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富美

摘要:在導游服務中,導游講解是核心內容,是整個導游服務的靈魂。因此提升學生的講解技能,培養能夠與行業實踐相契合、能夠為區域經濟服務、能夠為社會發展出力的職業導游員,是值得探索的課題。本文從中職導游專業學生參與校外志愿實踐活動為切入點,通過教學、服務、調研為校企合作新路徑獻技獻策,有效提升中職旅游學生核心競爭力,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提高導游專業師資水平。
關鍵詞:講解技能;職業學校;旅游專業;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目標。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技能的培養應以提高專業技能開展特色教育為出發點,以發揮專業優勢真誠服務社會為落腳點,投身社會公益,提升社會貢獻度。本文以大連現代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培養為例,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實踐探索,完善循環式培養鏈條,繼而探尋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一、校企合作講解員循環式培養鏈條
(一)專業課程導入:通過《導游實務》《大連導游》《全國導游基礎知識》《旅游政策與法規》等專業主干課理論引導學生初步認知旅游業及導游職業內涵。學生在校專業理論課堂和實訓課上學習并模擬演練了導游服務程序、導游帶團技能,導游口頭語言、態勢語言等知識技能,能夠熟練運用新興媒體,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礎。但缺少“實戰”經歷,亟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導游這一職業崗位有實質性感性認識與理性認知。已經能夠講解當地部分景區景點導游詞,但講解的方法和技巧還有所欠缺。中職院校導游專業學生活潑好動,樂于表達對完成任務有熱情,團隊合作有一定基礎,渴望得到認可,但缺乏自信和專業素養,需要教師和崗位領路人在教學和實踐中多鼓勵多引導。因此,在校園專業課完成的基礎上,學生進入實際崗位才更有長足發展提升。
(二)崗位需求研討:通過對各旅行社、市內博物館、景區招聘信息的解讀,使學生了解崗位技能、素養需求,明晰在校期間應掌握的專業技能與核心素養,有的放矢的學習與提升。在這一階段,通過校企合作,獲得相關招聘資源,根據社會需求指導學生根據所向往崗位進行知識與技能的挖掘,結合自身特點,填補缺項,進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最終完成社會崗位與學校專業培養的對接。
(三)一對一指導:專業教師率先研究“大連市現代博物館志愿講解員招募” 信息,分析景區/博物館對講解員技能要求,并著手準備。繼而根據相關要求,對有意向、有基礎、有潛力的學生進行小班輔導,為競爭上志愿講解員崗位做前期準備。具體集訓內容包括:博物館展區講解介紹、講解員規范、講解禮儀、個性化講解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個人才藝等,以第二課堂“學生社團”為載體,專業教師與學生結對,開啟集訓式輔導。
(四)競爭上崗,實地講練:學生與教師在博物館講解員崗位上,接待游客對客服務,查找不足,調整講解方式,實踐一線崗位工作內容。通過傳統課堂的知識積累和模擬導游講解的訓練,學生對專業在工作崗位中的理解不夠深刻,不能靈活處理現場出現的狀況。在校內培訓的基礎上,通過競爭上崗,在保證一定專業素養的基礎上進入崗位進行學習鍛煉。學生在崗位環境中,面對面對客服務,不僅實踐應用了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掌握靈活應對的技能,更提升了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熱情更高漲。另一方面,在日復一日的崗位實踐中,學生對本專業實際工作內容、工作難度、工作發展也有新的認知,人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也有所提高。在以上歷練中,學生在畢業前對個人的職業生涯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對其未來走進社會,選擇就業有很大幫助。
(五)評價體系:多元評價體制,校內專業教師+企業職業講解員+游客/旅游團評價+企業領導評價,構成綜合評價體系。傳統專業教育教學限于課堂內,在評價上,以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學期考試考察為主要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成長指導意義有限。通過崗位實踐,將點評元素多樣化,學生可從多個角度和渠道獲取優劣勢因素,進而取長補短全面提升個人素質。反之,學校通過多元評價可以反饋專業教育教學和培養方式方向,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實現與社會需求的良性對接。企業通過對學生的崗位實踐,可以提出定制培養的需求,訂單式培養出對自身發展有益的“準職工”。
(六)反饋與調研:通過“做中學”在一線,練講同時學、聽、看職業講解員專業節能。在館內有“師傅”,將“學徒制”歸還企業,深入一線。通過實踐反饋填補理論缺失,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入手,對標企業(景區/博物館)崗位現狀和游客需求,雙管齊下分析現階段校內教學,并預測本地區旅游行業發展方向或趨勢,進而調整培養方式、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
(七)價值塑造,終身學習:通過這樣的校企合作,課程改進措施,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動力更強勁,鉆研專業行動更有速度,自主學習能力、導游講解能力、專業素養逐步得到提高,并在實際崗位上參與職業勞動,全方位感受文化洗禮和職業態度,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與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對一”針對性的進行指導與引導,最終實現對學生的價值觀塑造。
