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的課堂改革進入了關鍵時期,而作業作為教學的基本環節,重視作業設計類型的變化,使作業呈現出時代性和人文性是各科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尤其是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作業設計回歸學科本質,堅守育人初心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英語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如何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遵循語言學習規律,貫徹生活化原則,以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與言語能力的深入發展是當前值得每個英語教師深入思考的基本課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生活化策略;評價標準
作者簡介:張育愛,慈溪陽光實驗學校。
一、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性
言語交際關注言語內容,言語本身是次要的;而語言教學則關注言語本身,言語內容的理解是學生實現言語內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是英語學科的個性所在,英語教學的本體也正體現于此。英語教學要找回失落的本體,必須要回到言語本身上來。其他學科關注“說什么”,英語教學應當關注“怎么說”。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學習語言、提升能力的重要時期,英語語言能力又是時代與個人發展所需的必備能力,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陣地,教師作為傳授知識與能力的第一責任,做好英語教學工作、全面優化英語課堂教學體系對學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二、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現狀以及生活化作業
教育的本質是透過實質的存在,收獲經歷的真實體悟,讓學生擁有積極的思維、情感和態度,在生活中對所學知識靈活應用,才是作業設計的初衷所在。縱觀新課改理念下的多種作業類型,雖然方法和形式不同,但最終指向卻是一致的。生活化作業的優勢在于它糾正了作業功能的局限化,使作業回歸長線育人本質。從其理論依據來看,生活化作業是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盧梭的活動教育理論以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使其逐步建構起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并實現作業價值的多維性。具體到小學英語作業現狀,一方面,站在教師的角度,英語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它不僅承載著檢驗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基本任務,更是師生實現有效交流的重要載體。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作業設計觀念與思路也隨之發生著變化,把握育人功能,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成為作業設計的原則之一,而具體到作業設計過程中,要求作業設計范圍要突破教材、教輔的既有限制,將作業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場域中運用知識、鞏固知識、發展自我。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學習興趣有了顯著提升,憂的則是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同學生之間仍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同時,難以明確作業的意義,對知識不能學以致用是英語作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那么,要想解決學生作業“難”的問題,既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出進一步轉變,使英語語言規律與生活化教學有效結合起來,作業設計的總體原則是逼近言語本身,植根生活實際,而不是在言語中抽取內容或語法、修辭、文章知識之類灌輸給學生,以實現言語的內化,提高學生言語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逐步明確作業的目的與功能,在生活中不斷實踐知識,從而促進自身英語素養的發展。基于此,筆者將從“設計理念生活化、設計過程生活化以及評改標準生活化”三個重要方面入手,對此展開具體闡述。
三、作業設計與評價生活化策略
(一)設計理念生活化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作業設計理念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深深影響著作業設計工作的有序開展。自教學改革實施以來,作業設計理念雖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思想,保證了大方向上的正確,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諸如作業設計方虛而不實,雖有多樣性但無精準性,難以使作業的價值和意義發揮到最大。而生活化作業則不同,它的優勢在于腳踏實地,能夠將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學以致用能力。同時,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生活化作業也為小學生進一步認識生活、認識世界提供了良好條件。因此,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以生活化教學理念為指導,在作業設計中貫徹生活性、實踐型原則,并結合英語語言的學習規律,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在生活中存在的價值,以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1.備業生活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促進學生發展上具有關鍵作用。而作業設計無疑是教師教學的一部分。作業之于課堂,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外化;作業之于生活,則是學生展示自我,增長才干的舞臺。準備作業是教師的分內之事,如何準備才能讓作業發揮出最大效益是值得每個教師思考的問題。具體到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原則,從生活中尋找興趣點,緊緊聯系學生學習實際,以保證最終作業效果的最大化。
2.作業形式生活化。生活化教學理念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和多層次的教學理論,它的內涵雖要求教學內容與生活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但絕非限制于生活之內而忽視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學習需求。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來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作業形式更加趨于多樣化,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局限于固有的思維,應以生活為切入點,力求形式多樣化,以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
在布置單詞方面的作業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作業的基本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比如,開展英語對話活動時,可以結合當下天氣、節日甚至社會熱點等真實的話題進行對話練習,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和真實應用能力。另外,教師還可按照課內外和學科之間有機結合的原則,布置開放型作業,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尋找生活中的英語知識,發現英語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似性和不同點。比如,從英語延伸到語文,發現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并依據它們之間的差異來進一步思考學好英語的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以學生的差異性為基礎,優化作業設計形式,比如英語實踐作業、英語繪本閱讀作業、原聲電影等形式,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拓展學生的英語視野,為自身英語素養的發展奠定有效基礎。
