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閱讀作為一門貫穿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兩年的語言技能課程,必須滲透課程思政。本文通過構建“語言技能+閱讀能力+思政意識”的教學模式,遵循“思政與語言并行,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原則,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使其了解中國發展風貌,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及文化自信并進行思政教育。
◆關鍵詞:英語閱讀;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英語閱讀作為一門貫穿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兩年的語言技能課程,如何讓學生在掌握閱讀技能、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深諳中國國情,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堅定文化自信,實現外語課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教學中值得探索的新課題。
一、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的問題
1.教學內容中缺少中國思想文化內容。大多數英語閱讀教材多引進英文原版文章,強調學習“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及文化。其結果是導致部分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可以侃侃而談,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即使了解也不會用英文表達。
2.教學重點中思政元素缺失。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以語言技能培養為教學重點,關注的多是孤立的語言點,只是進行字、詞、句和語篇的教學,極少有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相關點。即使教學中存在某些思政元素,也是內容膚淺、方法陳舊。
3.教學方式無法充分激發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基于教材內容填鴨式灌輸,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及教育內涵未深入探討,更未結合權威英文公眾號深挖文章背后的愛國主義、人格品質、理想信念、中國文化等思政教育內涵,也沒有使學生深刻體會和認識到如何培養“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
4.考核評估機制限制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發揮。長期以來,英語閱讀的考核內容緊緊圍繞英語技能的教學展開,只是單純考核英語單詞的拼寫、英語閱讀理解、英語翻譯以及英語寫作能力,缺乏課程思政元素的嵌入。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英語閱讀課程思政的實施
為適應新形勢下獨立學院英語閱讀課程思政的教學格局,努力構建了“語言技能+閱讀能力+思政意識”的教學模式,探討實現“思政與語言并行,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有效途徑。
1.由單純語言技能教學向語言和思政教育并重轉變的教學模式。
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貼近學生生活,反映社會熱點,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為原則,以“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式、教學要求及教學測評等方面相應的方法策略,有針對性的加入蘊含豐富人文精神、展現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思維方式和處世原則的篇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以及“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和英語頭條APP等網絡媒介中對習近平經典論述、兩會重要報告、外交部經典發言等重要報告、中國詩詞典故及傳統文化英譯的論述和講解。
2.由“教-學”向“學-教”的教授方式的轉變。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手機移動終端,強化線上中國文化、中國發展風貌內容的引入和教學。通過這些課前持續閱讀的任務布置,不斷增強對學生中國文化英譯能力的訓練,并根據網絡教學效果,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加強課程思政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創新性。
3.在英語閱讀課程思政中應用鼓勵性的教學互動模式。教學中結合英語專業的特點及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全面普及的大形勢和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向善的特點,布置有針對性的中國文化學習任務,鼓勵但不強制學生在線上或者線下發言,從而使知識內化、感情內化。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潛移默化使學生浸染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發展風貌,促進學生主動學英語、開口說英語、動手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習慣。
4.由終結性評估轉變為形成性評估的有效途徑。建立包括課堂語言教學+線上中國文化課程思政教學+網絡打卡+英語閱讀能力拓展訓練的“教學+教養+發展”的形成性評估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思想意識提升過程的有效監控和評估。希望通過此舉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思想意識提升的全面監控,實現由終結性評估到形成性評估的轉變。
5.采用有效進行英語閱讀能力拓展訓練的途徑。在閱讀教學的同時,鼓勵學生錄制習近平重要思想經典表述、兩會重要報告、兩會及外交部答記者問英譯的微課,朗讀中英雙語古詩文釘釘每日打卡,撰寫中西文化對比的批判性閱讀的藍墨云班課作業,拍攝家鄉風俗文化發展變化的英文抖音視頻,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相匹配選題的英文辯論賽等系列活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中國發展風貌和中國文化了解和自豪感。
三、總結
“語言技能+閱讀能力+思政意識”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學內容中中國思想文化內容缺失、教學重點中思政元素缺失的教育模式,實現了“思政與語言并行,線上與線下結合”,將英語知識學習、思政意識提升與學生閱讀專業技能的發展結合起來,明確了新代全球融合發展賦予英語閱讀的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使命,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英語閱讀、綜合應用能力和思想意識,更可以培養能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合格人才,切實服務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武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7(02):114-119.
[2]何亞卿.基于思政的批判性思維教學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高教學刊,2020,5(04):130-133.
[3]嚴婷.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J].黑河學刊,2019,2(05):105-108.
作者簡介
谷珊(1987—),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資助:2020年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教改項目(項目編號:qgjg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