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波
摘要:在新課改不斷推動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構建良好的“生態課堂”,通過這種方式來切實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基礎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小學語文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建立動態的生態課堂體系,最終有效的幫助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生態課堂
生態課堂是一種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就是對教學主體、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氛圍以及教學目標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控制,保證學生能夠適應現階段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進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結合學生生活環境構建學習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在構建“生態課堂”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環境來構建“生態課堂”的學習情境,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接受度,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1]。
比如說筆者在教學三年級上冊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山行》時,就充分結合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構建了較好的學習情境。《山行》是唐代詩人作者對岳麓山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我國大好河山的喜愛,重點描寫的是秋季山林中的美好景色。因此筆者先提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否隨著父母參加過爬山的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爬山活動中所見的景色。然后筆者將山中美麗的景色和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建立對《山行》的初步印象,為之后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然后筆者向學生交代作者利用古詩抒發感情的背景,幫助學生豐富知識視野。很多學生都能回想起自己爬山之后在山頂眺望遠方的美景,但是忽略了爬山過程中所見到的景色。因此筆者向學生講解在爬山過程中也能遇到良好的景色,詩人在爬山的過程中,不僅能看到云霧繚繞處的幾戶人家,同時還能看到身邊紅色的楓葉肆意揮灑的場景。提問學生在爬山活動中都觀察到哪些景色。利用這種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培養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促進學生美育素質的提高。
二、開展小學合作討論教學
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建立對“生態課堂”的認知,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生態課堂”中培養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知識探究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2]。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善用小組合作討論教學法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基礎知識以及語文基礎素養,促進學生提高語文核心能力。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都使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法,在使用這個方法之前,筆者先對班級內部的整體學生進行了分組。主要的分組依據就是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水平、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其他管理能力、學生性格特點。筆者保證這每個小組的這三種能力水平大致相等,這樣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競爭心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知識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在學生進行討論之前,筆者會給每個學生小組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這樣能大幅度降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說閑話等現象。比如說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五單元中《宇宙的另一邊》時,筆者為第一小組分配的任務是對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進行總結,第二小組的任務是歸納文中的段意,第三小組的任務是對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感情進行分析。這樣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建立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從深度層次提高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筆者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在班級內部進行巡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析,從而實現控制教學進度的目標。同時筆者還能在巡視的過程中規范學生的討論行為,避免學生出現討論中說閑話等影響教學質量的現象。在學生討論之后,筆者會隨機點名小組中的任一成員對小組討論的內容進行展示,筆者在學生展示之后對學生展示的內容以及需要深度分析的內容進行查漏補缺,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的語文基礎知識。這種方法還能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定的懈怠心理,進而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課堂生態反饋機制
最后就是要建立良好的課堂生態反饋機制,也就是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積極評價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強化正確的學習行為以及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出現的不足[3]。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建立“生態課堂”的過程中應該建立良好的課堂反饋機制,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有效的幫助學生在“生態課堂”實現自我發展和提高。
筆者在教學中建立了學生進步程度、學習態度、學習質量、創新性、實踐能力、討論效果等綜合評價維度的生態反饋機制。對不同的維度也有細化的考量,像對學習質量中就包含著對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形態、大方、語言美觀等角度的評價。比如說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小組討論結果之后,筆者會對學生小組的討論成果、討論質量以及展示學生個人的形態的得體與否、語言表達能力等多個角度進行評價,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對自己正確的學習行為堅持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學習不足,從而進行優化。比如說在筆者教學二年級上冊語文(四)《坐井觀天》時,筆者為一組分配的學習任務是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總體闡釋的是哪種故事。第一組的學生代表在展示時能準確的表達出夜坐井觀天是井里小青蛙的故事,但是沒有對小青蛙坐井觀天不能以全面的角度觀察事物進行深入的探究。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分析了坐井觀天表達的道理:看問題以及認識事物時應該全面,不能一以為是,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強化深度探究的素質,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建立“生態課堂”,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學生平時的生活中尋找教學靈感,將“生態課堂”的各種概念細化在教學活動的各種環節中,從而幫助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構建語文核心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建芬.基于實時反饋的“教-學-評”生態課堂構建及應用研究——以華陽小學語文生態輔助教學系統應用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1(11):22-26.
[2]史小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態課堂構建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1(32):147-148.
[3]魏娜.生態課堂下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探究[J].新課程,2021(22):1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