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李樊
摘要:近幾年來,教育改革中不斷提及核心素養這個詞匯,它不僅影響到該學科的最終教學效果,也決定了學生未來發展的最終方向。所以,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以此為突破口,以提高其教育質量。在這一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尋找相關措施,在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同時,應開展綜合性的歷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
前言
如今,在這樣一個不斷發展的時代,成功的課堂已不僅僅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更體現在學生學習之后的能力和情感的培養上面,這就是核心素養的內涵。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熱愛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是歷史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歷史課程教學功能的基本思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一、教師立德樹人,以言傳身教為主
1.立德
立德樹人,首先要樹立師德。做中國的老師,一定要講道德。我們所說的道德,就是教師必須遵循倫理規范,確立教師倫理。“師德”是指教師僅有專業知識和能力遠遠不夠,還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具有優秀的教師素質。老師首先要具備作為教師的職業精神、獻身精神和責任感。一位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以及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認同。在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樹立道德,在實踐中成長,培養事業心和奉獻精神。
2.樹人
教書與育人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一位知識淵博而又缺乏高尚道德的教師,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道德教師。德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應貫穿于各個學科。歷史課程在高中階段占據了大部分課程,這一比例在未來將繼續上升,語言教學既是傳授知識的重要方式,又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
3.以身作則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課堂教學上,而且表現為日常交往。教育問題是否公平和公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老師要嚴格遵守規定,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其次要嚴格要求學生。學校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最大,為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
二、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下立德樹人研究
1.挖掘學科資源,完善學生人格
歷史課的教學離不開教材,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歷史教材中的學科資源要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事件和人物,是人格教育的資源。利用這些優秀的歷史資料,教師不僅能給學生講解歷史人物、事件及相關歷史知識,還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如,老師在講“鴉片戰爭”的時候,可以以林則徐為例展開講解。通過切實措施,林則徐嚴格禁止了煙的銷售,體現了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懷。為此,學生應學習這些英雄的愛國精神,形成熱愛、敬仰民族英雄的愛國情感。
2.選擇典型的例子,做好榜樣宣傳
很多中外偉人和歷史名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決心。教師要善于總結歷史人物的典型事件,闡釋其偉大精神,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比如,陳勝,作為一個偉大的農民革命家,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領袖;“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從小就夢想著航天事業,通過不懈的努力,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用優秀人物進行道德教育,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必須加強的一項內容,使學生能夠以優秀人物為榜樣,努力學習,最終實現人生目標。
3.創設相關情景,分小組進行情景模擬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改變以往的教學安排方式,把學生的座位排成四個方陣。創設相關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打破學生思維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良好渠道和機會。例如,在講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課時,老師首先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現了這一段歷史情景,誘發學生的上課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入的了解這一歷史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們進行了小組合作教學。首先,將同學們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美軍、英軍等等,讓同學們根據歷史進行情景模擬,感受抗戰的艱辛歷程,并在教學活動中逐漸培養愛國情感。
4.開展課外實踐
在中國,教師需要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課后全方位的歷史實踐活動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要以實際行動使學生明白德性的重要性。
老師可開展多種德育活動,促進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學習方法和情感認知的全面發展。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道德教育,了解自己的情感,了解歷史、社會、人生,但單憑課堂訓練是不夠的。這種認識與理解需要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通過道德教育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情感,培養強烈的愛國情感,加深對優秀道德品質的理解,走向更好的自我。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周末去一些有趣的地方參觀,讓他們了解到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5.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相關調查顯示,高中生不再像中小學生那樣會在課堂上對各種問題提出疑問,高中生更多地出現了“沉默學習”現象,這是由于在中國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強權”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缺乏提問精神。再也不喜歡對各種問題提出疑問,很少辯證地思考,這顯然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運用批判性思維可以使學生有很好的獨立思考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維,學生就不能深入研究問題,不能獨立創新地提出問題。所以,辯證思維對學生發展很重要,教師可以教育學生:“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老師也會犯錯誤,權威知識未必正確。你們不必完全相信書和老師。要主動發現問題,敢于批評,敢于否定。”
結語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貫穿歷史教學的始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在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勝利.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育思考與分析[J].讀與寫(教師),2020(9):233.
[2]李定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路徑探索[J].求知導刊,2019(48):74-75.
[3]丘建元.高中歷史選修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研究,2020(2):66-67.
[4]梁肖雪.高中歷史運用史料立德樹人的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界,2020(25):36-37.
[5]苗秀梅.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