生的演唱錄制下來,指導他們聽聽自己的演唱,找出優(yōu)點和不足,在以后的練習中加以改正,不斷提高。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練唱方式,讓學生在反復的練唱過程中增強演唱的自信心和能力。
五、輕松有趣的課前訓練
為使學生合唱在課堂中富有激情,老師可在上課前后花二三分鐘時間搞些放松活動,即請同學們先站好之后,后面的同學就把手放到前邊同學的肩膀上,然后跟著教師的腳步,讓前邊的同學按摩按摩二肩、捶一捶背,八個八拍后再反過來,又或者跟著教師做些有趣的體操鍛煉,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身體獲得完全的放松,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之間的親和力,為唱歌做好準備。
六、總結(jié)采納合唱教育成功經(jīng)驗
在實際的合唱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善于總結(jié)國外同行的合唱教育成功經(jīng)驗,如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的兒童體態(tài)律動學等,以豐富合唱教學模式,在手勢、游戲、律動等中會運用合唱,讓孩子們感覺既是在學,又是在玩,在“玩”中學。
七、階段性合唱教學
合唱的學習與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一個人從來沒有穿過高跟鞋,突然讓他穿,他肯定是站不穩(wěn)的,但如果中間穿一段時間的坡跟鞋,有了一個過渡的中間過程,再換成高跟鞋,慢慢增加高度,就能很好地適應,同樣合唱教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如果我們采取坡度型的教學,可以分成四階段,第一階段進行簡單二聲部的滲透練習,第二步采用輪唱過渡,第三階段進行簡單器樂的合奏練習,第四階段,學生完美演繹了簡單的二聲部合奏,如此由淺入深,再逐漸滲透就可以完成了課程任務。
結(jié)語: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每位音樂教師所必須面對的,而課堂上合唱教育由于針對的是全體學生,因此它不同于合唱團的排練,它是一個長期性的教學活動,每位老師都任重而道遠,希望多元化教學方式給一線教師提供思路借鑒。
參考文獻:
[1]閆山林. 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學生音準培養(yǎng)的研究[J]. 通俗歌曲, 2014(2X):2.
[2]李云云. 小學音樂合唱訓練方法的選擇[J]. 都市家教月刊,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