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萍
摘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化的措施。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降低學科學習的難度,提升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的活動,讓學生們更能夠參與進來,提高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數學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教育教學領域的信息化技術使用程度不斷加深。對小學教學而言,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予以優化是創新開展基礎教育的關鍵所在,不斷提升小學教學質量。縱觀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在傳統教學思想的桎梏下,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落后,教學思想尚未更新,因此難以有效地改革與創新課堂教學活動。憑借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增強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不僅如此,在課堂上還應關注學生能動性的發揮,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生的數學素養予以不斷優化,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攀升。
一、巧設情景,使“數學”主題更有趣
興趣是個人的一種喜好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指人在認識某種事物或者從事某項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在小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奮劑”,正如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兒童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興趣被認為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內驅力最有效的手段。應用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多樣化呈現學習內容的優勢,通過更加直觀并且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形式給學生呈現學習內容,能夠給學生創設有利于其心理認知的情境,從而提升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如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給學生制作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多媒體課件,能夠改變單一講授法教學的枯燥性,便于學生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教學氛圍有效得到調節,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學習時,教師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用多媒體課件首先給學生呈現居民小區中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車位圖像,這種情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經歷過的,這種熟悉感會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教師緊跟著提出問題:“如果把這兩個車位進行交換,公平嗎?”學生興趣十分濃厚,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展開激烈的爭論。在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進行總結,告知學生結論:公平不公平要看這兩個車位的面積是否一致,進而自然而然引出這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可以順利進入這節課的核心內容進行學習,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化難為易,使“數學”形式更靈活
小學數學學科內容抽象、邏輯性強,同時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這些特點會增加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而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學生學習數學,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符合其認知水平的生動的情境,使數學課堂變得動靜結合、圖文交織,有效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在逼真、形象的課堂氛圍中更直觀、具體地感受知識。特別是在幾何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演示操作圖形的變化,把抽象的空間想象轉變為直觀的動畫模式下圖形的逐步變化,使學生深刻感知知識生成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讓小學數學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時,由于圓形面積公式的由來是要把一個圓進行極致化的等分,再對等分的每一個部分進行拼接,最終使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一個長方形,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如果讓小學生單純進行想象對他們來說有很大困難,動手實際操作,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限制了對圓等分的份數,也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應用多媒體就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對一個圓進行等分,首先是16等分,然后用動畫的形式進行拼接;接下來進行32等分、64等分下的拼接,在拼接后的對比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結論:把圓形等分的份數越多,在之后拼接的過程中就越接近一個長方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把圓的半徑、周長標注好,讓學生觀察拼接成接近長方形時它們的位置關系,結合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圓的面積公式S=πr2。學生突破難點的整個過程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直觀、靈活的演示方式,把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幫助學生順利突破難點。
三、積極拓展,豐富“數學”內容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要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即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這體現了素質教育對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層面開展教學活動,而是要以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目標為指導,適當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及時給學生補充一定的課外知識,特別是要通過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給學生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微課”,幫助學生及時拓展學習內容,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對小數的興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flash動畫:一個小數精靈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古今中外關于小數的歷史演變。每講到一個時期,都會出現相應的圖片及內容。為了便于學生融入,在動畫播放的過程中,可以輔以輕松、柔美的音樂,吸引學生不自覺地融入其中。這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明白我國對小數的認識是起步最早的。公元3世紀,我國數學家劉徽在注解《九章算術》中就提出了十進小數。1593年,德國的克拉維斯用小黑點表示小數點,他在1608年發表的《代數學》中將這一做法公布于世,小數的現代記法從此被確立下來。這樣給學生進行講解,不僅生動、真實,而且能夠使學生清楚所學內容的來龍去脈,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既節約了教師講解的時間,也豐富了教學內容。
結語
根據上文的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進程中,通過強化運用信息技術措施,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能夠極大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成效。對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強化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慧云.小學數學多媒體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華夏教師,2019(36):1.
[2]顧峻峰.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1.
[3]屈殿穎.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9,21(24):171-171.