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康華
【摘要】在一場學校管理層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探討中,大家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只有人與環境和諧相融,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才有保障,而生態教育正好契合這種需要。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生態教育+核心素養”的特色辦學構思,并與團隊一起進行實踐研究。三年來,研究團隊從特色班級文化、主題實踐探究活動、打造“四節”特色課程,以及生態勞動課程等方面進行探索,從而對生態教育有了更深刻認識。
【關鍵詞】生態教育;核心素養;實踐課程
一、“生態教育+核心素養”特色辦學構想的背景
中山市小欖鎮盛豐小學是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一所普通公辦小學。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經組織全校教師學習全文后,學校管理層開始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思考。大家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讓人擁有幸福的人生,而只有人與環境共處相融,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才有保障,而生態教育著眼的是人的可持續發展,正好契合了這種需要。鑒于以上認識,作為校長,筆者提出以“生態教育+核心素養”為辦學特色的新構想,并希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緊扣“生態教育+核心素養”,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學科課程、德育課程、活動課程的可行途徑,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做法與成效
1.探索生態教育主題特色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是學生生活最重要的場所,從班級文化入手落地生態教育有著現實的意義。2018年起,筆者與研究團隊一起探索并打造了一批優秀實踐案例,其中,4個班級被評為鎮特色班級,2個班級被評為市特色班級,一個案例獲省創新成果獎。總結起來,其創建經驗可總結為“一題、一體、兩翼”:“一題”指的是要選擇并提煉好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題,班主任要檢索師生的認知地圖、被選內容的文化地圖,再用適合兒童的語言提煉主題,如,“花花世界”“昆蟲世界”“翠竹苑”(竹文化)、“趣味百草園”(中草藥);“一體”指的是緊扣主題,以班級的“硬文化”為載體,從班名、班徽、班風班訓、班歌、班規到班級管理模式進行一體化設計,以“昆蟲世界”為例,每個小組開展“蟲圖騰”創作、改編《蟲兒飛》為班歌、設立“蟲蟲書屋”學習角、開展“蟲眾習慣”評比等,打造鮮明班級文化;“兩翼”,是指以開展系列化的班本實踐活動、實施評價激勵措施為兩翼促進,如,“昆蟲世界”班開展三月“七星瓢蟲除害(不良習慣)”活動,四月“螢火照理想”活動,五月“蛐蛐展才藝”活動,六月“蜜蜂采甜蜜”活動,并輔以評價手段促進學生成長。
2.開展生態教育主題實踐探究
實踐出真知,也惟有實踐才能發展核心素養,2019年起,筆者與研究團隊便嘗試設計和組織主題實踐活動。如,在“菊盛開”實踐活動中,以一年一度遐邇聞名的小欖菊花會為契機,開展“菊花苗的培育與觀察記錄”“學校小型菊花會”(學生把自己種植的菊花帶回校)、“‘菊城大使’導游小視頻比賽”“翰墨‘菊’香”小型書法展等系列活動;借著春天來臨之際,以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為載體策劃“田園童趣”實踐活動,種植一片油菜花田、一片瓜果田以及一片草藥田,舉辦“田園科普節”“田園詩歌節”“田園音樂節”及“田園農夫節”系列實踐活動。以上主題實踐活動的特點是:綜合,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生活知識;融合,跨學科融合參與;系列化,往往需要一到三個月完成,被分割成系列小活動。
3.打造“生態四季”特色課程
即以生態讀書節、生態藝術節、生態科技節及生態體育節為載體打造的特色活動課程,因為四節在一年中分別舉辦,所有叫“生態四季”。“生態讀書節”,以“讀書+研學”為實踐形式,如,2018年春天,課題組以“盈香生態園”為研學基地,組織學生讀與親近自然、親近動植物及生態相關書目,再組織開展“生態研學”,引導學生從紙面走向生活。生態藝術節,則通過晚會表演形式傳達生態文明的知識,2018年舉辦的“童話森林”演繹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故事和情感,2019年的“綠色之約”則傳達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愿景。生態科技節通過科普小調查、科普擂臺賽等方式普及生態保護的知識,2019年舉辦的“生態科技節”則以小戲劇的方式展現生態保護的科技。生態體育節,利用“六一兒童節”融入諸如運南瓜、挑籮筐等趣味運動,培育學生親近自然的意識。
4.開發和實施生態勞動實踐課程
2021年5月,我校爭取到學校社區的大力支持,擁有了一塊10畝的勞動實踐基地。依據這一基地,學校發動班主任及學生和家長積極參與田園勞作,開發并實施田園課程、工具課程、生活與健康課程、生活美學課程等。
三、新認識
1.生態教育是連接小學生書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
小學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生“迷信”于書本,哪怕現實擺在眼前。比如,南方的絕大部分樹木是春天落葉的,可小學生卻固執地以為冬天就落;南方的鳥兒是不用南飛的,但“冬天南飛”已成為學生認識;甚至你去問學生,現在的國家主席和總理是誰,他們會有一部分說是毛澤東和周恩來。這說明小學生在頭腦中建構了一個以書本知識為維度的空間世界,而因為有的家長過多強調學生“只要好好讀書就行”,而讓學生遠離生活實踐,學生的現實感很弱,他們很少甚至不會細心去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更談不上細節的關注,這是現實中十分普遍的現象。而生態教育則是連接學生頭腦中書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如,學生在開展向日葵種子種植的活動中,學生對種子進行泡發后邊開始進行觀察并寫觀察日記,有的學生每天用尺子記錄種子的生長直至它開出鮮艷的花朵,當班級舉辦“花展”的時候,學生之間又會互相比較各自種得怎么樣,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觀察和聚焦現實世界。強化兒童對現實世界的現實感是促進學生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
2.小學階段實施生態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感受力、適應力
所謂“適者生存”,達爾文的演化論揭示了人類從毫無優勢的物種登頂萬物靈長的秘密——擁有超強的對環境的感受力和適應力。但這種感受力和適應力已經明顯下降,最顯著的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出現的青少年焦慮、郁抑甚至自殺等心理危機,這說明現代青少年當環境出現變化時無法適應。為此,筆者認為,小學階段實施生態教育,其第一要義不在于學習生態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對環境變化的感受力和適應力。
自20世紀以來,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人類帶來諸多生存挑戰,按理說,對青少年實施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教育成為必然選擇,但受應試教育及教育評價的影響,現實中很難落地。“生態教育+核心素養”的特色辦學路徑以生態教育為載體,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向融合和重構學校課程,既為生態教育接上了地氣,又緊扣“生態、生命、生活、生存”四大關鍵,為推進學校內涵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徑。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