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平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能使學生更準確在認識客觀世界和科學的真實,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從事研究必要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利于科學概念的形成,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由此,探究式教學也值得我們在落后的農村教學中深入研究。
關鍵詞:教學現狀;探究式教學;實踐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新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更新,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已經發生顯著變化,新課程標準確立了一些教學要求,特別提到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做中學”、“用中學”。要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育,要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這些要求對于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線教師來說初步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只要我們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基礎學生進行一點點初步實施也是有一定成效的。
一、偏遠地區教學現狀分析
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流動性大,教育教學注重學生成績的短期效果,忽視了學生長期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短期看到成績的快速提高,常常采用“灌輸式”,“ 告訴式”教學模式,再加上大量的機械的訓練,只要教師能抓住考點,教學成績確實能在短期內有所提高,但這樣長期下去,就徹底喪失了學生的自我感受、自己加工信息、自己主動創造的能力,使學生喪失了感知和直覺能力。
二、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踐的條件和基礎
其一,這個階段是學生心理已經有了自己的主張和想法的關鍵時期,教學中一些學生有了“為什么是這個結論?”, “這個結論成立嗎?”…等等一系列質疑,這些疑問無形中讓學生在自身的成長中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沖動。
其二,數學教育本身也是一個探究過程。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驗從實際問題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求解模型--解釋、應用和拓展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其三,許多教育家也提出了探究式教學與結論式教學比較,在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諸方面都有很多優點①使學生更準確在認識客觀世界和科學的真實。②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從事研究必要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③有利于科學概念的形成。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綜上所述,探究教學有它的合理內核和積極的作用,這是肯定無疑的。由此,探究式教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三、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農村教學中的初步實踐策略
1.設計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欲望。
亞里士多德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養推動學生探究的動力,教學中通過設計創設問題的情境去激發學生某種探究的動機,使其表現出探究的意向和愿望,這是探究性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 教師有目的創設問題情境,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中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最佳切入點。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讓自己提出問題還是有困難的,教師在教學中輔助的設計好問題,有利于學生向既定目標方向探究,之后慢慢潛移默化嘗試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2.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式學習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轉變角色,從知識權威的神壇上走下來,做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欲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觀察存在的數學問題,學會觀察并構建數學模型,如觀察“將軍飲馬”路線,想到點到線段最短問題,再用數形結合和對稱找到最短路徑,形成模型圖;又如觀察直角三角形、四邊形等實物的快速旋轉得出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等結論。
4、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讓學生自己總結思考,進而總結出做題的規律。“死記硬背”這種單純的記憶是最簡單的記憶方式,也是最容易遺忘的,可能學生剛記住了,等過幾天就把知識忘記了,而如果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知識,被孩子理解的知識就會成為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一個善于發現知識的孩子,就會養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激活學生思維,讓教與學達到共振。
在偏遠地區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還是教學的基本模式,在廣大教師的頭頂,課堂成了學生循規蹈矩洗耳恭聽,教師演講的殿堂,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其創造性思維完全被扼殺了,其實課堂教學的好壞不僅取決與教師對教材的挖掘程度,更決定于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及教與學形成和諧“共振”的程度。另外,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動的過程。因此,重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給機會讓學生去思考,才能使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6.引導學生大膽猜想,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猜想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教師無論是概念的產生、定理、公式的發 現、規律的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的選擇,處處可以去引導學生去猜想,無論學生能否猜出,還是猜想是否正確,都絲毫不影響猜想的價值。在參與猜想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逐漸地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探究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玲玲, 王偉. 中職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J]. 幸福生活指南, 2020.
[2] 韓志英. "愛種子"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探索與實踐[J]. ?2021.
[3] 潘美玲. 初中數學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 中學數學:初中版, 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