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摘要: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度挖掘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藝術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的立德樹人和思政教育功能,高中歷史教學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更要增強實施課程思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本文從歷史課堂教學實踐出發,對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歷史;探索實踐
引言:高中歷史課堂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幫助高中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提高道德素質、法治觀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渠道。促進高中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擁護黨的領導,亦是歷史學科教師的重要使命。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應利用好課堂,對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源進行探索與研究,讓歷史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歷史與思政的協同效應。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意義
1.課程思政的內涵
首先,對于思政教育來說,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理想化,思政教育就不能僅限于思政理論課堂中,而是將其貫穿于各門課程,與各科教育相融合,形成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雙重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學模式。此外,各科教師也需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將思政理論與本科目教學內容相結合,在傳授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此達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2.課程思政的意義
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與學校的教育息息相關。思政課程教育理念的推行,進一步加強了學校教育的要求,推動了當今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督促學校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成為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此外,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各科教師的綜合素養與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與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現狀
1.學校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視度不高
高中作為學習生涯中的緊要關頭,大多數情況下,教育者還是更加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教育目標還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這是因為,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工作的重點,但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呈現、學歷的晉升、以及人才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以考試為主。這就導致學校教育的重心更加偏向于完成應屆考試,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對于高中教師來說,教學任務繁重而緊張,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自然是以本科目的教學內容為主,從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學方式不符合當下學生的需求
當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專注于灌輸理論概念和熟悉答題技巧,忽視了在課程中利用史實素材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能很好的利用史料去練習實際,浪費了歷史學科中太多的思政教育資源。這不僅違背了歷史教學的初衷,更是影響了思政教育與歷史課堂的融合,導致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難以落實。
三、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1.重視思政教育,變換教學模式
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是課程思政在高中教學中得以落實的基礎,而變換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則是課程思政在高中教學中得以落實的途徑。高中歷史教師要順應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改變教學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課題分組”,即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每一組針對一個課題進行討論和學習。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就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意義”“影響”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針對一個課題進行探討與研究,最后再進行統一整合。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產生了轉換,學生成為主導,推動著教學任務的進行,從被動接受知識轉換為主動學習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以落實提供了保障。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思政資源
歷史與政治聯系緊密,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蘊藏了大量的課程思政資源,其中很多歷史課程內容都與思想政治理論發生了重疊。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其與歷史教學相融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這節課,從歷史層面來看,課程內容包含了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立以及國旗、國徽、國歌的確立;從政治層面來看,課程內容中還蘊含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容、釋義與意義,教師可以對此進行挖掘與延申,從而更加全面、完整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教學內容處處都透露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政資源的蘊藏并不深,很容易挖掘,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在課程思政與高中教學相融合的道路上起到了帶頭作用。
3.嚴格要求教師,提高專業技能
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學校對高中教師的綜合素養與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保證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推行,高中歷史教師除了提高專業技能外,更要注重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對此,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保證教師團隊的質量。
例如,在招聘新人歷史教師時,可以將思想政治素養、思想政治教學能力設置為歷史教師考核內容之一,以此來進行更加有質量的人才篩選。再比如,可以定期對本校歷史教師進行培訓,引導歷史教師主動學習,不斷實現自我提升,并且進行理論與實踐考核,對歷史教師的綜合能力與水平進行考量。
教師是一切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載體,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核心人物。因此,教師自身的能力與素養對學生產生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高中歷史老師要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不斷提升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才能實現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推進。
結語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與推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教育領域發展的產物。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始終,實現思教育與歷史教學的同向同行,積極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樹立端正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從而培養新時代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