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穎
摘要:隨著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完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教師教學改革的關鍵方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則要關注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發展,既要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深刻研究與理解,把握物理學科素養的要素與特征,又要掌握當前學生學習的基本規律和習慣,從而將學科素養的滲透教育融入科學方法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協同發展。本文針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展開探究,希望能夠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學科素養
在新課程標準的分析與解讀中不難發現,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素養主要包含四點要素,一要關注學生物理觀念的塑造,二要注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三要讓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能力,四要讓學生擁有科學的態度與社會責任。
一、調整課前導入,滲透物理觀念
物理觀念指的是學生從物理視角對世界的了解與解釋能力,是一種潛在的思想與意識。在初中階段主要包括物質、相互作用、運動、能量以及現實應用等基本觀念,而教師應當通過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能夠從物質、相互作用、運動、能量等層面尋找解釋世界或揭秘自然現象的規律與方法,由此實現物理觀念的塑造。例如在“噪聲的危害和控制”這一課中,學生在此課前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特性等內容,而在此基礎上,筆者就在本課的導入環節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尋找物理規律的活動,并能夠由此探析控制噪聲的方法。首先,筆者從噪聲的危害展開引導,讓學生說出生活中令人煩躁的噪聲污染,比如裝修的電鉆聲、馬路上汽車的鳴笛聲、冰箱等電器的嗡鳴聲等。其次,筆者則向學生提出問題:既然噪聲污染如此令人討厭,你們又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特性,那你們能根據聲音的物理性質提出控制噪聲的方法嗎?在該問題引導下,學生則開始討論,比如有學生提出可以通過阻隔聲音傳播途徑的方式降低噪聲,例如綠化帶、雙層玻璃等。有學生提出可以通過控制噪聲源頭而消除噪聲,比如設置禁止鳴笛的路牌等。在這樣的討論分析過程中,學生的物理觀念可以自然生成。
二、創設優質情境,培育科學思維
物理作為一門科學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思維。物理觀念是學生從物理層面看待問題與現象的意識,而科學思維則是學生真正運用物理知識解釋、推理、質疑客觀事物的過程,甚至還需要學生掌握論證、實驗、建模等技巧,以此保證最終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對此,教師應掌握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展開科學思維,從而有效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例如在學習“光現象”這一章前,為了讓學生對本章內容有大體上的認知,筆者便創設了一個動畫情境:早晨,一束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床上,卡通人物小鹿醒來,卻發現墻壁上有一個光點,是陽光照射在自己的手表上反射形成的。小鹿起床后去洗漱,還照著鏡子打理了一下發型。出門后,沒多久就變天了,一陣雨過后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小鹿立刻用手機拍攝記錄了這幅畫面。情境到此結束,而筆者則要求學生根據觀察情境片段,分析其中各個現象背后的物理知識。學生由此建立小組討論,用光的直線傳播、反射現象、平面鏡成像、光的色散等相關知識解釋了情境畫面,而這就是訓練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環節。
三、開展課堂活動,訓練實驗探究
實驗是物理學習與研究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獲取學科素養與物理知識的必要過程。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利用物理問題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或假設,進而通過獲取不同的信息,提出實驗方案的設計思路,進而通過交流、操作、評估、解釋等過程完成對問題的解答。例如在“摩擦力”這一課的學習中,由于“力”這一概念無法通過直觀畫面呈現,因此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課堂活動,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摩擦力”的實際存在。對此,學生們紛紛展開實驗探索,比如有學生利用兩本書設計了實驗,首先將兩本書打開后相互咬合,但輕松即可將其分開。其次將兩本書逐頁打開并咬合,而這樣再拉動兩本書時卻需要極大的力氣才能分開。由此學生便證明了“摩擦力”的存在,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四、完善教學評價,塑造科學態度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應通過教學評價的完善,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意識。一方面,教師應通過教學滲透的方式,強調科學與環境、社會之間的深層聯系,讓學生具備科學倫理與責任思維。另一方面,教師則要將學生的科學態度納入評價體系,將學生在課堂表現、實驗操作等環節中表現出對科學的態度與意識作為評價內容,從而引導并約束學生向積極、陽光的方向成長,能夠正確利用科學解釋世界、改善生活,這也是核心素養培育中的關鍵內容。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完善,學科素養的培育至關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借助導入、情境、活動、評價等環節與手段,有效培育學生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以及科學態度,培育具有持續性發展能力與優秀品格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梁濤.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滲透物理核心素養教育的路徑探索[J].紅豆教育,2020,2(33):
[2]王靜,朱輝鋒.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優化策略探討[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