3.作業內容生活化。作業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決定著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壞。以往單一的作業內容雖能夠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長此以往,富于想象和創造的學生則會難以體會到英語的趣味與生活性,并對英語學科產生存于表面的認識。那么,倡導作業內容的生活化,不僅是語言回歸工具性和應用性功能的重要途徑,更是讓學生獲得對英語本質認識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作業設計的內容,既要植根于生活之內,又要讓學生的思維不局限于生活這一種途徑,而是在與生活的碰撞中創新性思維,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評價標準生活化
評價作為作業設計重要方面,科學有效的評價對作業產生的最終效果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身心成長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來自教師的肯定與信任無疑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而評價正是擔任這一重任的有效載體。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作業設計的形式與內容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作業為學生帶來的綜合素質方面的成長,教師是評價者,學生為踐行者,聯結二者關系的最好的途徑便是情感。因此,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實踐中,牢牢抓住作業的評改標準,使學生在充滿人性化的評價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以進一步增強師生關系,為學生英語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實質性鋪墊。
1.作業批改生活化。批改作業是教師的分內之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是決定學生作業水平的唯一人選。“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每個人都有著值得學習的一面,尤其是在思維和處事方式上,學生也有著其無與倫比的一面。而傳統觀念下的作業批改方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在新課改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教師既要不斷優化批改方式,做好教學第一責任人的角色,同時也要敢于創新思維,從學生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嘗試“小老師”的角色,并充分利用家校互動的手段,提高作業批改的開放性和生活化,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得有效發展。
在對學生的英語記憶類作業評估時,教師可以生活化情境為手段,引導學生用“情境配對”方式進行作業反饋,一邊強化英語單詞的識記,一邊內化語言的真實應用,同時還能幫助學生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創新作業批改的角度,挑選班級中能力較為優秀的學生,讓其在課堂上進行作業批改,并建立相應的晉升機制,讓每個學生認識到努力就會有機會去做自己的“老師”,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多開展“黑白間諜”類活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學生日常的作業進行“分層批改”,小組批,大組審,全班判的方式,讓學生相互幫扶,相互指導和糾錯,引導學生養成總結錯題,善于提問的良好習慣。如此“層層審批”的方式和真實生活中的活動也類似,讓學生通過“職業體驗”類型的作業批改方式,促進學生對各種知識點的系統認知,并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的判斷能力。
2.評價言語生活化。語言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有效載體,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它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思想和關系。對于學生來說,生活化的評價語言是康莊大道,能夠讓學生產生親切感,使課堂回歸人與人情感互動的本質。而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緊密相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業設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更全面的評價,使其對自身能力和水平產生正確的認識。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采取生活中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多方面評價,以讓學生借助作業評價這一載體初步建立對自身能力的客觀認識,并有效發揚優點,改善不足。
例如,在進行英語作業設計與布置時,教師應以生活化教學理念為指導,在抓住作業設計形式與內容之外,也要在作業評價上下功夫。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作業水平,將其分成不同的層次,按照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原則,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有效的分層評價,并在語言表達上力求貼近生活,抓住情感。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對學生作業過程進行有效評價,比如,對作業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評價;對學生做作業的“過程與方法”進行有效評價;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有效評價,并針對評價不同方面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課堂真情涌動,逐步形成以和諧、動情、深思、生成為表征的課堂,切實發揮作業評價所帶來的隱性教學意義。
3.評價方法多元化。不同的評價方法在評價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不能希望一種評價方法會解決所有的問題。封閉式的問題、紙筆式的評價可以簡捷方便地了解學生對某些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開放式問題、綜合性的、在豐富的情境中的評價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和學習過程。而作業評價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在評價方法上也應力求多樣化,生活化。
例如,表現性評價就是一種值得重視和探索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通過學生完成實際任務來展現學習成就的評價方式。這種基于實際任務的評價,是通過向學生提供一個具有一定任務性的具體的情境,在學生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考查學生各方面的表現。具體到小學英語作業評價中,教師應以生活化作業為基本任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任務選擇,讓學生基于生活情境逐步去完成任務,諸如從單詞到句子再到對話,這看似一個個簡單的任務,實則是讓學生通過任務來認識英語規律的過程。最后,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有效評級,通過表現性評價,可以反映學生學習的不同水平,也可以分析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策略,展示學生獨特的方法和能力,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個性,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落實生活化教學原則,不僅符合雙減政策下作業指導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論的背后是行動,而行動的實施過程則是因人而異的,生活化作業設計理念在不同教師的落實中亦有所不同,無論方法如何,且看最終結果是否背離育人初衷和作業應有之義。作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在今后教學中應牢記教育初心,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艾.開放式作業設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中旬刊),2021(11):71.
[2]方慧瑩.優化英語作業設計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21(36):57.
[3]吳瓊.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路徑的有效探索[J].文理導航(下旬),2021(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