二、創新校外實踐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專業意識和職業理念
創新校外實踐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專業意識和職業理念。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主題 ,以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引導,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積極探索職校實踐基地教學合作的新方式 ,充分發揮“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優勢。在實踐教育體系方面,首先滿足“認識—實踐—再認識 ”的遞進式學習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加入“雙師”調研,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職業精英為輔導,融合教學活動-服務實踐-反饋調研,更精準把握提升點。在實踐教學評價方面,注重聯合實踐單位開展綜合能力測評。多元評價從用人單位、行業規范和游客滿意度三個維度進行把握,更有效激發學生及專業教師成長。在指導教師培養方面,實踐基地指導教師隊伍由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優秀員工共同組成,雙向提升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在實踐教育成果方面,讓學生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從課堂到實踐,再由實踐回到課堂,學生對未來所從事職業有實地感觸,有助于其策劃實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進而生成終身學習意識。在校企合作方面,實現“三贏”學生、企業、學校三方面受益。校外實踐基地新形式的探索,更有利于激發三方熱情與動力。在專業素質提升同時,加入思政思考,育人宗旨。即產生職業自豪感、價值獲得感、地區歸屬感、國家責任感,進而服務游客、服務地區、服務社會、服務國家。
三、實踐下專業培養循環模式的實際效益
(一)專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得以提升。志愿講解員實踐活動使學生接受旅游類公司的崗位職能、地緣教育、導游服務規范等方面的綜合培訓,并最終參與到實際的工作實踐中去,培養其遵 守職業道德規范能力、團隊協作和交流能力、人際、交流和表達能力及獲取知識和終身學習能力 。從而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態度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將所 掌握的知識、技能在實際中得以應用,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也提高了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與時俱進。深入行業一線,在“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基礎上,把握行業發展態勢,對學生進行“前瞻式”培養。初步建立教學-服務-調研循環培養體系,從課程設計到培養方式,將教學與實踐與行業動態有機融合,進行循環式更新。時代是不斷進步發展的,學生在接觸多元文化和信息,這使得教師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前提下,更新教學手段,學習并應用慕課、翻轉課堂、校內實踐、實習基地、校企合作等,通過這樣多元的途徑,將多種教學手段應用在職業教育教學之中,讓學生對專業課程保持新奇感和興趣熱情,進而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實現育人核心與社會效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動手能力強、團隊意識突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旅游人才。真正踐行了技能立身,責任立人的育人目標。師生收獲成長的同時,企業獲得效益,學校知名度擴大,行業儲備力量素質整體提升,長遠角度產生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結合導游專業特色,通過校企合作講解員培養循環模式鏈條,建立優質有效的職校導游專業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完善了實踐教學體系,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實踐、創新和就業能力,推進了產、學的緊密結合為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投身社會公益,提升社會貢獻度,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探尋了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邱丹丹. 中職學校旅游專業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健康發展[J]. 試題與研究, 2018, No.968(29):111-111.
[2]朱珊珊. 淺談如何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提高中職學校旅游專業學生的技能水平[J]. 營銷界, 2020(15):40-41.
[3]周潔. 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方法探討——以旅游專業為例[J]. 旅游縱覽:下半月, 2019(2):1.
[4]劉茵. 旅游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 廣東教育:職教, 2013(11):2.
[5]包艷姣. 職業能力導向下中職導游類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以桂林市5所中職學校為例[D]. 廣西師范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