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守燕
摘要:初中時期,是義務教育的最后一環,此時除了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備戰中考外,還應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能力以適應更高層次的教學體系,因此作為教學引領者的教師應重視這一階段的教學意義。英語因為被使用的頻次越來越高,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學體系中,英語科目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影響著學生的成績以及核心素養提升進程。為此,教師應深入探索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力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進程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教師在尋求高效的教學方法前,首先對當前教學現狀加以分析,發現目前存在四方面共性的問題與不足阻礙教學的良性發展:第一,英語知識具有零散瑣碎的特點,因此學生在進行學習與記憶時,具有一定難度,容易產生知識的混淆與漏記,從而導致其學習進程的發展受阻;第二,教師教授學生的閱讀方法過于傳統,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機械被動,并且閱讀練習頻次較低,學生無法在多次的練習中感悟高效方法;第三,因為英語科目的難度以及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學生無法感知到英語科目的樂趣,反而對其具有抵觸情緒,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第四,寫作練習開展次數較少,教師多要求學生套用模板以及堆積素材,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體力無法獲得有效提升。為此,本文作者從引入思維導圖、創設閱讀活動、創設教學情境以及開展寫作練習四個角度闡述如何構建英語高效課堂。
一、引入思維導圖,構建知識聯系
思維導圖是將思維形象化的工具,可以幫助使用者發現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使用者的線性記憶,避免其對內容的混淆與誤記,將其運用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點的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來,以此幫助學生更為高效地理解與記憶知識。為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例如:教師在講解“一般過去時”這一知識時,首先,教師講解一般過去式的構成因素,引出一般過去時的重要因素——動詞的過去式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明確教學重點;其次,教師總結所有已學過的動詞原型形式,并且告知學生動詞過去式的主要形式,帶領學生將變化形式分類,隨后引導學生按照動詞變為過去式的方法將其歸入不同的類別中,構建起思維導圖,以此學生不用記憶一個個單獨的單詞形式,僅需記憶其屬于哪個類別,便可根據其變化形式推出其過去式的表示,以此省去學生的大量背誦時間,并且提高其記憶的準確度。由此可見,引入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形成英語知識鏈,促使其舉一反三記憶,提高其對知識的掌握度。
二、創設閱讀活動,培養閱讀方法
閱讀是英語科目中的核心與關鍵,其在考試中占據較大比重,需要花費學生較長的時間,因此教師應創設閱讀活動,促使學生在練習中熟悉閱讀方法,從而不斷提高閱讀效率以及解題的準確度。為此,教師應重視閱讀活動的創建,例如:教師固定每周二開展閱讀課,首先,將其從形式上固定,一方面引起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定期閱讀的習慣;其次,教師結合其教授群體能力以及中考對于閱讀能力的要求,選擇學生未接觸過的文章內容,避免其持續重復閱讀,隨后,在閱讀前教師設置問題,避免單一的選擇題形式,通過問題指引學生的思考方向,以此在其閱讀進程中推進其掌握閱讀方法;最后,在學生自主閱讀結束后,教師總結閱讀本次文章內容的高效方法,并且帶領學生將這一方法與其自主施行的閱讀方法進行比較,促使其在感知到高效性的基礎上主動掌握教師教授的閱讀方法。由此可見,教師創設閱讀活動,為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提供了前提與保障,對于持續提高其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目前運用頻次較高的教學方法,可以營造輕松正向的氛圍,從而促使學生感知到英語學習的樂趣,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應創設切合初中生群體喜好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there be”句型時,首先,教師講解這一句型的應用場景以及表示的意思,帶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為構建教學情境奠定知識基礎;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名同伴,運用“there be”句型構建對話,每人的對話內容必須三句以上包含“there be”句型,以此通過合作以及對話情境,推進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度,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尋找包含“there be”句型的音頻或者視頻,播放給學生,帶領其在聽的過程中復習本節課程的知識內容,此種形式通過媒體資源構建直觀的教學情境,相較于單一的文字與口頭教學,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此可見,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在更有活力的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從而保證其學習成效的有效提升,推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四、開展寫作練習,提升寫作水平
寫作能力是英語表達能力中的較為高階的能力,并且其也是考試中必考的部分,當前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為此,教師應注重開展高頻次、持續性的寫作練習活動,促使學生在其中不斷學習寫作方法以獲得提升,例如:教師每周四開展寫作課,首先,將其固定成正式的教學課程,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避免隨意與無計劃的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進程;其次,教師在每周開展的寫作課中,以本周的教學內容為主題,要求學生按照思考主題下所需寫作內容、捋清寫作內容之間的聯系、構建寫作框架以及開展寫作的順序,實施寫作活動,以此教師教授學生適合其水平的寫作方法,一方面避免其套用模板以及堆積素材,另一方面避免其寫作的隨意性,保證其文章更具條理性,并且隨著其對這一方法的熟練掌握,寫作效率會實現較大提升。由此可見,教師開展寫作練習,教授學生寫作方法,引導其在練習中不斷實踐,推進了其寫作效率的提高,從而逐步推動其寫作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是引導學生意識轉變以及方法調整的關鍵期,與此同時,英語科目因為其重要性受到了教育各方的關注,如何提升教育質量與效率是教師在教學進程中重點思考的問題,但是當前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推進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為此,教師應重視初中階段的重要意義,擺正英語科目的位置,在了解當前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策略,不斷提高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李飛,郭麗.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華夏教師,2017(13):1.
[2]張炯創.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